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盘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通常用于维持自身生命活动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构成生物体组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入而同化,未同化及该营养级的生物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利用能量。

易错点

注意流经某一营养级能量去路及分解者从某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来源。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7 分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3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3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3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3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蛋白质

解析

S是蛋白质中的特征元素,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硫化物是蛋白质分解的结果。

考查方向

考查构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解题思路

S是蛋白质特征元素。

易错点

不清楚S是蛋白质特征元素。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N、P

解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

考查方向

考查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构成元素。

解题思路

N、P元素含量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易错点

水稻吸收无机盐元素种类。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解析

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等距取样法一般用于随机生长的种群,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考查方向

考查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解题思路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小的种群通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易错点

分不清活动范围大小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③④

解析

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以及新颖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考查方向

考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题思路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需氧、厌氧和兼性厌氧型。

易错点

分不清微生物的细胞呼吸类型。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水稻与藻类均为生产者,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考查方向

考查生物种间关系。

解题思路

竞争有生活环境、资源和食物。

易错点

认为竞争只有食物。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3 分

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

正确答案

A,C

解析

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则不同水体中藻类种群不同,是影响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该发生富营养化,则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图示表明夏季藻类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可能最多,C正确;浮游藻类的能量大约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元素等物质不存在该比例关系,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

易错点

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以下是生活在①、②两地区的人的食物结构,其对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若栽培土壤含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元素积累少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某矿区废弃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该生物群落________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良好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若要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逐级递减的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以________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据表可知,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生态学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生态特征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结果如下表。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种植,以后每年将获得的全部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两种植物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以上也表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

正确答案

(1)次生;恢复力;间接

(2)标志重捕;75;偏大

(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决定的);呼吸;热能;3%

(4)生物的种间关系   

(5)甲占优势;速度和方向

解析

略。

知识点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7 分

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若要调查D中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碳主要以_       方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进行循环利用。C和D生物的数量动态变化说明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防治害虫的主要原因是                     。防治害虫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用图中有关字母写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图:

正确答案

(1)11%;标志量捕法

(2)光合作用;负反馈调节

(3)干扰雌雄昆虫正常交尾(交配);能量流动关系

(4)

解析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形成了大气碳库、陆地碳库、海洋碳库和岩石碳库等,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某海域海洋藻类呈“J”型增长,对海洋碳库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B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能全面反映群落演替的历程

C植物碳的固定与释放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全过程

D大气碳和土壤有机碳的相互转变与太阳光照直接相关

正确答案

A

解析

略。

知识点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扁担塘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一个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1)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实践中发现,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为了使渔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应增加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_____________,调整食物链(网)结构,调整后的结构如下图。

此食物网中虾类和底栖动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对于该湖泊的鱼类和河蟹产量来说,水草和______________极为重要。

(2)科研人员针对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收支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如下表。

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_____________能,它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_KJ·m-2·a-1

(3)铜锈环棱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中包含了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引起的热能散失。科研人员在测定这部分能量时,首先将实验螺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48h的饥饿处理,然后取相同的__________(填“白色瓶”或“棕色瓶”)分别标号,进行如下处理,密闭后置于光下。(“+”代表放入,“-”表示不放入)

为了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包括___________(选填表中实验处理的标号)。实验3h后待A瓶中的螺饱食后再测定各瓶溶氧量,可得铜锈环棱螺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然后科研人员除去A瓶中的水生植物,给A、B瓶更换预处理湖水,每隔3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铜锈环棱螺的代谢率_____________时终止。通过计算得出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演替   多样性   捕食和竞争   底栖动物

(2)化学   246

(3) 棕色瓶    ①③   几乎相等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自然生态系统(N2/N1)×100%的值一般介于10%~20%之间

B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