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共1015题
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结构,据此推测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图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期的染色体散乱分布细胞中,A错误;
B、B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最清晰,B错误;
C、C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C错误;
D、D图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此时期的高尔基体活动明显增强,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显微镜的目镜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中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时,将图1中的甲换到乙,则视野中的亮度会变______,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______.
(2)图2为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细胞图象,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选取根尖的______部位,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______.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在吸取细胞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培养液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______个.
正确答案
解:(1)甲、乙没有螺纹,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由低倍镜换到高倍镜时,视野中的视线会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
(2)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的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旺盛,应选取根尖的分生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解离不充分、压片力度不足,细胞没有分散开来等原因.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样方法),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由图3可知,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32÷16×400×100×10000=8×108个.
故答案为:
(1)暗 少
(2)分生区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缺少步骤、颠倒顺序均不得分) 解离不充分(压片力度不足,细胞没有分散开来)
(3)抽样检测法(样方法) 振荡摇匀 8×108
解析
解:(1)甲、乙没有螺纹,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由低倍镜换到高倍镜时,视野中的视线会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
(2)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的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旺盛,应选取根尖的分生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解离不充分、压片力度不足,细胞没有分散开来等原因.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样方法),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由图3可知,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32÷16×400×100×10000=8×108个.
故答案为:
(1)暗 少
(2)分生区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缺少步骤、颠倒顺序均不得分) 解离不充分(压片力度不足,细胞没有分散开来)
(3)抽样检测法(样方法) 振荡摇匀 8×108
某同学以马蛔虫的早期胚胎和洋葱根尖为实验材料,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他对两个实验的操作或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动植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为便于观察,都应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A正确;
B、为使细胞易于分离,洋葱根尖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进行解离,B正确;
C、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都均等分裂,C错误;
D、由于低倍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小,数目多,而高倍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大,数目少,所以在低倍镜视野中观察到的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多于在高倍镜视野中观察到的,D错误.
故选:AB.
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h、36h、48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h、12h、24h、36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5~8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碳酸-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______.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3)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石碳酸-品红试剂是一种______ 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______ 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6)如图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先再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碱
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
0.01%
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
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解析
解:(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使用显微镜时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所有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先再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3)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由此可以推测石碳酸-品红试剂是一种碱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每组装片应观察多个视野,再计算平均值.
(5)①由表中数据可知,质量分数为0.01%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后细胞分裂指数最高,所以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
(6)图示细胞a中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可能原因是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故答案为:
(1)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先再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3)碱
(4)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
(5)①0.01% ②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
(6)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因此,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