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A正确;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种内斗争的加剧,鹿种群数量减少,K值下降直至4000头,并保持在4000头左右,B错误;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C正确;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 )
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②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说明其天敌数量较少,②错误;
③由于有害生物数量增加,使得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③正确;
④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被淘汰,④错误.
故选:D.
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雪松种子形成集群,属于种群中的集群分布,故A正确;
B、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此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一定值左右上下波动,但不明显,故B正确;
C、K值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故C错误;
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信息主要来自年龄结构,故D正确.
故选:C.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11年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
(1)入侵华南某地后,短期内红火蚁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
(2)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测定其对不同虫态红火蚁的致死剂量,将原药溶于丙酮中配置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药剂点于红火蚁胸部,记录24h死亡虫数并计算LC50(杀死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结果如下:
①为了确定本实验中选择的辛硫磷药液的浓度范围,需要先进行______,并根据其实验结果来确定;每个药剂浓度的处理均设多次重复,目的是排除______,从而减少误差;本实验的空白对照组应为______.
②实验中______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______(能/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
正确答案
解:(1)在一个新物种进入新环境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决定此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2)①要确定药液范围,可以先做预实验来确定,实验重复多少是为了减少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对照组不加自变量即可.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小工蚁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因为长时间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加,效果会越来越差.
故答案为:
(1)“J”出生率和死亡率
(2)①预实验,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的偶然性),用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
②小工蚁 不能
解析
解:(1)在一个新物种进入新环境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决定此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2)①要确定药液范围,可以先做预实验来确定,实验重复多少是为了减少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对照组不加自变量即可.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小工蚁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因为长时间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加,效果会越来越差.
故答案为:
(1)“J”出生率和死亡率
(2)①预实验,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的偶然性),用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
②小工蚁 不能
生物入侵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科研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入侵情况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表是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______
(2)某外来动物物种侵入该生态系统后,如果食物充足且缺乏天敌,往往会以______型曲线增长.如果侵入的物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有天敌但天敌数量较少,开始一段时间内迅速增长,然后增长率逐渐降低,其原因是______.
(3)如果要对该草原系统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进行统计,通常采用______和______等方法.
正确答案
解:(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B、C、D、E五个物种中,从2004 到2008 4年之内,A、B、D、E四个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甚至消失,C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上升,因此C物种可能的入侵物种.
(2)某外来动物物种侵入该生态系统后,如果食物充足且缺乏天敌,往往会以J型曲线增长.如果侵入的物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有天敌但天敌数量较少,开始一段时间内迅速增长,但由于天敌数量增加、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等,增长率逐渐降低.
(3)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故答案为:
(1)C
(2)J 天敌数量增加、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等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解析
解:(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B、C、D、E五个物种中,从2004 到2008 4年之内,A、B、D、E四个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甚至消失,C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上升,因此C物种可能的入侵物种.
(2)某外来动物物种侵入该生态系统后,如果食物充足且缺乏天敌,往往会以J型曲线增长.如果侵入的物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有天敌但天敌数量较少,开始一段时间内迅速增长,但由于天敌数量增加、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等,增长率逐渐降低.
(3)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故答案为:
(1)C
(2)J 天敌数量增加、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等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A正确;
B、同一种群的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不是始终保持固定,B错误;
C、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正确;
D、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即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正确.
故选:B.
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即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B正确;
C、某山地中的全部社鼠组成一个种群,C错误;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ACD.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A错误;
B、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种间关系,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B错误;
C、菜粉蝶幼虫以叶为食,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花蜜,不形成竞争关系,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得环境条件适宜,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D.
图是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曲线I是“J”型增长模型应呈指数级增长,A正确;
B、曲线II在ab段是增长型老年人比例较小,我国人口不断的老龄化,但我国人口还是处于增长状态,而cd段是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了保持鲫鱼种群增长需要提高其K值,给其提供食物,C正确;
D、曲线II先上升然后趋于稳定后下降可以代表叶绿素在春天随着枝叶的生长到秋天的脱落,D正确.
故选:B.
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A正确;
B、A在开始阶段,乙种群的竞争能力比甲种群强,B错误;
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C错误;
D、b点时,甲种群存在种内斗争,同时受到环境的限制,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不为零,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