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
②据图分析种群Ⅲ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①正确;
②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应该采取地保护,②错误;
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③正确;
④据图分析可知,Ⅰ、Ⅱ、Ⅲ的环境容纳量逐渐减少,说明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④正确.
故选:A.
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______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______的结果.
(2)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______.
(3)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____.(2分)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______.(2分)
正确答案
解:(1)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S”曲线表示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由于食物短缺、天敌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
(3)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原因是老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如密封粮食、清理垃圾、保护老鼠的天敌.
故答案为:
(1)有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中死亡个体 自然选择
(2)食物短缺、气候、天敌等原因使种群停止增长 鼠抗药性增强、且能迅速繁殖
降低环境容纳量
解析
解:(1)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S”曲线表示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由于食物短缺、天敌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
(3)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原因是老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如密封粮食、清理垃圾、保护老鼠的天敌.
故答案为:
(1)有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中死亡个体 自然选择
(2)食物短缺、气候、天敌等原因使种群停止增长 鼠抗药性增强、且能迅速繁殖
降低环境容纳量
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解由图可知K值的升高(K1变为K2)是因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如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A错误;
B、如果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则种内斗争会加剧,数量会维持在K值,甚至有所降低,B正确;
C、项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有可能更适合该种群的生存,C错误;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比原来更多的能量),种群数量更大,D错误.
故选:B.
(2015秋•合肥校级月考)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b点之后,A错误;
B、病虫害防治应在有虫之时,即a点开始,B错误;
C、“S”型曲线表示时间与种群数量的关系,C错误;
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所以也可能有时超过K值,D正确.
故选:D.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曲线1可代表出生率,曲线2可代表死亡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因此1和2可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A错误;
B、S型增长曲线的起始阶段,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逐渐加快,因此曲线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B正确;
C、若X表示年龄,Y表示数量,则2中老年个体数明显多于幼年个体数,表示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
D、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可用1表示,D正确.
故选:C.
(1)如图为某种细菌的生长曲线及A、B两种代谢产物积累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A产物合成始于细菌生长曲线的______期,属于______代谢产物.
②B产物的积累量在细菌生长曲线的______期最大.
(2)绝大多数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为了探究培养温度对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产物(谷氨酸)合成量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中有4处错误,分别标以①、②、③、④,请依次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步:设定培养温度为【28℃、29℃、30℃】.
①
第二步:将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密闭培养】.
②
第三步:在【衰亡期】定时取样,分别测定谷氨酸合成量,记录结果并绘制曲线.
③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在30℃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合成量最大,则认为 30℃为该【细菌合成谷氨酸的最适
④
培养温度】.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正确答案
对数
次级
稳定
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解析
解:(1)观察图可知,A产物是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对数期产生的,是次级代谢产物,B的积累量在稳定期达到最大.
(2)根据题意,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所以设立的温度范围为25~37℃,范围不能过窄.谷氨酸棒状杆菌为好氧菌,密闭培养是不可以的,应该不断的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谷氨酸合成在各个时期均有合成,应该在整个时期取样,故取样时期有遗漏.由于温度设立过窄,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故答案为:
(1)①对数 次级 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根据所给曲线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 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值左右,也是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A正确;
B、芽孢是稳定期才形成的,对应于E点,B错误;
C、E点的增长率为零,表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但这时的种群数量最大,已达到K值,则E点表示稳定期刚开始,C正确;
D、在B-C段内,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细菌数量快速增多,说明生存空间没有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D正确.
故选:B.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2-4年间1<λ<2,4-8年间0<λ<1,八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A正确;
B、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0-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4-8年间0<λ<1,大山雀种群数量减少,说明第4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开始减少,C正确;
D、4-8年间0<λ<1,所以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点之后种群数量增长率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A错误;
B、c点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因此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开始,B错误;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只有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开始才可能呈“J”型增长,C错误;
D、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在图a和图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μg/L和30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说明环境改变可导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A正确;
B、从图示看,铜污染程度加大后,甲的数目在4~5天中几乎为0,说明其耐受力更差,B正确;
C、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的数目4天后才下降,且数目总是比甲的多,因此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乙的数目下降明显,而甲的数目还在上升,21天以后甲的数目明显高于乙,因此甲生态优势明显,C正确;
D、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并不是“S”型数量增长变化,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