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的概念
- 共993题
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不同,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______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______;轻度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高度介于二者之间的______等植物.(从狗尾草、车前草、狼尾草中选填)
正确答案
解: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人为踩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因此,在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不同,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轻度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高度介于二者之间的狼尾草等植物.
故答案为:
车前草 狗尾草 狼尾草
解析
解: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人为踩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因此,在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不同,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轻度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高度介于二者之间的狼尾草等植物.
故答案为:
车前草 狗尾草 狼尾草
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每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图2为科学家通过研究其中种间捕食关系,构建的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1)该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提高,降低,不变),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图1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
(3)图2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调节.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被捕食者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即在原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据表可知,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多,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即物种丰富度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高.
(3)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被捕食者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被捕食者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被捕食者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被捕食者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被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被捕食者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提高 物种丰富度
(2)草丛生态系统
(3)N2 P2
解析
解:(1)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即在原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据表可知,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多,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即物种丰富度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高.
(3)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被捕食者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被捕食者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被捕食者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被捕食者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被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被捕食者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提高 物种丰富度
(2)草丛生态系统
(3)N2 P2
如图中的曲线①、②表示不同类型的群落演替过程.请回答问题:
(1)曲线①表示______演替,BC段的生物多样性______,B和D对应的群落在物种组成上通常是______(相同、不同)的.
(2)曲线②表示______演替,在此过程中生物群落总能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曲线①中开始存在生物,属于次生裸地,则该地开始的演替表示次生演替,BC段的生物多样性减少,BD段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则B和D对应的群落在物种组成上通常是不同的.
(2)曲线②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开始的演替,表示初(原)生演替,在此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生物总能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大.
故答案为:
(1)次生 减少 不同
(2)初生(原生)增大
解析
解:(1)曲线①中开始存在生物,属于次生裸地,则该地开始的演替表示次生演替,BC段的生物多样性减少,BD段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则B和D对应的群落在物种组成上通常是不同的.
(2)曲线②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开始的演替,表示初(原)生演替,在此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生物总能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大.
故答案为:
(1)次生 减少 不同
(2)初生(原生)增大
下面的哪一个实例属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的实例(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2、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
3、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故选:C.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故A正确;
B、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故B错误;
C、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故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