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数量变化
- 共171题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 ;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 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 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 环境阻力实现。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 。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 (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逐渐复杂,生态系统 稳定性逐渐增强。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能量流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C E 减小 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3)大于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抵抗力
知识点
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薇甘菊为入侵我国的植物,田野菟丝子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
(1)研究证实外源细胞分裂素能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其实验过程是用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同时用 处理的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作为对照。几天后,观察到经 处理的菟丝子茎形成了吸器。
(2)有学者欲进一步研究细胞分裂素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的机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钙调素起作用。已知三氟啦嗪可与钙调素结合,抑制钙调素功能,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二者形成复合物的荧光。实验过程如下:
1 每组取茎切片用 水溶液浸泡,并设置蒸馏水浸泡的茎切片作为对照。
②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即将形成吸器的细胞含有丰富的 。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通过 诱导吸器的产生,若用三氟啦嗪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会 细胞分裂素的诱导作用。
(3)薇甘菊入侵初期,其种群数量呈现 型增长曲线。
(4)田野菟丝子形成吸器后,自身导管和筛管与薇甘菊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但两者并没有成为一个个体,更不属于一个物种,理由是:自然条件下,它们之间存在着 。若田野菟丝子专一生长在薇甘菊上,薇甘菊入侵区生长菟丝子后,会 薇甘菊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会 。
(5)薇甘菊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入侵区许多植物被其覆盖。薇甘菊与被
其覆盖的绿色植物之间是 关系。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细胞分裂素
(2)①三氟啦嗪
②钙调素 钙调素 抑制
(3)J
(4)生殖隔离 降低 增加
(5)竞争
知识点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和合理利用、保护野生资源。请依据下图中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图甲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 ;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看出,灭鼠时若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 。
(2)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在某一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绵羊的环境容纳量为1000只,且1只羊和5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防治,鼠的数量减少了2000只,则羊种群的K值可上升为 只。
(3)图乙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未来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其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
(4)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多于华南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有较大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当大熊猫看到本地的翠绿冷箭竹明显减少时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正确答案
(1)负反馈(反馈)
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1分),降低环境容纳量(1分)(写具体灭鼠措施可酌情给分)
(2)λ 1040
(3)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4)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或获得的能量较多) 信息传递
解析
略
知识点
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正确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乙曲线上D、E、F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之一。某研究小组为阐明紫茎泽兰种群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下图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
(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图一为四种生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 型,由此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 。
(2)图二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在 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由于 、 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 → → → 。
(3)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4)如果让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 ( )
A.基因库的变化相同
B. 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 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4)D
知识点
4.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