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在t3~t5种群增长率为负值,使得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在t3~t5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种群;
B、在t5时刻乙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B正确;
C、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增长速度减慢,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正确;
D、若甲代表蝗虫种群,t2时刻增长率 最大,故防治蝗虫应在t2时刻之前进行,D错误.
故选:D.
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C错误;
D、由于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微囊藻和颤藻是江苏某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藻类,其中一种在4月中旬至7月初是优势种,另一种在8月至10月初是优势种.为揭示湖泊中两种藻类的演替规律,科研人员研究了其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图1.请回答:
(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______;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8月至10月初的优势种分别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这是为了______.
②某温度下单独培养微囊藻10天,科研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2,则该培养温度是______.
(4)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除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外,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请写出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温度在20-25℃左右,微囊藻是优势种;8月至10月初的温度为30℃,优势种是颤藻.
(3)实验中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目的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根据血球计数板中的五点计算微囊藻的数量=(5+6+6+7+6)×5=150个,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的规格为1mm×1mm×0.1mm,因此种群数量为150÷0.1×10-3×10=15×106个,对照3个曲线图,培养温度是25℃.
(4)研究课题为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则自变量是微囊藻毒素的有无,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
(1)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先增加后减少
(2)微囊藻 颤藻(3)①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25℃
(4)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解析
解:(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温度在20-25℃左右,微囊藻是优势种;8月至10月初的温度为30℃,优势种是颤藻.
(3)实验中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目的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根据血球计数板中的五点计算微囊藻的数量=(5+6+6+7+6)×5=150个,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的规格为1mm×1mm×0.1mm,因此种群数量为150÷0.1×10-3×10=15×106个,对照3个曲线图,培养温度是25℃.
(4)研究课题为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则自变量是微囊藻毒素的有无,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
(1)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先增加后减少
(2)微囊藻 颤藻(3)①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25℃
(4)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下列关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对数期的菌种形态生理特性都比较稳定,接种该时期的菌种,能缩短调整期的时间,故A正确;
B、进入对数期的微生物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作菌种或科研材料,故B正确;
C、进入稳定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繁殖率=死亡率,即有新细胞产生,也有细胞的死亡,活菌数达到最大值,故C错误;
D、抗生素为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衰亡期的细胞解体,将被释放出来,故D正确.
故选:C.
有人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增长,第5年λ变小的原因是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实验组用______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______的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______饲养.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______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______或实验组______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故答案为:
(1)“J”环境阻力增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②喷洒过化肥 用喷洒过等量清水
③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明显低于或低于; 基本相同 明显高于或高于
解析
解:(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故答案为:
(1)“J”环境阻力增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②喷洒过化肥 用喷洒过等量清水
③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明显低于或低于; 基本相同 明显高于或高于
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t2-t3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因此两者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在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此时甲种群密度最大,同理,在t5时,乙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B错误;
C、在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因此其年龄组成类型是稳定型,在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C正确;
D、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防治害虫应该在t2时刻之前,D错误.
故选:C.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中有“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两种类型.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A错误;
B、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此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
C、防治虫害应在蝗虫出现时,即a点,C错误;
D、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种群增长率大于0时,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则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A正确;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则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错误;
C、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C错误;
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而种群数数量最大的是t5时间时,D错误.
故选:A.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之后,c点之前,A错误;
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B错误;
C、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生率与死亡率接近于等值,所以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种群自然增长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然增长率上升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死亡率不一定下降,A错误;
B、长型的种群往往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通常大于0,B正确;
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不成正比,当种群密度较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的数量会不变甚至减少,C错误;
D、由于自然增长率的改变,个体数量不会大幅度高于K值,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