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BSO2、漂白粉、活性炭、过氧化钠都能使红墨水褪色,其原理相同

C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D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剂增多,浓盐酸挥发,溶质减少,则浓度减小的原因不同,故A错误;

B.漂白粉、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活性炭具有吸附性,SO2与有色物质化合体现其漂白性,则漂白原理不同,故B错误;

C.漂白粉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HClO易分解,水玻璃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硅酸,则反应原理不完全相同,故C错误;

D.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氯气、二氧化硫等均可使其褪色,所以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高氯酸是最强的酸,质量分数为60%的高氯酸溶液加热不分解,浓度增高就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热、浓的高氯酸溶液遇有机物易爆炸,纯高氯酸的沸点是130℃.现有市售的70%高氯酸,为使其进一步浓缩,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加入浓硫酸后再小心常压蒸馏

B各仪器连接处的橡皮塞应塞紧防止漏气

C加入浓硫酸后再减压蒸馏

D加入浓硫酸后再加压蒸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加入浓硫酸是为了吸收水分,可以达到浓缩效果,常压蒸馏,高氯酸浓度增高就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A错误;

B、热、浓的高氯酸溶液遇有机物爆炸,橡胶塞是有机化合物不能用橡胶塞连接,故B错误;

C、减压是防止变热会爆炸,加入浓硫酸是为了吸收水分,故C正确;

D、加入浓硫酸是为了吸收水分,可以达到浓缩效果,高压蒸馏,高氯酸浓度增高就不稳定受热易爆炸,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卤素单质X2与KOH溶液反应生成A、B两种盐.往A盐的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另一种卤素单质Y2的水溶液,又可以生成X2,且X2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则X2、Y2是(  )

AC12、I2

BBr2、C12

CC12、F2

DC12、Br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在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有卤素有:C1、Br、I,单质是前面置换后面的,因X2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所以X不是I,故X2、Y2分别是Br2、C12,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洪灾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正确答案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

1:1

解析

解:氯气与Ca(OH)2反应生成CaCl2、Ca(ClO)2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在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由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是1:1,

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Ca(ClO)2;1:1.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时钟反应或振荡反应提供了迷人课堂演示实验,也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测定含I-浓度很小的碘化物溶液时,利用振荡反应进行化学放大,以求出原溶液中碘离子的浓度.主要步骤是

①在中性溶液中,用溴将试样中I-氧化成IO3-,将过量的溴除去

②再加入过量的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使IO3-完全转化成I2

③将②中生成的碘完全萃取后,用肼将其还原成I-,方程式为H2N-NH2+2I2→4I-+N2↑+4H+

④将生成的I-萃取到水层后用①法处理.

⑤将④得到的溶液加入适量的KI溶液,并用硫酸酸化.

⑥将⑤反应后的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方程式为:

2Na2S2O3+I2→Na2S4O6+2NaI

经过上述放大后,则溶液中I-浓度放大为原溶液中I-浓度的(设放大前后溶液体积相等)(  )

A2倍

B4倍

C6倍

D36倍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

①从方程式可看出,I-浓度不变;

②从方程式可看出,1个IO3-生成3个I2,从第三步反应看出,I-浓度放大了6倍;

③从方程式可看出,1个I2生成2个I-

④从方程式可看出,I-浓度不变;

⑤从方程式可看出,1个IO3-生成3个I2,从第三步反应看出,I-浓度放大了6倍;

⑥从方程式可看出,1个I2生成2个I-

因此从以上方程式和分析可得关系式:I~IO3-~3I2~6I-~6IO3-~18I2~36S2SO32-~36I-

                                  1        3    6     6     18             36

总计放大倍数为:6×6=36倍.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金属卤化物跟卤素化合可生成多卤化物,如:KI+I2⇌KI3,有关KI3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I2在KI溶液中溶解度增大是由于生成I3-离子

BI3-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3-⇌I2+I-

CKI3溶液遇淀粉不变蓝色

D将Cl2通入KI3溶液中,I3-浓度减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对于平衡I3-⇌I-+I2,增加I-浓度,平衡向生成I3-的方向移动,可增大I2的溶解度,故A正确;

B.由反应KI+I2⇌KI3可知,溶液中存在平衡I3-⇌I-+I2,故B正确;

C.由反应KI+I2⇌KI3可知,溶液中存在I2,加入淀粉变蓝色,故C错误;

D.将氯气通入KI3溶液中,氯气与I-反应,KI浓度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I3-浓度减小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D电解NaCl溶液得到22.4 L 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HClO为弱电解质,但NaClO为强电解质,故A错误;

B.实验室用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的方法制备Fe(OH)3胶体,注意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故B正确;

C.HCl为共价化合物,NaCl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理论上需要转移2NA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2013春•集安市校级月考)氯酸(HClO3)是一种强氧化性酸.若将铜粉投入氯酸溶液中,下列物质一定不可能生成的是(  )

A氯酸铜

B高氯酸铜

C氯化铜

D氢气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因为氯酸(HClO3)与铜反应氯的化合价只能降低,高氯酸铜中氯的化合价是+7价,氯酸铜中氯的化合价是+5价,所以不会生成高氯酸铜,又因为氯酸有较强的氧化性,

所以氢离子对应生成水而不是氢气.

故选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一定量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后,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整个过程中肯定能观察到的现象(  )

A水层显棕黄色

B水层无色

C四氯化碳层显红棕色

D四氯化碳层无色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根据Fe2+、Br-的还原性的强弱为:Fe2+>Br-,当一种氧化剂遇到两种还原性不同的还原剂时先与还原性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因此通入氯气后先发生Cl2+2Fe2+═2Fe3++2Cl-;只有当Fe2+、反应完成后,再与Br-反应,而且生成的Fe3+不再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从反应开始自始至终溶液中都有Fe3+,溶液始终为黄色.

故A正确;

B.根据对A的分析,答案B错误;

C.根据Fe2+、Br-的还原性的强弱为:Fe2+>Br-,当一种氧化剂遇到两种还原性不同的还原剂时先与还原性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因此通入氯气后先发生Cl2+2Fe2+═2Fe3++2Cl-;只有当Fe2+、反应完成后,再与Br-反应Cl2+2Br-═Br2+2Cl-;因此刚开始时四氯化碳层是无色的,当有溴生成时四氯化碳层才变为红棕色.故C错误;

D.根据对C的分析,当有溴产生时四氯化碳层就变为红棕色.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与氯气用途无关的是(  )

A消毒杀菌

B制漂白粉

C制盐酸

D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因氯气的用途有:用于消毒--溶于水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制盐酸--与H2反应生成HCl;制漂白粉--与Ca(OH)2反应;制多种农药;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制塑料等.利用海水蒸发得到食盐,与氯气的性质无关,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氨硝酸硫酸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硫和氮的氧化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