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制作泡菜时,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其目的是______,制成的泡菜还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______色染料.

(3)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MS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所配制的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3)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的固化技术有____________,而细胞多采用的固化技术是______

(3)为了纯化提取的DNA,可以用95%的酒精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其原理是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却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可以推测溶于酒精中的物质可能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的目的是加入乳酸菌菌种,增加乳酸菌数量,以缩短制作时间;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原理是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玫瑰红色的染料.

(2)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MS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MS培养基一般含植物激素,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植物激素.

(3)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4)DNA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脂质等杂质溶于酒精.

故答案为:

(1)加入乳酸菌菌种,增加乳酸菌数量       玫瑰红

(2)MS培养基一般含植物激素,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植物激素

(3)化学结合法    物理吸附法    包埋法

(4)蛋白质、脂质

解析

解:(1)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的目的是加入乳酸菌菌种,增加乳酸菌数量,以缩短制作时间;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原理是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玫瑰红色的染料.

(2)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MS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MS培养基一般含植物激素,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植物激素.

(3)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4)DNA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脂质等杂质溶于酒精.

故答案为:

(1)加入乳酸菌菌种,增加乳酸菌数量       玫瑰红

(2)MS培养基一般含植物激素,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植物激素

(3)化学结合法    物理吸附法    包埋法

(4)蛋白质、脂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泡菜制作是以乳酸发酵为主,同时利用食盐的高渗透压作用,兼有蛋白质分解的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冷加工方法,对蔬菜的营养成分、色香味的保存十分有利.千百年来,泡菜不但以其酸鲜纯正、脆嫩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长的特点吸引众多食客,还因其开胃口、促消化、解荤腥、增食欲的功效为世人所乐意接受.

泡菜的制作工艺如下:选料→预处理→配制调料→泡制.

泡菜的制作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泡出色香味形俱佳、营养卫生的泡菜,应该掌握原料性质,注意选择容器、制备盐水、搭配调料、装坛等技术.如调料是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泡菜坛的选择亦关乎泡菜的制作成败.

(1)请用反应式表示出乳酸发酵的原理.______

(2)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试说明其道理.______

(3)泡菜制作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盐?______

(4)为什么在泡菜制作后期亚硝酸盐含量会下降?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乳酸发酵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

(2)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其进行乳酸发酵需要缺氧环境,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

(3)泡菜发酵初期,由于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蔬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4)在泡菜制作后期,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抑制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此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故答案为:

(1)C6H12O62C3H6O3+能量

(2)为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条件

(3)泡菜发酵初期,由于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蔬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4)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抑制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此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解析

解:(1)乳酸发酵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

(2)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其进行乳酸发酵需要缺氧环境,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

(3)泡菜发酵初期,由于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蔬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4)在泡菜制作后期,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抑制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此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故答案为:

(1)C6H12O62C3H6O3+能量

(2)为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条件

(3)泡菜发酵初期,由于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蔬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4)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抑制亚硝化还原菌的活动,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此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农村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最适环境温度为28℃~30℃.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前者是用盐过多,后者是用盐过少.在实验室或工厂化生产泡菜时,还要跟踪检测泡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

(1)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______

(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3)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______.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如何变化?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如何变化?______

(5)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正确答案

解:(1)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对器具进行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2)在腌制过程中如果盐过多,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性,影响发酵效果;

(3)“陈泡菜水”含有乳酸菌,提供乳酸菌菌种;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乳酸菌生长繁殖需要分解有机物,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种类的有机物;

(5)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1:4,A错误;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使滤液中色素脱色,使滤液变得无色透明,C正确;

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也会影响其含量,D错误.

故选:C.

解析

解:(1)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对器具进行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2)在腌制过程中如果盐过多,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性,影响发酵效果;

(3)“陈泡菜水”含有乳酸菌,提供乳酸菌菌种;

(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乳酸菌生长繁殖需要分解有机物,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种类的有机物;

(5)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1:4,A错误;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使滤液中色素脱色,使滤液变得无色透明,C正确;

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也会影响其含量,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在学习了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后,进行了酸奶制作的实践.制作步骤如下:

准备原料:袋装纯牛奶、原味酸奶.

工具:带盖瓶子、勺子、可调温电饭锅等.

制作方法:

①将瓶子(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沸10min.

②瓶子稍冷却后,向瓶子中倒入牛奶,再放入电饭锅中沸水浴加热10min.

③待牛奶冷却至40℃左右(不烫手)时倒入牛奶量1/5的酸奶作“引子”,用勺子搅拌均匀,拧紧瓶盖.

④将电饭锅温度调至40℃,继续保温7~8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瓶子等煮沸的目的是______

(2)“引子”指的是酸奶中的______,其在发酵过程中完成的主要化学反应是______(填反应式 ),它与酿制果醋的菌种在代谢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3)却后才能倒入酸奶的原因是______.将瓶盖拧紧的目的是______

(4)另一名同学在重复相同实验时,为避免杂菌污染而向牛奶中加入了青霉素,结果发酵失败,原因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酸奶制作时将瓶子等煮沸的目的是对瓶子等进行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发酵.

(2)“引子”是乳酸(杆)菌,其无氧呼吸可以产生乳酸,化学反应是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而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

(3)为了防止温度过高而将菌种杀死,所以冷却后才能倒入酸奶;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所以要将瓶盖拧紧.

(4)青霉素能抑制乳酸茵增殖,所以加入了青霉素会导致发酵失败.

故答案为:

(1)对瓶子等进行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发酵

(2)乳酸(杆)菌     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

(3)防止温度过高而将菌种杀死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

(4)青霉素能抑制乳酸茵增殖

解析

解:(1)酸奶制作时将瓶子等煮沸的目的是对瓶子等进行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发酵.

(2)“引子”是乳酸(杆)菌,其无氧呼吸可以产生乳酸,化学反应是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而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

(3)为了防止温度过高而将菌种杀死,所以冷却后才能倒入酸奶;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所以要将瓶盖拧紧.

(4)青霉素能抑制乳酸茵增殖,所以加入了青霉素会导致发酵失败.

故答案为:

(1)对瓶子等进行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发酵

(2)乳酸(杆)菌     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

(3)防止温度过高而将菌种杀死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

(4)青霉素能抑制乳酸茵增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实验小组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每隔3至4天测一次亚硝酸盐的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mg/kg)

(1)该实验小组是用______的方法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配制提取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提取剂的方法是:50g______和50g______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用盐酸调节pH值至______

(2)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3)进行比色时,加完试剂后要静止15分钟后才能观察样品的颜色并比较,静止15分钟的原因是______

(4)发酵过程中,1、2、3号坛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有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5)1、2、3号坛封坛前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是5mg/kg,但发酵过程中上升幅度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表可知,该实验小组是用比色法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配制提取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提取剂的方法是:50g氯化钡和50g氯化镉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用盐酸调节pH值至1.

(2)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和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显色后与标准显色液进行对比.故选:C.

(3)由于反应时间过短,显色不充分,会影响比色的准确性,最终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进行比色时,加完试剂后要静止15分钟后才能观察样品的颜色.

(4)开始坛内条件有利于某些杂菌(硝酸还原菌)的生存繁殖,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因此发酵过程中,1、2、3号坛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有一个上升过程.

(5)1、2、3号坛封坛前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是5mg/kg,但发酵过程中上升幅度有差异,原因是杂菌污染程度与用盐量的不同.

故答案为:

(1)目测对比法(比色法)    氯化钡    氯化镉    1  

(2)C

(3)反应时间过短,显色不充分,会影响比色的准确性,最终影响实验结果.(充分显色,确保比色的准确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4)开始坛内条件有利于某些杂菌(硝酸还原菌)的生存繁殖,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5)杂菌污染程度与用盐量的不同.

解析

解:(1)由表可知,该实验小组是用比色法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配制提取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提取剂的方法是:50g氯化钡和50g氯化镉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用盐酸调节pH值至1.

(2)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和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显色后与标准显色液进行对比.故选:C.

(3)由于反应时间过短,显色不充分,会影响比色的准确性,最终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进行比色时,加完试剂后要静止15分钟后才能观察样品的颜色.

(4)开始坛内条件有利于某些杂菌(硝酸还原菌)的生存繁殖,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因此发酵过程中,1、2、3号坛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有一个上升过程.

(5)1、2、3号坛封坛前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是5mg/kg,但发酵过程中上升幅度有差异,原因是杂菌污染程度与用盐量的不同.

故答案为:

(1)目测对比法(比色法)    氯化钡    氯化镉    1  

(2)C

(3)反应时间过短,显色不充分,会影响比色的准确性,最终影响实验结果.(充分显色,确保比色的准确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4)开始坛内条件有利于某些杂菌(硝酸还原菌)的生存繁殖,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5)杂菌污染程度与用盐量的不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泡菜制作的主要菌种为______,其异化作用类型为______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将显色反应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用凝胶色谱法分离α淀粉酶时,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较慢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______

(4)不同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组织培养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并且对光照的控制为______

(5)若要获得大量乳酸菌菌种,应选用培养基培养,培养基中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

(6)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

(7)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参与泡菜制作的主要菌种为乳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为厌氧型.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用凝胶色谱法分离α淀粉酶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能进入凝胶内部,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后洗脱出来.

(4)不同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组织培养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对光照的控制为每天12小时日光灯光照.

(5)若要获得大量乳酸菌菌种,应选用培养基培养,培养基中应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6)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除去水中的氧气.

(7)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故答案为:

(1)乳酸菌   厌氧型

(2)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3)小

(4)18~22   每天12小时日光灯光照

(5)碳源  氮源   水  无机盐    维生素

(6)4:1    杀灭杂菌、除去水中的氧气

(7)甘油管藏法

解析

解:(1)参与泡菜制作的主要菌种为乳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为厌氧型.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用凝胶色谱法分离α淀粉酶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能进入凝胶内部,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后洗脱出来.

(4)不同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组织培养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对光照的控制为每天12小时日光灯光照.

(5)若要获得大量乳酸菌菌种,应选用培养基培养,培养基中应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6)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除去水中的氧气.

(7)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故答案为:

(1)乳酸菌   厌氧型

(2)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3)小

(4)18~22   每天12小时日光灯光照

(5)碳源  氮源   水  无机盐    维生素

(6)4:1    杀灭杂菌、除去水中的氧气

(7)甘油管藏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农村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最适环境温度为28℃~30℃.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前者是用盐过多,后者是用盐过少.在实验室或工厂化生产泡菜时,还要跟踪检测泡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

(1)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2)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______.

(3)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______ 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正确答案

解:(1)如果泡菜盐水浓度过高,乳酸菌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抑制乳酸菌生长,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

(2)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因此制作泡菜时,可以加入陈泡菜水,以增加乳酸菌数量,缩短制作时间.

(3)由于乳酸菌发酵过程中分解有机物,因此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有机物的干重减少;乳酸发酵过程产生很多中间产物,有机物种类增加.

故答案为:

(1)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2)提供乳酸菌     

(3)减少    增加

解析

解:(1)如果泡菜盐水浓度过高,乳酸菌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抑制乳酸菌生长,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

(2)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因此制作泡菜时,可以加入陈泡菜水,以增加乳酸菌数量,缩短制作时间.

(3)由于乳酸菌发酵过程中分解有机物,因此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有机物的干重减少;乳酸发酵过程产生很多中间产物,有机物种类增加.

故答案为:

(1)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2)提供乳酸菌     

(3)减少    增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______中.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为______,引起生物致癌.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细胞中的____________发生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要煮沸,其目的是消毒杀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

(2)乳酸发酵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其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

(3)摄入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过多,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化学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的分裂失控而成为癌细胞.

故答案为:

(1)消毒杀菌   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

(2)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C6H12O62C3H6O3+能量

(3)亚硝胺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基因突变

解析

解:(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要煮沸,其目的是消毒杀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

(2)乳酸发酵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其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

(3)摄入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过多,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化学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的分裂失控而成为癌细胞.

故答案为:

(1)消毒杀菌   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

(2)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C6H12O62C3H6O3+能量

(3)亚硝胺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基因突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等量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图.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______;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______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在腌制过程中,坛中溶液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__

(4)图中数据表明,泡菜在腌制的第______天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腌制到第______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6)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好地表明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对该实验所获得的3组数据应进行怎样的处理才更合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由于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因此腌制过程中泡菜坛中的溶液会增加.

(4)由图可知,从1月4日开始腌制,到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

(5)由于各坛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6)由题图知,该小组对每个坛中的数据分别画出曲线,这是不科学的,设置三个泡菜坛目的是进行平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使实验数据更真实,因此应该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故答案为:

(1)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2)杀灭杂菌     乳酸菌

(3)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4)3(或4)10

(5)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或其他合理答案)

(6)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解析

解:(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由于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因此腌制过程中泡菜坛中的溶液会增加.

(4)由图可知,从1月4日开始腌制,到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

(5)由于各坛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6)由题图知,该小组对每个坛中的数据分别画出曲线,这是不科学的,设置三个泡菜坛目的是进行平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使实验数据更真实,因此应该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故答案为:

(1)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2)杀灭杂菌     乳酸菌

(3)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4)3(或4)10

(5)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或其他合理答案)

(6)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1月4号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作为对照,后来定时测定,结果见下图.请问:

(1)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于______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在腌制过程中的第______ 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______ 天比较好.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______,原因是______

(4)为了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泡菜加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请简要谈一下你的想法.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因此腌制过程中泡菜坛中的溶液会增加.

(2)右图可知,从1月4日开始腌制,到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

(3)由题图知,该小组对每个坛中的数据分别画出曲线,这是不科学的,设置三个泡菜坛目的是进行平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使实验数据更真实,因此应该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4)为了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泡菜加工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有:防止杂菌的污染;在腌制过程中注意腌制的时间,控制好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都易使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

(1)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2)3   10

(3)不合理    应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4)防止杂菌的污染;在腌制过程中注意腌制的时间,控制好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都易使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解析

解:(1)由于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因此腌制过程中泡菜坛中的溶液会增加.

(2)右图可知,从1月4日开始腌制,到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

(3)由题图知,该小组对每个坛中的数据分别画出曲线,这是不科学的,设置三个泡菜坛目的是进行平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使实验数据更真实,因此应该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4)为了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泡菜加工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有:防止杂菌的污染;在腌制过程中注意腌制的时间,控制好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都易使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

(1)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2)3   10

(3)不合理    应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4)防止杂菌的污染;在腌制过程中注意腌制的时间,控制好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都易使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