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数量变化
- 共171题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知识点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B选项中须注意,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故C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知识点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
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所以答案是A.
知识点
回答下列(1)、(2)小题:
(1)(14分)下图是利用溶氧量变化来测定黄瓜叶片光合速率的装置。实验在最适温度下进行,反应杯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是为了提供CO2。
请回答:
1)黄瓜叶片放入反应杯前需抽空叶肉细胞间隙内的气体,目的是_______。
2)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叶片的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原因是密闭的反应杯中_______,此时,叶绿体中的_______碳分子含量下降,_______碳分子含量上升。
3)若提高恒温水浴的温度,则光合速率_______。若将光源远离反应杯,则光合速率_______。
4)该法同样可用于叶片呼吸强度的测定,只需对反应杯_______。
(2)(12分)草履虫是水生单细胞原生动物,在适宜条件下增殖较快。现欲探究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方式,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思路,绘制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培养瓶等。
(要求:答题时对草履虫的具体计数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
…
2)绘制一个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并注明坐标轴名称:
3)预测实验结果: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14分)
1)排除原有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分)
2)CO2不足(2分) 三(2分) 五(2分)
3)下降(2分) 下降(2分) (4)进行黑暗处理(2分)
(2)(12分)
1)①取若干个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的培养液,然后各加入少量且数量相同的草履虫,并做记录。
②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进行镜检、计数各瓶中单位体积内草履虫的个体数,取平均值并记录。
③分析处理实验数据。(6分)
2)(2分)
3)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若增长曲线呈“J”型,则草履虫种群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若增长曲线呈 “S”型,则为逻辑斯谛增长。(4分)
知识点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为研究柳条鱼对水生昆虫捕食的选择性,进行如下探究:
假设:
柳条鱼对实验所选用幼虫无偏好,但对水体表层活动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实验步骤:
1. 选择在水体表层活动的甲幼虫和乙幼虫,以及在水底部生活的丙幼虫和丁幼虫为代表,作为柳条鱼捕食对象;
2. 在每个水缸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柳条鱼若干,以及4种幼虫各20条;
3. 分别记录水缸1~3中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以及水缸4~6中柳条鱼在水底部对幼虫的捕食量。
(1)为记录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设置水缸1~3的目的是_______ 。
A. 防止意外
B. 减少误差
C. 控制变量
D. 设置对照
结果:
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
【水缸1】甲幼虫:14,乙幼虫:15,丙幼虫:4,丁幼虫:2
【水缸2】甲幼虫:13,乙幼虫:15,丙幼虫:3,丁幼虫:2
【水缸3】甲幼虫:13,乙幼虫:14,丙幼虫:3,丁幼虫:2
柳条鱼在水底部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
【水缸4】甲幼虫:7,乙幼虫:6,丙幼虫:3,丁幼虫:2
【水缸5】甲幼虫:7,乙幼虫:7,丙幼虫:3,丁幼虫:2
【水缸6】甲幼虫:8,乙幼虫:6,丙幼虫:2,丁幼虫:1
(2) 针对假设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本实验记录的捕食量,需要计算_______,依据处理后的数据画柱状图。
(3) 用简要的文字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4)为获得客观、准确的实验结果,需对本题中的假设进一步探究,则在实验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是_______。(选用下列一个或多个关键词编制答案)
关键词:柳条鱼体重;数量性状;两种幼虫;pH梯度;水温梯度;不同比例;胃蛋白酶;柳条鱼过量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B(2分)
(2)平均值(1分)
柱状图(3分)
(3)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的幼虫较水底部捕食的幼虫数量多(1分)
结论:柳条鱼对水表层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1分)
(4)投放不同比例的两种幼虫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2分)
知识点
某同学在①、②、③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②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①、②、③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除去代谢产物,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大肠杆菌的生长环境不断恶化,生存阻力增大,因此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会出现衰亡期,故甲图对应②,反之丙图则对应①;若培养基里加入葡萄糖和乳糖,大肠杆菌先利用葡萄糖,葡萄糖消耗完以后,大肠杆菌会经过短期的调整,诱导合成乳糖苷酶,接着继续分解利用乳糖,最后衰亡,因此乙图对应③,故选C答案。
知识点
右图表示某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啃食。
知识点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正确答案
(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根据图示罗非鱼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
(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不是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