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单选题 · 6 分

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1 简答题 · 12 分

下列是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问题,请回答:

(1)某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KH2PO4、Na2HPO4、MgSO4、葡萄糖、尿素、琼脂和蒸馏水,其中凝固剂是_______,碳源是_______,氮源是_______。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故该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按照化学成分分类,该培养基属于___培养基。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____。

(2)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菌体数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到细菌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中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___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搜集培养至___期的细菌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1 单选题 · 6 分

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 >K2>K3

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

1 单选题 · 6 分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1 单选题 · 6 分

下列实验操作难呢过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技术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快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起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1 单选题 · 6 分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 单选题 · 6 分

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 ~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 ~ 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 单选题 · 6 分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来源:KS5U.COM]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1 简答题 · 7 分

下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         __;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                           。

(2)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               (填序号)。

(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的结构是            (填序号)。

(4)为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需用酶解法除去结构①,但应在        溶液中进行。

(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1 简答题 · 8 分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     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人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⑦培养液配制:     。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

④接种与培养:     。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散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傲羹蕞细胞进行计数,计    算平均值,比较两组同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特征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的数量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