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析两图可知:硅酸盐浓度对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都有影响,A正确;
B、图中单独培养时星杆藻、针杆藻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B错误;
C、检测藻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定期取样调查的方法,C错误;
D、实验并没有把两种藻类混养,故不能看出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D错误.
故选:A.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点;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保护.
正确答案
解:(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2)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
(3)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恢复生态系统首先应增加生产者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故答案为: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解析
解:(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2)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
(3)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恢复生态系统首先应增加生产者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故答案为: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如图为一种蝗虫迁入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控制蝗虫数量的最佳时期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0~t1时间段,种群数量较少,种群增长率较慢,因此是控制蝗虫数量的最佳时期,A正确;
B、t1时间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故防治时间应在t1时间之前,B错误;
C、t1~t2时间段,种群数量较多,而且持续上升,容易爆发虫害,C错误;
D、t2时间时,种群数量为K值,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条件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符合图中第______条曲线;
(2)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开始于______段;
A.ab B.bc C.cd D.de
(3)若该图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最好在超过______时刻处进行捕捞,并使捕捞后的鱼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值处;
(4)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______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正确答案
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①,即J型曲线.
(2)cd段田鼠的数量接近值,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接着增长率开始下降,种内斗争加剧,de段最激烈,所以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开始于cd段.
(2)由于种群数量达到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所以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t3点左右,可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
(4)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错误;
B、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B错误;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时最大,C正确;
D、“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有关,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①
(2)C
(3)t3
(4)C
解析
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①,即J型曲线.
(2)cd段田鼠的数量接近值,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接着增长率开始下降,种内斗争加剧,de段最激烈,所以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开始于cd段.
(2)由于种群数量达到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所以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t3点左右,可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
(4)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错误;
B、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B错误;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时最大,C正确;
D、“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有关,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①
(2)C
(3)t3
(4)C
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A正确;
B、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资源和空间增大,B错误;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C正确;
D、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 )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K/2 左右,有利于持续发展,若用以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正确.
故选:B.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环境条件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增长曲线,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
D、种群呈“J”曲线型增长时,增长率将不断增长,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
故选:A.
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种群增长率一直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
B、从数据看出,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C、由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C正确;
D、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群中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特性.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4)当我们迁入刚建的新村美居时,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在对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中,请从a、b曲线的理论条件,推测有效灭鼠的措施______,降低环境______量.
正确答案
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采取引入天敌,清除垃圾,硬化地板,严密储存食物等措施,可降低环境容纳量.
故答案为:
(1)a 过度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4)在进行灭鼠时,引入天敌,清除垃圾,硬化地面,严密储存食物(回答两点即可) 容纳
解析
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采取引入天敌,清除垃圾,硬化地板,严密储存食物等措施,可降低环境容纳量.
故答案为:
(1)a 过度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4)在进行灭鼠时,引入天敌,清除垃圾,硬化地面,严密储存食物(回答两点即可) 容纳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11年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
(1)入侵华南某地后,短期内红火蚁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从种群特征角度考虑,决定其增长的原因是______.
(2)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测定其对不同虫态红火蚁的致死剂量,将原药溶于丙酮中配置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药剂点于红火蚁胸部,记录24h死亡虫数并计算LC50(杀死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结果如下:
①本实验中辛硫磷药液的浓度范围要根据______的实验结果来确定;每个药剂浓度的处理均设多次重复,目的是______,从而减少误差;本实验的对照组应设置为______.
②实验中______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已知小工蚁、兵蚁、雄蚁分别由不同的幼虫发育而来,若仅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______(能否)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有机磷农药进入土壤后,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微生物体内最初的降解酶基因是由______产生的,从______的环境中易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正确答案
解:(1)在一个新物种进入新环境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决定此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2)①要确定药液范围,可以先做预实验来确定,设置实验重复是为了减少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对照组不加自变量即可,即用等量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胸部,其余操作不变.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小工蚁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因为长时间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加,效果会越来越差.微生物基因突变产生降解酶基因,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环境可选择出抗药性微生物.
故答案为:
(1)“J”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①预实验 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用等量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胸部,其余操作不变
②小工蚁 不能 基因突变 受有机磷农药污染
解析
解:(1)在一个新物种进入新环境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决定此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2)①要确定药液范围,可以先做预实验来确定,设置实验重复是为了减少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对照组不加自变量即可,即用等量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胸部,其余操作不变.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小工蚁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因为长时间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加,效果会越来越差.微生物基因突变产生降解酶基因,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环境可选择出抗药性微生物.
故答案为:
(1)“J”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①预实验 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用等量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胸部,其余操作不变
②小工蚁 不能 基因突变 受有机磷农药污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