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将10毫升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______

(2)对酵母菌而言,10毫升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______个.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的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

(2)本题实质是考查:①单位换算1立方毫米=1×10-3 mL;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情况,由表中数据可知,pH由5.4降到4.8,再到3.7,其数量由820到1210到稳定,表明酵母菌数量总数K值为1.21×107个.

(3)继续培养,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导致部分酵母菌因缺营养而死亡,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0个/立方米.

故答案为:

(1)2、4、1、3 

(2)1.21×107 

(3)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导致部分酵母菌因缺营养而死亡

解析

解:(1)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的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

(2)本题实质是考查:①单位换算1立方毫米=1×10-3 mL;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情况,由表中数据可知,pH由5.4降到4.8,再到3.7,其数量由820到1210到稳定,表明酵母菌数量总数K值为1.21×107个.

(3)继续培养,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导致部分酵母菌因缺营养而死亡,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0个/立方米.

故答案为:

(1)2、4、1、3 

(2)1.21×107 

(3)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导致部分酵母菌因缺营养而死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

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C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正确;

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B正确;

C、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

D、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14÷16×400×1000×10000=8×109个,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b、c中能代表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

(2)该兴趣小组探究的课题是:探究______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足之处是缺少______

(3)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不同的温度下培养,第7天开始分别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酵母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为18℃~25℃之间,因此在20℃条件下种群增长最快,即c,其次为10℃,即a,曲线b就代表5℃条件下的酵母菌数量变化.

(2)由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酵母菌细胞数,所以课题可以是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由于缺少高于20℃的温度组合,故无法确定合适的温度究竟是多少.

(3)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取样前振荡试管,这样才均匀;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故答案为:

(1)C  

(2)温度  高于20度的温度组合

(3)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取样前振荡试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解析

解:(1)酵母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为18℃~25℃之间,因此在20℃条件下种群增长最快,即c,其次为10℃,即a,曲线b就代表5℃条件下的酵母菌数量变化.

(2)由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酵母菌细胞数,所以课题可以是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由于缺少高于20℃的温度组合,故无法确定合适的温度究竟是多少.

(3)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取样前振荡试管,这样才均匀;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故答案为:

(1)C  

(2)温度  高于20度的温度组合

(3)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取样前振荡试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故A错误;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

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则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故C错误;

C、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酿制果酒的过程中,在不同培养阶段进行抽样检测,甲 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的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乙图为抽样检测得到 的酵母菌数量、葡萄糖浓度、乙醇浓度绘制成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甲图是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图.在实验中,计数时选取的中方格应位于计数室的______,这些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共______个.

(2)在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需要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______.乙图曲线BC段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______

(3)葡萄酒制作完成后,可以用______来检测酒精的生成,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之反应呈现______色.

(4)如果在T3时接种醋酸杆菌,为控制培养条件,接种后应采取的主要猎施是______.请在乙图中画出接种醋酸杆菌后容器中醋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该曲线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属于______模型.

(5)在种植葡-的壤中和葡萄皮上往疰有很多的野生酵母菌群,如果要从中分离纯化 酵母菌,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选取应位于计数室的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进行计数,这些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共5(左上)+4(右上)+4(左下)+4(右下)+3(中央)=20个.

(2)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需要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放出二氧化碳.乙图曲线BC段,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酒精可与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呈现灰绿色.

(4)醋酸杆菌是好氧菌,且适宜温度为30℃~35℃,所以在T3时接种醋酸杆菌接种后,应通气、并适当升温.接种醋酸菌后,醋酸的浓度逐渐上升,后趋于平衡,曲线图如图:

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5)分离纯化酵母菌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故答案:(1)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      2O

(2)放出二氧化碳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重铬酸钾    灰绿

(4)通气、适当升温    曲线图如图所示     数学

(5)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析

解:(1)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选取应位于计数室的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进行计数,这些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共5(左上)+4(右上)+4(左下)+4(右下)+3(中央)=20个.

(2)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需要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放出二氧化碳.乙图曲线BC段,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酒精可与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呈现灰绿色.

(4)醋酸杆菌是好氧菌,且适宜温度为30℃~35℃,所以在T3时接种醋酸杆菌接种后,应通气、并适当升温.接种醋酸菌后,醋酸的浓度逐渐上升,后趋于平衡,曲线图如图:

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5)分离纯化酵母菌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故答案:(1)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      2O

(2)放出二氧化碳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重铬酸钾    灰绿

(4)通气、适当升温    曲线图如图所示     数学

(5)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科研小组利用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培养研究,图一为酵母菌结构示意图,图二表示培养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及培养液中乙醇浓度变化曲线.

请分析并回答:

(1)图一中酵母菌细胞结构与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_

(2)酵母蛋白酶A在图一酵母细胞中的______(填序号)合成,经______(填序号)加工形成蛋白酶原,最后转移至液泡中被激活后发挥作用.

(3)酵母菌培养液在使用前须经高温加热处理的目的是______,再经冷却后方可使用的原因是______

(4)图二中曲线AB段酵母菌细胞呼吸发生的场所是图一中的______(填序号),曲线BC段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______

(5)图二中O~T1时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原因是______等(答出两点即可).

正确答案

解:(1)高等植物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含有叶绿体;而酵母菌为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酵母蛋白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经内质网运输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蛋白酶原.

(3)为了防止杂菌对酵母菌培养的影响,实验前,必须对酵母菌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加热处理,消灭杂菌后要经过冷却后方可用来培养酵母菌,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酵母菌无法生活.

(4)图二中曲线AB段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所以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曲线BC段由于有乙醇的产生,所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5)图二中O~T1时段,由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较少,而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氧气充足,温度适宜,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故答案为:

(1)无叶绿体 

(2)③②→④

(3)消灭杂菌   防止温度过高,酵母菌无法生活  

(4)⑦和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5)温度等条件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解析

解:(1)高等植物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含有叶绿体;而酵母菌为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酵母蛋白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经内质网运输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蛋白酶原.

(3)为了防止杂菌对酵母菌培养的影响,实验前,必须对酵母菌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加热处理,消灭杂菌后要经过冷却后方可用来培养酵母菌,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酵母菌无法生活.

(4)图二中曲线AB段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所以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曲线BC段由于有乙醇的产生,所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5)图二中O~T1时段,由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较少,而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氧气充足,温度适宜,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故答案为:

(1)无叶绿体 

(2)③②→④

(3)消灭杂菌   防止温度过高,酵母菌无法生活  

(4)⑦和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5)温度等条件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正确答案

抽样检测

将试管轻轻震荡

适当稀释菌液

解析

解: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若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适当稀释菌液,最后计数的结果需乘以稀释的倍数.

故答案为:

抽样检测     将试管轻轻震荡   适当稀释菌液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

B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C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

D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取样不是每天的同一时间,只要间隔的时间一样就行,B错误;

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

D、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几种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繁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了含氮养料和含碳有机物

B接种到培养基上的青霉菌,进入对数期能大量积累青霉素

C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途径

D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都能检测到32P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只能将氮气变成NH3(无机物),不能制造含碳有机物,A错误;

B、青霉素属于次级代谢产物,因此接种到培养基上的青霉菌,进入稳定期能大量积累青霉素,B错误;

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故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途径,C正确;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因此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噬菌体能检测到32P,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用酒精洗去浮色的原因是苏丹染料不溶于酒精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实验用数学模型研究种群的增长规律,不需要另设对照试验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用酒精洗去浮色的原因是苏丹染料溶于酒精,A错误;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B错误;

C、制成装片以后,细胞会死亡,无法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实验用数学模型研究种群的增长规律,不需要另设对照试验,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数量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