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溴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纤维、塑料组燃剂等,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提溴过程中,向浓缩的海水中通入 氯气将其中的Br-氧化,再用空气吹出溴;然后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溴,溴歧化为Br-和BrO3-,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溴与氯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BrCl.BrCl分子中,______显正电性.BrCl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CuBr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uBr2(s)=2CuBr(s)+Br2(g)△H=+105.4kJ/mol在密闭容器中将过量CuBr2于487K下加热分解,平衡时p(Br2)为4.66×103Pa.

①如反应体系的体积不变,提高反应温度,则p (Br2)将会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②如反应温度不变,将反应体系的体积增加一倍,则p(Br2)的变化范围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溴在碳酸钠溶液的歧化可把反应理解为溴与水发生歧化,产生H+的被碳酸钠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 Br2+6 CO32-+3H2O=5 Br-+BrO3-+6HCO3-(或3 Br2+3CO32-=5 Br-+BrO3-+3CO2↑),

故答案为:3 Br2+6 CO32-+3H2O=5 Br-+BrO3-+6HCO3-(或3 Br2+3CO32-=5 Br-+BrO3-+3CO2↑);

(2)溴的非金属性弱于氯的,故溴显正电性;与Cl2与H2O类似,BrCl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Cl+H2O=HCl+HBrO,

故答案为:Br;BrCl+H2O=HCl+HBrO;

(3)①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因而可提高P(Br2),故答案为:增大;

②体积增大一倍时,P(Br2)降为原来的一半,即2.33×103Pa,减压使平衡向气体体积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因而会大于2.33×103Pa;若反应物足量,可平衡恢复到原有的P(Br2),

故答案为:2.33×103Pa<P(Br2)≤4.66×103Pa.

解析

解:(1)溴在碳酸钠溶液的歧化可把反应理解为溴与水发生歧化,产生H+的被碳酸钠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 Br2+6 CO32-+3H2O=5 Br-+BrO3-+6HCO3-(或3 Br2+3CO32-=5 Br-+BrO3-+3CO2↑),

故答案为:3 Br2+6 CO32-+3H2O=5 Br-+BrO3-+6HCO3-(或3 Br2+3CO32-=5 Br-+BrO3-+3CO2↑);

(2)溴的非金属性弱于氯的,故溴显正电性;与Cl2与H2O类似,BrCl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Cl+H2O=HCl+HBrO,

故答案为:Br;BrCl+H2O=HCl+HBrO;

(3)①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因而可提高P(Br2),故答案为:增大;

②体积增大一倍时,P(Br2)降为原来的一半,即2.33×103Pa,减压使平衡向气体体积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因而会大于2.33×103Pa;若反应物足量,可平衡恢复到原有的P(Br2),

故答案为:2.33×103Pa<P(Br2)≤4.66×103P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溴属于海水中的(  )

A微量元素

B常量元素

C含量最大的元素

D含量最小的元素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海水中常见元素11种,为Cl、Na、K、Mg、Cu、S、C、F、B、Br、Sr,其余为微量元素,溴不属于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故A错误;

B.地球上99%的溴元素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溴元素有“海洋元素”之称,为海水中常见元素11种之一,溴属于海水中的常量元素,故B正确;

C.海水中含有大量水,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所以含量最大的元素是氧元素,故C错误;

D.溴为海水中常见元素11种之一,属于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不是含量最小的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化学“家庭小实验”是利用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在安全条件下进行化学学习和探究的活动.下列能利用家中备用的碘酒、食醋、纯碱、食盐、淀粉等物质进行“家庭小实验”的是:______

①证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②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③证明炉子生火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④鉴别食盐和纯碱

(2)请设计实验证明氯、溴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填写下表:

正确答案

解:(1)①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证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碘酒中有碘单质,故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可以完成,故①正确;

②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故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可以完成,故②正确;

③一氧化碳在家庭中无法检验,故③错误;

④纯碱和醋酸反应放气体,食盐和醋酸不反应.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

(2)Cl2与溴化钠反应,溴被置换出来,所以四氯化碳层呈橙色(溴在四氯化碳中显橙色),在此反应中氯气为氧化剂,溴为氧化产物,所以氯的氧化性比溴强.

    Br2与碘化钠反应,碘被置换出来,所以四氯化碳层呈紫色(碘在四氯化碳中显紫色),在此反应中溴为氧化剂,碘为氧化产物,所以溴的氧化性比碘强.

故答案为:

解析

解:(1)①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证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碘酒中有碘单质,故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可以完成,故①正确;

②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故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可以完成,故②正确;

③一氧化碳在家庭中无法检验,故③错误;

④纯碱和醋酸反应放气体,食盐和醋酸不反应.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

(2)Cl2与溴化钠反应,溴被置换出来,所以四氯化碳层呈橙色(溴在四氯化碳中显橙色),在此反应中氯气为氧化剂,溴为氧化产物,所以氯的氧化性比溴强.

    Br2与碘化钠反应,碘被置换出来,所以四氯化碳层呈紫色(碘在四氯化碳中显紫色),在此反应中溴为氧化剂,碘为氧化产物,所以溴的氧化性比碘强.

故答案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

A石蕊

BAgNO3

CNaHCO3

DFeCl3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HClO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可使石蕊褪色,故A错误;

B.氯水中含有Cl-,加入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用于配制AgNO3溶液,故B错误;

C.因氯水中含有H+,H+能与NaHCO3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和二氧化碳,则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故C错误;

D.氯水中各粒子与FeCl3都不反应,可用于配制FeCl3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都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的是 (  )

A氯水、溴水、碘水

B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

C氯气、氯化氢、氯化钠

D碘化钠、氢碘酸、碘水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氯水、溴水可将碘化钾氧化为碘单质,碘水是含有碘单质的物质,它们都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故A正确;

B、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都不能将碘化钾氧化为碘单质,也都不含有碘单质,都不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故B错误;

C、氯水可将碘化钾氧化为碘单质,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但是氯化氢、氯化钠都不能将碘化钾氧化为碘单质,也都不含有碘单质,不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故C错误;

D、碘化钠、氢碘酸都不能将碘化钾氧化为碘单质,也都不含有碘单质,不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碘水是含有碘单质的物质,它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色,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取一定质量的NaBr、NaI的混合物平均分成五等分,分别加水配成溶液并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再分别向各溶液中通入一定体积的氯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蒸干灼烧得固体,通入氯气的体积与最终所得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求:(1)填写表中空白.

(2)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为______,原混合物中NaBr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戊中固体NaCl质量29.25g,钠离子守恒可知NaBr、NaI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NaCl的物质的量,即=0.5mol,

由钠离子守恒可知反应后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为0.5mol,

将反应甲至戊视作每次增加vml氯气计算,因还原性I->Br->Cl-,故先有2NaI+Cl2=2NaCl+I2…①,反应完后再有2NaBr+Cl2=2NaCl+Br2…②.

①对于甲,固体平均摩尔质量为=109.24g/mol,所以甲固体中一定含有NaI,所以甲固体的组成为NaI、NaBr、NaCl; 

②对于乙视作甲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54.62g-43.64g=10.98g,

对于丙视作乙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43.64g-35.48=8.16g,

相同体积的氯气与同种离子发生反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减少相等.由于乙与丙后加入的vml氯气使固体的质量减少不相等,所以丙固体中一定不含有NaI,

再根据丁、戊继续通入氯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还在减少,所以丙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 

③对于戊视作丁增加vml氯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还在减少,结合丙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说明丁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 

④丁中最后vml氯气与NaBr反应,vml氯气完全反应,且有NaBr剩余,令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n,则

 Cl2+2NaBr=2NaCl+Br2   固体减少

1mol                    160g-71g=89g

n                35.48g-30.14g=5.34g

所以n=0.06mol

即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6mol.

对于乙视作甲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54.62g-43.64g=10.98g,因还原性I->Br->Cl-,故先有2NaI+Cl2=2NaCl+I2,反应完后再有2NaBr+Cl2=2NaCl+Br2

vml氯气与NaI反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最多 

2NaI+Cl2=2NaCl+I2 固体减少

    1mol         254g-71g=183g

   0.06mol         a

所以a=10.98g,等于甲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所以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只与NaI反应.

对于丙视作乙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43.64g-35.48=8.16g,vml氯气与NaBr反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最少为35.48g-30.14g=5.34g,小于8.16g,

故丙中最后vml氯气,既与NaI反应又与NaBr反应.

由上述分析可得:固体乙的组成为NaI、NaBr、NaCl;

故答案为:NaI、NaBr、NaCl;NaI、NaBr、NaCl;NaBr、NaCl;NaBr、NaCl;        

(2)由(1)计算可知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06mol×22.4L/mol=1.344L=1344mL,

由于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只与NaI反应,甲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等于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

所以原溶液中NaI与NaBr的总质量为54.62g+10.98g=65.6g,

令原溶液中NaI的物质的量为xmol,NaBr的物质的量为ymol,则

,解得x=0.3,y=0.2.

故答案为:1344mL;0.2mol.

解析

解:(1)戊中固体NaCl质量29.25g,钠离子守恒可知NaBr、NaI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NaCl的物质的量,即=0.5mol,

由钠离子守恒可知反应后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为0.5mol,

将反应甲至戊视作每次增加vml氯气计算,因还原性I->Br->Cl-,故先有2NaI+Cl2=2NaCl+I2…①,反应完后再有2NaBr+Cl2=2NaCl+Br2…②.

①对于甲,固体平均摩尔质量为=109.24g/mol,所以甲固体中一定含有NaI,所以甲固体的组成为NaI、NaBr、NaCl; 

②对于乙视作甲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54.62g-43.64g=10.98g,

对于丙视作乙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43.64g-35.48=8.16g,

相同体积的氯气与同种离子发生反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减少相等.由于乙与丙后加入的vml氯气使固体的质量减少不相等,所以丙固体中一定不含有NaI,

再根据丁、戊继续通入氯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还在减少,所以丙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 

③对于戊视作丁增加vml氯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还在减少,结合丙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说明丁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 

④丁中最后vml氯气与NaBr反应,vml氯气完全反应,且有NaBr剩余,令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n,则

 Cl2+2NaBr=2NaCl+Br2   固体减少

1mol                    160g-71g=89g

n                35.48g-30.14g=5.34g

所以n=0.06mol

即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6mol.

对于乙视作甲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54.62g-43.64g=10.98g,因还原性I->Br->Cl-,故先有2NaI+Cl2=2NaCl+I2,反应完后再有2NaBr+Cl2=2NaCl+Br2

vml氯气与NaI反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最多 

2NaI+Cl2=2NaCl+I2 固体减少

    1mol         254g-71g=183g

   0.06mol         a

所以a=10.98g,等于甲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所以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只与NaI反应.

对于丙视作乙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43.64g-35.48=8.16g,vml氯气与NaBr反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最少为35.48g-30.14g=5.34g,小于8.16g,

故丙中最后vml氯气,既与NaI反应又与NaBr反应.

由上述分析可得:固体乙的组成为NaI、NaBr、NaCl;

故答案为:NaI、NaBr、NaCl;NaI、NaBr、NaCl;NaBr、NaCl;NaBr、NaCl;        

(2)由(1)计算可知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06mol×22.4L/mol=1.344L=1344mL,

由于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只与NaI反应,甲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等于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

所以原溶液中NaI与NaBr的总质量为54.62g+10.98g=65.6g,

令原溶液中NaI的物质的量为xmol,NaBr的物质的量为ymol,则

,解得x=0.3,y=0.2.

故答案为:1344mL;0.2mol.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2春•泗县校级期末)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含有一种X-(X-为Cl-、Br-或I-),向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的卤素离子有(  )

ABr-、Cl-、I-

BCl-、I-、Br-

CI-、Br-、Cl-

DBr-、I-、Cl-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新制氯水,溶液变为橙色而不是蓝色,说明甲中含Br-,发生的反应为:2Br-+Cl2═Br2+2Cl-;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丙溶液中含有Cl-.乙溶液含I-,甲含Br-,丙含Cl-.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①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加少量次氯酸钠碱性溶液,会立即看到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②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亚硫酸钠碱性溶液,发现蓝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色.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写出并配平CCl4层由紫色变成无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已知碘以碘酸(HIO3)的形式存在].

正确答案

NaClO将KI氧化生成了I2

ClO-+2I-+H2O═I2+Cl-+2OH-

I2被Na2SO3还原生成了I-

SO32-+I2+2OH-═SO42-+2I-+H2O

I2+5Cl2+6H2O═2HIO3+10HCl

解析

解:(1)①在淀粉KI溶液中,滴加少量NaClO碱性溶液,会立即看到溶液变蓝色,说明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同时次氯酸钠被还原生成氯化钠,离子方程式为ClO-+2I-+H2O═I2+Cl-+2OH-,故答案为:NaClO将KI氧化生成了I2;ClO-+2I-+H2O═I2+Cl-+2OH-

②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亚硫酸钠碱性溶液,发现蓝色逐渐消失,说明碘单质被还原生成碘离子,亚硫酸钠被氧化生成硫酸钠,离子方程式为SO32-+I2+2OH-═SO42-+2I-+H2O,故答案为:I2被Na2SO3还原生成了I-;SO32-+I2+2OH-═SO42-+2I-+H2O;

(2)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色,说明氯气和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单质;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说明碘和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酸,氯气被还原生成HCl,反应方程式为:I2+5Cl2+6H2O═2HIO3+10HCl,故答案为:I2+5Cl2+6H2O═2HIO3+10HCl.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如晾晒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其漂白效果更好的原因是(  )

A漂白粉被氧化了

B漂白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了次氯酸

C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D漂白粉溶液失去了部分水分,浓度增大了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漂白粉中次氯酸钙具有氧化性,难以被氧化,故A错误;

B.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置于空气中,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HClO,故B正确;

C.空气的氧气在短时间内不能迅速氧化有色布条,故C错误;

D.漂白粉具有漂白性的原因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与漂白粉的浓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

已知:①氧化性:>Fe3+>I2;还原性:>I-;②KI+I2⇌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4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向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下KI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2IO3-+5SO32-+2H+═I2+5SO42-+H2O的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t1______t2(填“>”、“<”或“=”);表中V2=______mL.

正确答案

解:(1)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由于氧化性IO3->Fe3+>I2,故KI能被IO3-和Fe3+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2Fe3++2I-=2Fe2++I2

故答案为:IO3-+5I-+6H+=3I2+3H2O,2Fe3++2I-=2Fe2++I2

(2)KI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反应的方程式为:O2+4I-+2H2O=2I2+4KOH,

故答案为:O2+4I-+2H2O=2I2+4KOH;

(3)实验1和实验2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V1=5mL,实验1中水的体积小于实验2,故实验1中反应物的浓度大于实验2中反应物的浓度,在相同条件下,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所需时间越少,故t1<t2;实验2和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反应物浓度应相同,故V2=40mL,

故答案为<;40.

解析

解:(1)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由于氧化性IO3->Fe3+>I2,故KI能被IO3-和Fe3+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O3-+5I-+6H+=3I2+3H2O,2Fe3++2I-=2Fe2++I2

故答案为:IO3-+5I-+6H+=3I2+3H2O,2Fe3++2I-=2Fe2++I2

(2)KI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反应的方程式为:O2+4I-+2H2O=2I2+4KOH,

故答案为:O2+4I-+2H2O=2I2+4KOH;

(3)实验1和实验2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V1=5mL,实验1中水的体积小于实验2,故实验1中反应物的浓度大于实验2中反应物的浓度,在相同条件下,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所需时间越少,故t1<t2;实验2和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反应物浓度应相同,故V2=40mL,

故答案为<;40.

下一知识点 : 氨硝酸硫酸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硫和氮的氧化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