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______.
(2)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______.
(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种昆虫,则植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__,肉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__,食虫鸟类可能是______.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哪一点?______.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______.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期.
正确答案
解:(1)根据曲线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
(2)根据曲线变化,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故为植物→乙→丙→甲.
(3)根据曲线变化,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故植食性昆虫是乙,肉食性昆虫是丙,食虫鸟类是甲.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D点,相当于S型曲线的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从图中可以看出,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此时被捕食者即食物减少,而捕食者即天敌最多.
(5)从丙的曲线图可以看出,种群丙在A时种群数量最多,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故答案为:
(1)甲捕食丙,丙捕食乙
(2)植物→乙→丙→甲
(3)乙 丙 甲
(4)D丙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丙的天敌甲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5)A
解析
解:(1)根据曲线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
(2)根据曲线变化,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故为植物→乙→丙→甲.
(3)根据曲线变化,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故植食性昆虫是乙,肉食性昆虫是丙,食虫鸟类是甲.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D点,相当于S型曲线的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从图中可以看出,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此时被捕食者即食物减少,而捕食者即天敌最多.
(5)从丙的曲线图可以看出,种群丙在A时种群数量最多,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故答案为:
(1)甲捕食丙,丙捕食乙
(2)植物→乙→丙→甲
(3)乙 丙 甲
(4)D丙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丙的天敌甲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5)A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繁殖遵循J型增长曲线.T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t,则种群的数量为m×23t.
故选:D.
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下列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增加,无法判断环境容纳量,A错误;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C错误;
D、该种群的增长原因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正确.
故选:D.
生物学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曲线图表示其规律性变化,下面曲线表示的关系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密闭容器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开始呈S型曲线,但由于酒精等代谢废物的增加,酵母菌数量后期减少,A正确;
B、由以上分析知,酶在最适温度前,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到达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超过最适温度后,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因失活而失去催化作用,B错误;
C、在卵裂过程中,由于细胞的总体积基本不变,单个细胞的体积不断减小,C正确;
D、当氧气为0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不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C.
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数量大概处于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将增加,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较小,D错误.
故选:B.
合理密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某研究小组在学校实验田中以大豆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他们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播种了数量不等的种子.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果实成熟后,统计数据如表.请分析回答: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区域植株数”与“每植株荚果数”、“每荚果种子数”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还不足以确定哪一区域的种植密度是最合理的,请你指出还应做什么工作?______
(3)你认为通过对现有数踞分析,研究小组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4)若进一步增加每区域种植的植株数,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如何?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说明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坐标系中,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根据题意横表示是“区域植株数”,纵坐标是“每植株荚果数”和“每荚果种子数”,再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曲线图.
(2)根据表中数据,还不足以确定哪一区域的种植密度是最合理的,还应统计每个区域所生产种子的质量.
(3)根据表格数据,大豆的种植密度越大,每株大豆荚果的数目越少,而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的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4)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减产,因为种内斗争加剧,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阳光、矿质养料等)减少,所结荚果就少.
故答案为:
(1)见下图
(2)还应统计每个区域所生产种子的质量.
(3)大豆的种植密度越大,每株大豆荚果的数目越少,而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的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4)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减产.因为种内斗争加剧,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阳光、矿质养料等)减少,所结荚果就少.
解析
解:(1)在坐标系中,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根据题意横表示是“区域植株数”,纵坐标是“每植株荚果数”和“每荚果种子数”,再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曲线图.
(2)根据表中数据,还不足以确定哪一区域的种植密度是最合理的,还应统计每个区域所生产种子的质量.
(3)根据表格数据,大豆的种植密度越大,每株大豆荚果的数目越少,而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的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4)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减产,因为种内斗争加剧,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阳光、矿质养料等)减少,所结荚果就少.
故答案为:
(1)见下图
(2)还应统计每个区域所生产种子的质量.
(3)大豆的种植密度越大,每株大豆荚果的数目越少,而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的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4)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减产.因为种内斗争加剧,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阳光、矿质养料等)减少,所结荚果就少.
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可知,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又由于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是曲线③;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条件下酵母菌的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在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
C、曲线①在培养后期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错误;
D、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
故选:B.
生活在一个池塘的两个种群(a、b)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与b有竞争关系,二者数量的变化相互制约,A错误;
B、a与b有竞争关系,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a的适应性更强,B错误;
C、种群数量≤K时,a的增长率逐渐增大,不是J型增长,C错误;
D、若a为鱼类,则在K时增长率最大,能长期获得较高捕捞量,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以及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甲中,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之前,对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c之前,A错误;
B、图甲中,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此时增长率最大,B正确;
C、图乙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c点达到最大,C错误;
D、图甲中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但个体数量仍呈现上升趋势,并且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请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3)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请你据图提出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2)自然环境下,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
(3)太湖蓝藻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即f点.
(4)据图分析,e点时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从而有效的控制鼠害.
故答案为:
(1)Ⅰ过度繁殖
(2)Ⅱ
(3)f
(4)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
解:(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2)自然环境下,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
(3)太湖蓝藻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即f点.
(4)据图分析,e点时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从而有效的控制鼠害.
故答案为:
(1)Ⅰ过度繁殖
(2)Ⅱ
(3)f
(4)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