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

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图15所示。

(1)①过程称为_______,②过程是为了__________。

(2)Ⅰ号培养基称为_____________(按功能分);该培养基中除了加入淀粉外,还需加入另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_____。

啊琼脂   吧葡萄糖   传硝酸铵    的碳酸氢钠

(3)一般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灭菌,其中“高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在高温淀粉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对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16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16中的曲线②。

(4)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

(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 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   

B. 曲线②35℃数据点是在80℃时测得的

C. 曲线①表明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

D. 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



正确答案

解析

(1)由图中显示,在①前后试管中细菌数目减少,可推知此过程为稀释,②过程后使用划线法对细菌进行固体培养基培养,可推知此过程为分离纯化嗜热菌。

(2)由图示可知表示过程是嗜热菌分离纯化的过程,Ⅰ号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必不可少,所以除淀粉外还应加入硝酸铵。

(3)细菌芽孢是在极端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耐高温等特点,只有用高温高压,才能杀死细菌芽孢,防止培养基污染。

(4)在使用该酶时,应保证活性较高、酶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温度范围。由图中数据可知,60℃~70℃符合要求。

(5)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可以测定酶的活性,A错误;由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曲线②中的数据是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对于B选项而言是将该酶在35℃下上时间保存,然后在80℃下测定该酶活性,B、C正确。曲线②显示,酶的热稳定性从30℃开始不断下降,在70℃后,急剧下降,D正确。

知识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一、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I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              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

(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               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            ,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           ,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

二、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正确答案

一、(2)①高压蒸汽(98KPa蒸汽);有机碳

②显微镜

③细菌大量繁殖;等量的生理盐水;低

④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

二、(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以互换);30只/ mL。

(2)①D和E;水平

        ②B和F



解析

略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

B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

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

D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

正确答案

B

解析

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野生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野生型株代谢需要的氨基酸甲自身可以合成,A对B错;该突变株可能因射线照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导致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C、D对。

知识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某同学在①、②、③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②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①、②、③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除去代谢产物,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大肠杆菌的生长环境不断恶化,生存阻力增大,因此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会出现衰亡期,故甲图对应②,反之丙图则对应①;若培养基里加入葡萄糖和乳糖,大肠杆菌先利用葡萄糖,葡萄糖消耗完以后,大肠杆菌会经过短期的调整,诱导合成乳糖苷酶,接着继续分解利用乳糖,最后衰亡,因此乙图对应③,故选C答案。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分析有关微生物的,回答问题。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1)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______。

(2)上图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g/L)中的生长状态,其中②号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由图判断,该菌在__________条件下不能生长。产甲烷幼苗的生长状态最能由试管______代表。

(3)下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

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pH适宜的该培养基中,置于37℃培养一段时间后,在该培养基中幽门螺杆菌的比刚接种时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幽门螺杆菌形态如右图所示,该菌在人体中可引起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4)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7,人体胃腔内pH在1~2之间,但胃粘膜的粘液层靠近上皮细胞侧pH为7.4左右。若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胃腔,结合其结构特点以及能导致胃溃疡的特性,推测该菌在胃内如何存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题中信息分析幽门螺杆菌是否属于古细菌?___  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拟核(核区)

(2)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   ③

(3)少  缺少氮源(缺少氮源和生长因子)

(4)幽门螺杆菌进入胃腔后,首先依靠鞭毛运动至pH值较高处缓冲,然后分泌蛋白中和胃酸,提高pH值,以便继续生存和繁殖。

(5)否  幽门螺杆菌不能生存在极端环境中

解析

略 

知识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下一知识点 : 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