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德州期末)图1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乙种群A~C段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可能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

BM点前后变化表明,演替是个优势种替代的过程

CM点之后若引入甲的天敌,乙种群的数量可再次增加

D图1中B点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与图2中b点对应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甲、乙两种群可能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使得种群数量“你死我活”,A正确;

B、M点前后变化表明,演替是个优势种替代的过程,B正确;

C、点之后若引入甲的天敌,甲的数量减少,则乙的数量增加,C正确;

D、图1中B点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而图2中b点种群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构成了食物链

B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图示蜘蛛与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但缺少生产者,所以两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在Ⅱ期间,蜘蛛会因食物减少而减少,B正确;

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由于食物锐减蜘蛛数量增加减慢,C错误;

D、据图分析,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但环境条件改变,种群数量仍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

B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

C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D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以防止外来物种带来的负面影响,A正确;

B、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对于有害动物,要尽量破坏其生存环境,降低K值.姬小蜂能控制本地区椰心叶甲对棕榈科植物的危害,所以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由于椰心叶甲的数量限制,所以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错误;

D、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所以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也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增长率逐渐下降

C种群迁入新环境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曲线X增长

D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

B、BC段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

C、种群迁入新环境,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传播能力强,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C正确;

D、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种群数量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K值约为t1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从图中可看成t1-t4时种群增长速率都高于0,种群的年龄结构都应是增长型;故A正确.

B、t4时增长速率接近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到达K值;故B错误.

C、最终种群数量稳定趋于“S”曲线,“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故C错误.

D、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是t2时,种群数量为K/2,K值应是t4时稳定的种群数量;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一定环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m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k1 K2、O),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的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

正确答案

解:(1)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 t=N0λt.环境阻力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通过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因为缺少天敌,故其他营养级种群数量和能量增加.最高营养物种间关系为竞争.

(3)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此时东亚飞蝗不断的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故答案为:

(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信息传递

解析

解:(1)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 t=N0λt.环境阻力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通过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因为缺少天敌,故其他营养级种群数量和能量增加.最高营养物种间关系为竞争.

(3)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此时东亚飞蝗不断的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故答案为:

(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信息传递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故①正确;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故②错误;

③bc段种群增长率大于0,但出生④率仍然大于死亡率,故③错误;

④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故④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大黄鱼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某海域能最流动简图,据图回答:

(1)据图1分析,大黄鱼种群数量的K值约为______.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大黄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图2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图中______占第二营养 级,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3)海洋的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海洋会受到石油、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

正确答案

解:(1)据图1分析,b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密度为,所以大黄鱼种群数量的K值约为2b.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图2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其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所以图中D占第二营养级,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7×105÷1.5×106×100%=18%.

(3)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海洋会受到石油、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

故答案为:

(1)2b    偏高

(2)D   18%

(3)垂直    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解:(1)据图1分析,b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密度为,所以大黄鱼种群数量的K值约为2b.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图2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其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所以图中D占第二营养级,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7×105÷1.5×106×100%=18%.

(3)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海洋会受到石油、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

故答案为:

(1)2b    偏高

(2)D   18%

(3)垂直    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A正确.

B、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B正确.

C、保持捕捞强度1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160mm的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正确.

D、保持捕捞强度2,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D错误.

故本题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a曲线为“______”型曲线,表示该种群是在_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

(2)b曲线为“______”型曲线,表示该种群是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曲线,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曲线a表示J型曲线,是种群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

(2)曲线b表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所以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故答案为:

(1)J     食物(养料)      空间

(2)S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解析

解:(1)图中曲线a表示J型曲线,是种群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

(2)曲线b表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所以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故答案为:

(1)J     食物(养料)      空间

(2)S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数量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