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

______;②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

②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正确答案

样方法

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理想

a×(1+m)n

D

解析

解:(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

(2)①图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1+);繁殖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1+

②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宜

(2)①理想 a×(1+m)n②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是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 年后开始的.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  型.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 点上.

正确答案

解:(l)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最高点d点.

(2)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为值.

(3)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ab段,即在迁入2年后开始.

(4)据图分析,动物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曲线增长.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的d点;b点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使得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可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可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故答案为:

(1)d 

(2)b 

(3)2 

(4)S 

(5)d  b

解析

解:(l)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最高点d点.

(2)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为值.

(3)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ab段,即在迁入2年后开始.

(4)据图分析,动物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曲线增长.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的d点;b点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使得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可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可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故答案为:

(1)d 

(2)b 

(3)2 

(4)S 

(5)d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正确答案

解:(1)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A生产者、B分解者;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故答案为: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解:(1)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A生产者、B分解者;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故答案为: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拍摄的人口腔上皮细胞显微照片是构建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B模型只能对生物问题进行定性描述,而不能进行定量描述

C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共同点都认为蛋白质在脂质两侧均匀分布

D“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对种群数量增长构建的一种数学模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是实物图片,不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

B、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B错误;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C错误;

D、“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对种群数量增长构建的一种数学模型,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下列有关该模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只有当λ>1时,种群才呈“J”型增长

B当λ=1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下一代灭亡

C当0<λ<1时,种群密度不断下降,理论上种群不会消失

D该模型建立的条件是无天敌、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理想条件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只有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不变,则呈“J”型增长,A正确;

B、当λ=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比变,B错误;

C、当0<λ<1时,种群密度不断下降,C正确;

D、在无天敌、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  )

①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②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

③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

④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12天后种群密度为3.2只/mL.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当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①正确;

②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由于a和b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a和b不能够共存,②错误;

③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单独培养时,b草履虫的增长率比a草履虫的增长率大;混合培养时,a草履虫被淘汰,所以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③正确;

④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K值为64,所以12天后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为64÷20=3.2只/ml,④正确.

所以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①③④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种群在迁入理想环境条件后的种群增长率

Ba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也最大

Cb点时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

D在ab段,该种群年龄组成表现为衰退型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种群在迁入理想环境条件后呈J型曲线增长,说明种群增长率一直增加;而该图b点时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所以不可以表示种群在迁入理想环境条件后的种群增长率,A错误;

B、a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约为,b点时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B错误;

C、b点时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数量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C正确;

D、在ab段,该种群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示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种群由理想环境进入有限的生活环境

Bb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Cc点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d点时种群数量最多,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a点时食物充足,无限空间,种群进入理想环境,A错误;

B、b点时种群增长率低,c点时种群增长率高,所以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的是c点,B错误;

C、c点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但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是在达到K值时,即d点,C错误;

D、d点时种群数量最多,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酵母菌酿酒时,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段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由于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说明营养物质、空间都有限,所以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曲线.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分析图示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时,要保证捕捞后鱼类种群数量不低于(与图中B点对应),可获得最大捕捞量

B影响BC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D点达到K值

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达到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B点的时间应延后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据图可知,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左右,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必须要使种群增长率最大,那么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A正确;

B、增长率只要是正值,就表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所以BC阶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B错误;

C、该种群数量在D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达到K值,C正确;

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其K值将增大,达到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B点的时间应延后,D正确.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数量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