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特征
- 共174题
26.Ⅰ.(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计16分)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
照射水绵。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①所示。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如②所示。
实验二、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
请分析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的因变量要便于观测,实验一的因变量是( ),这个因变量是通过观察( )(现象)来确定的,要观察到这个细微现象,必不可少的实验器材是( )。
(2)分析实验一,能得出的结论是:( ) 。
(3)将下列关于实验二结果的分析过程补充完整:
26.Ⅱ.
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小麦农田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协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小麦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自身呼吸消耗外,其它的流向是( )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禁捕或适当放养次级消费者,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初级消费者。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
(2)当小麦幼苗返青的时候,植物的“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 。
(3)若要调查小麦地里老鼠的种群密度,其方法是 ( )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其中次级消费者-蝗虫的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 。
正确答案
26.Ⅰ.(16分)
(1)氧气释放的部位 好氧细菌聚集的部位 显微镜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3)O2 光合作用 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
26.Ⅱ.(12分)
(1)被分解者分解、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每空2分)
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3)标志重捕法;0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8.滨州市北部沿海有广阔的湿地。近几年来,工业污染使得该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此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
(3)
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 ( )。
②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传递效率按20%计算)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 )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