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共1476题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共14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下表表示果蝇6个品系(都是纯系)的性状和携带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品系②~⑥都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性状,其他性状都为显性性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形成果蝇棕眼、紫眼的直接原因与色素形成有关,形成色素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而每一反应各需要一种酶催化,这些酶分别由相应的基因编码。该实例表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__________。

(2)研究伴性遗传时,选择上表中______(填标号及亲本的基因型)品系之间交配最恰当;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翅和眼的性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时,选择___________(填标号)品系之间交配最恰当。

(3)让品系②的雌性个体与品系④的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得到的F1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

(4)在正常情况下,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残翅果蝇的数量不到长翅果蝇的5%。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5)某实验小组对果蝇的灰体(V)与黑体(v)这对相对性状做遗传研究。如果用含有某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果蝇,所有果蝇都是黑体,现有一只用含有这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的黑体雄果蝇,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基因型,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①和④(XBY×XbXb)   ②和⑤

(3)AaXBY 、AaXBXb(4)由于残翅性状不利于果蝇生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残翅基因的频率较低,因而残翅果蝇数量较少( 关键词: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5)让这只黑体雄果蝇与正常的黑体雌果蝇(未用添加剂饲料喂过)交配,将孵化出的幼虫用正常饲料(不含该添加剂)喂养,其他条件适当,观察果蝇体色状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

(3)1969年中斯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蝇的展翅(D)对正常翅(d)为显性,果蝇中的展翅个体相互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展翅:正常翅=2:1。

(1)请解释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展翅:正常翅=2:1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在进化的过程中,D基因的频率将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

(1)DD基因型的个体致死(显性纯合子致死)

(2)变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

正确答案

(1)96.5%;50.5%

(2)上升;下降

(3)上升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杆品种与感病矮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假设该植株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___。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2)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3)基因重组     1/8   

(4)基因频率的改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①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②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③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④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多样性。

(5)⑤指的是__________。

(6)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遗传漂变       迁移

(3)自然选择学说

(4)遗传       物种

(5)种群

(6)隔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_________。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选择      不定向前

(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其中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 细胞基因血库,是一种科学、简便、效果较好的方法。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科研人员都是选在边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采集较多的样本存放在基因库里。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的原因是_________。

(2)采样地点选在边远的大 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_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机率小,从而阻 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

(3)基因库是指_____________;基因库将为少数民族的基因多样性提 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它和物种多样性、_______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4)现发现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符合如下家系图,假设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研究发现,10年后,该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请问在这十年中这个种群有没有发生进化?为什么?____________;又已知色盲在男性中的 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 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要治疗上述遗传病,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 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为男性白细胞具有细胞核且同时具有X、Y两种性染色体,而女性只有X一种性染色体,所以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答案合理即可)

(2)地理      基因交流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生态系统多样性

(4)没有,因为在这十年中,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1/88    基因治疗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正常翅果蝇停飞后双翅紧贴背部,研究者发现一种变异的展翅果蝇,停飞后双翅仍向两侧展开。当以展翅果蝇为亲本进行繁殖时,其子代的雌果蝇和雄果蝇中总是出现2/3的展翅,1/3的正常翅。请回答:

(1)果蝇的展翅性状是由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控制展翅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果蝇的另一对性状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控制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与控制展翅的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如果1只灰身展翅果蝇与1只黑身展翅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最多有____________种,理论上这几种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若干年后,此果蝇种群中,控制展翅性状的基因的频率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定数量的刚毛和截毛果蝇(均有雌雄),且刚毛对截毛为显性。请设计实验来确定其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结果预测和分析: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显性     常

(2)4     2:1:2:1(排序不做要求)

(3)减

(4)实验设计思路:用多对截毛雌果蝇与纯合刚毛雄果蝇杂交

预测和分析:若后代雄果蝇全部为截毛,则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若后代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则说明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