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一、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I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              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

(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               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            ,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           ,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

二、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正确答案

一、(2)①高压蒸汽(98KPa蒸汽);有机碳

②显微镜

③细菌大量繁殖;等量的生理盐水;低

④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

二、(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以互换);30只/ mL。

(2)①D和E;水平

        ②B和F



解析

略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正确答案

B

解析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经自由扩散运输到细胞外,所以B错误。

知识点

多种多样的细胞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种群的数量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正确答案

(1)b;偏高

(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B(注:两空可颠倒);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略。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3 分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坐标中四条曲线,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因此A、B的描述合乎情理,均正确。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其中C项,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故C描述错误;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正确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16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

当经控制后有害生物的密度较低时,作物的价值也较大,防治成本也大。当有害生物的密度较大时,作物的价值下降更快更明显,若在有害生物密度很低时使之更低,也将更加不易,使防治成本迅速增大。所以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价值。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工程的实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1 分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正确答案

(1)随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J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

略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正确答案

(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9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使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4λa ; 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 分

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特征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的数量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