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蚂蚁和角蝉经常生活在同一种植物上.角蝉吃甜的植物的树液并排泄出多余的糖,蚂蚁就以角蝉的排泄物为食.有一个科学家通过记录植物上年幼角蝉的数目,对角蝉的繁殖成功率进行了测定.在测定的植物中,某些缺乏蚂蚁,其他植物在整个实验中都有蚂蚁,结果如图.根据图中的结果,你认为最能反映蚂蚁和角蝉之间的关系的是(  )

A竞争

B互利共生

C寄生

D捕食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分析图形:具有蚂蚁的植物和不具有蚂蚁的植物相比较,具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多,而没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不会增多,说明蚂蚁的存在对角蝉有利,有利于角蝉的繁殖;

再根据题干的信息“角蝉吃甜的植物的树液并排泄出多余的糖,蚂蚁就以角蝉的排泄物为食”,说明角蝉的存在,对蚂蚁有利,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B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C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单养时两种鱼胃内植丛中动物比例高,说明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A正确;

B、混养时,鱼种a底栖动物比例较高,鱼种b植丛中动物比例较高,说明因此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B错误;

C、混养时,鱼种a底栖动物比例较高,鱼种b植丛中动物比例较高,说明因此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C正确;

D、混合放养时,两种鱼栖息区域、食性有差异,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意思是到处听到青蛙的叫声,雄蛙有鸣囊能鸣叫,雌蛙没有鸣囊.春季、雄青蛙的高声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是求偶行为,属于种内关系,A错误;

B、草和豆争夺光、水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而草在竞争中获胜,B正确;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是生物繁殖行为,属于种内关系,C错误;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的是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都属于种内关系,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

B、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

C、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

D、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个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1、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2、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3、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间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