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共6962题
如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被转运物质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
(3)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于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通过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
c.______.
②实验结论: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
b.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因为磷脂分子为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
(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为据图知其运输过程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能量.
(3)①b.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否需要ATP,故ATP(细胞呼吸条件)为自变量,吸收速率为因变量.故甲组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抑制细胞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
②a.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甲 磷脂分子
(2)协助扩散(或被动运输)
(3)①b.完全抑制细胞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a.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通过被动运输
b.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为主动运输
解析
解:(1)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因为磷脂分子为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
(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为据图知其运输过程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能量.
(3)①b.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否需要ATP,故ATP(细胞呼吸条件)为自变量,吸收速率为因变量.故甲组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抑制细胞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
②a.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甲 磷脂分子
(2)协助扩散(或被动运输)
(3)①b.完全抑制细胞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a.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通过被动运输
b.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为主动运输
根据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A错误;
B、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指“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的,B错误;
C、磷脂分子形成双分子层,其极性部分亲水性基因在外表面,疏水的非极性部分在内侧,C错误;
D、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知蛋白质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进行侧向运动,D正确.
故选:D.
以下关于物理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概念模型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A错误;
B、概念把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B错误;
C、数学模型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来描述认识对象的特征,C错误;
D、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D正确.
故选:D.
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分析回答:
(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基本骨架的是______(填数字和文字),由于蛋白质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细胞识别与图甲中的化学成分______(填数字)有关.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膜转运蛋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
(3)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______,由此能较好地解释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图表示三种生物膜结构及其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 请回答:
图中图1、图3这两种生物膜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
图中的蛋白质复合体都具有______和______的功能.
正确答案
解:(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基本骨架的是①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识别与图甲中的化学成分2蛋白质和4多糖有关.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膜转运蛋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膜上的抗体,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结构具有流动性.
(4)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看图可知:图中的蛋白质复合体具有H+的载体蛋白和ATP合成酶的功能.
故答案为:
(1)①磷脂双分子层
(2)2和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线粒体内膜 类囊体膜 H+载体(或H+的载体蛋白) ATP合成酶
解析
解:(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基本骨架的是①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识别与图甲中的化学成分2蛋白质和4多糖有关.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膜转运蛋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膜上的抗体,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结构具有流动性.
(4)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看图可知:图中的蛋白质复合体具有H+的载体蛋白和ATP合成酶的功能.
故答案为:
(1)①磷脂双分子层
(2)2和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线粒体内膜 类囊体膜 H+载体(或H+的载体蛋白) ATP合成酶
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分析回答问题:
(1)如图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______,由于______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如图1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1所示.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______,由此较好地解释细胞膜结构上的______性.
(3)如图1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发现,其外膜包含很多称作“孔道蛋白”的整合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物质的这种跨膜方式为______,体现了生物膜功能上的______性.若将线粒体的蛋白质提取出来,脱离膜结构的大部分蛋白质无法完成其生理功能,说明______是完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4)如图2为胰岛β细胞结构模式图(局部).胰岛β细胞通过基因控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此过程的所有具膜的细胞结构有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胰岛素以胞吐方式分泌出胰岛β细胞后,作用于靶细胞,促进了靶细胞______而实现降低血糖的作用.
(5)如图2以上事实主要体现了生物膜在______上的统一及联系.
正确答案
解:(1)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镶嵌、覆盖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也可以流动;由于蛋白质分子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2)荧光标记的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因此该实验直接证明的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够运动,由此也很好地解释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根据题干信息,线粒体外膜包含“孔道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顺浓度梯度通过,说明跨膜方式为易化扩散(协助扩散),体现了生物膜功能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若将线粒体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则无法完成其生理功能,说明膜结构的完整性是完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4)分析该图可知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细胞核完成转录过程、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内质网是初级加工场所、高尔基体是再次加工场所、线粒体提供能量、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在这些结构中只有核糖体无膜结构.胰岛素能促进靶细胞吸收、利用和转化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5)如图2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统一及联系.
故答案为:
(1)脂双层(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2)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流动
(3)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选择透过
膜结构的完整性(分子在生物膜上的有序排列)
(4)①③④⑤⑥(不考虑顺序)
吸收、利用和转化葡萄糖(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5)结构和功能
解析
解:(1)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镶嵌、覆盖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也可以流动;由于蛋白质分子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2)荧光标记的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因此该实验直接证明的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够运动,由此也很好地解释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根据题干信息,线粒体外膜包含“孔道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顺浓度梯度通过,说明跨膜方式为易化扩散(协助扩散),体现了生物膜功能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若将线粒体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则无法完成其生理功能,说明膜结构的完整性是完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4)分析该图可知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细胞核完成转录过程、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内质网是初级加工场所、高尔基体是再次加工场所、线粒体提供能量、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在这些结构中只有核糖体无膜结构.胰岛素能促进靶细胞吸收、利用和转化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5)如图2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统一及联系.
故答案为:
(1)脂双层(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2)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流动
(3)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选择透过
膜结构的完整性(分子在生物膜上的有序排列)
(4)①③④⑤⑥(不考虑顺序)
吸收、利用和转化葡萄糖(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5)结构和功能
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D代表______.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______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
(4)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已知A代表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多糖链.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氧气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细胞外运向细胞内,即图中的b;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方式,即图中的a方式.
故答案应为:
(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多糖链
(2)选择透过性
(3)
(4)b a
解析
解:(1)据图分析已知A代表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多糖链.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氧气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细胞外运向细胞内,即图中的b;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方式,即图中的a方式.
故答案应为:
(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多糖链
(2)选择透过性
(3)
(4)b a
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正确;
B、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没有特异性,B错误;
C、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D正确.
.故选:B.
(2015秋•荆州校级月考)已知如图①②③为信号分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图示可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中⑤指的是糖蛋白,该物质位于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
B、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具有特异性,B正确;
C、神经递质的受体应位于突触后膜,C错误;
D、淋巴因子的作用是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尤其是B细胞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提出结论:蛋白质分子平铺在脂质分子两侧,故A错误;
B、用18O标记H20,不能直接证明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全部来自于H2O,还需要设置另一组实验:用18O标记二氧化碳,故B错误;
C、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故C错误;
D、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荧光显示,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呈线性排列,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罗伯特森提出的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中,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B错误;
C、用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III染液只能鉴定脂肪,A错误;
B,①表示磷脂,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只有一层膜,B错误;
C、②表示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C、H、O,C正确;
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①②都能运动,体现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①②③表示膜的结构成分.试回答问题:
(1)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是______.(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③,造成膜的损伤,③表示的结构是______.
(3)图中Ⅰ表示______(“膜内”或“膜外”),识别的依据是图中______(填数字).
(4)图中的a代表______过程,b代表______过程.
(5)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其原因是由于图中______(填数字)不同所致.
(6)若该细胞膜是白细胞的一部分,那么它摄入病毒的方式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
(1)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流动性.
(2)图中③表示的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3)图中Ⅰ侧有①表示糖蛋白,所以表示膜外.
(4)a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
(5)生物膜功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②)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所致.
(6)白细胞摄入病毒的方式是胞吐,依靠膜的流动性.
故答案为:
(1)选择透过性
(2)磷脂双分子层
(3)膜外 ①
(4)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5)②
(6)胞吞
解析
解:
(1)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流动性.
(2)图中③表示的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3)图中Ⅰ侧有①表示糖蛋白,所以表示膜外.
(4)a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
(5)生物膜功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②)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所致.
(6)白细胞摄入病毒的方式是胞吐,依靠膜的流动性.
故答案为:
(1)选择透过性
(2)磷脂双分子层
(3)膜外 ①
(4)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5)②
(6)胞吞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
B、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正确;
C、生物膜中的③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D.
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点中,论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
B、蛋白质分子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
C、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能够运动,具有流动性,C错误;
D、膜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该结构模型称为流动镶嵌模型,D正确.
故选:C.
图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ABC代表三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据图回答:
(1)该图示意了细胞膜的______模型,其中1是______,2是______.
(2)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图中______(用字母表示);CO2进出肺泡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用字母表示);人体内小肠绒毛吸收葡萄糖方式是______(用字母表示),该方式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3)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特点.
正确答案
解:(1)该图示意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据图分析,1代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代表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
(2)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C(协助扩散),;CO2进出肺泡细胞的方式是B自由扩散;人体内小肠绒毛吸收葡萄糖方式是A主动运输,该方式需要的条件是载体蛋白和能量(或ATP).
(3)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具有选择透过性,即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故答案为:
(1)流动镶嵌 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
(2)C B A 载体蛋白和能量(或ATP)
(3)选择透过性
解析
解:(1)该图示意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据图分析,1代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代表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
(2)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C(协助扩散),;CO2进出肺泡细胞的方式是B自由扩散;人体内小肠绒毛吸收葡萄糖方式是A主动运输,该方式需要的条件是载体蛋白和能量(或ATP).
(3)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具有选择透过性,即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故答案为:
(1)流动镶嵌 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
(2)C B A 载体蛋白和能量(或ATP)
(3)选择透过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