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间关系
- 共764题
下列有关种间或种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病毒以及一些微生物也可以进行寄生生活,A错误;
B、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生物的灭亡,也可能是一种生物处于劣势,一种生物处于优势,B错误;
C、互利共生的生物分开后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比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分开,根瘤菌无法独立生活,C错误;
D、大鲈鱼吃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D.
松林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及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招引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则灰喜鹊与松毛虫的关系是捕食;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防治松毛虫,说明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是寄生.
故选:C.
榕树只能依靠体型很小的榕小蜂进入花序为之传粉;而榕小蜂也只能在其花序中产卵,并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榕树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是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两者之间的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由于榕树花序是榕小蜂幼体的食物来源,所以榕树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可被榕小蜂幼虫利用,C正确;
D、两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在下列情况下最激烈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竞争是指不同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就称为竞争;像水稻和杂草等两个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生活条件极为相似,争夺空间、光照、资源,所以竞争最激烈.
故选:C.
物种A和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右图表示A、B在120d(d表示天)内的种群变化.
(1)为什么物种A达到峰值会高于物种B?______.
(2)若物种B突然大幅度增加,物种A、B的数量如何变化,为什么?______.
(3)在实验条件下两者在116d和120d后均死亡,这种情况一般在自然条件下会发生吗?为什么?______.
(4)讨论第90d时,物种A的种间关系的特征:______.
(5)比较物种B在17d和90d达到的获取食物后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为捕食者,判断种群A为被捕食者,种群B为捕食者.A作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故总个体数较多.
(2)由图可知,天敌B的突然增加,A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而在A大量减少以后,B由于缺乏食物又会随之减少.
(3)在实验条件下两者在116d和120d均死亡,但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大,物种绝灭的可能性小.
(4)由图可知,从40d~90d时,物种A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较少,寄生物不足以引起传染病.
(5)从图中可分析出物种B在第17天时比在第90天时的能量传递效率高.即17天时能量传递效率高,而第90天时能量传递效率低.
故答案为:
(1)A作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故总个体数较多;
(2)B的突然增加,A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而在A减少以后,B由于缺乏食物又会随之减少;
(3)不会;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大,物种绝灭的可能性小
(4)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较少,寄生物不足以引起传染病;
(5)17天时能量传递效率高,而第90天时能量传递效率低.
解析
解:(1)根据“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为捕食者,判断种群A为被捕食者,种群B为捕食者.A作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故总个体数较多.
(2)由图可知,天敌B的突然增加,A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而在A大量减少以后,B由于缺乏食物又会随之减少.
(3)在实验条件下两者在116d和120d均死亡,但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大,物种绝灭的可能性小.
(4)由图可知,从40d~90d时,物种A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较少,寄生物不足以引起传染病.
(5)从图中可分析出物种B在第17天时比在第90天时的能量传递效率高.即17天时能量传递效率高,而第90天时能量传递效率低.
故答案为:
(1)A作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故总个体数较多;
(2)B的突然增加,A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而在A减少以后,B由于缺乏食物又会随之减少;
(3)不会;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大,物种绝灭的可能性小
(4)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较少,寄生物不足以引起传染病;
(5)17天时能量传递效率高,而第90天时能量传递效率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