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能 动能定理
- 共113题
刘家村在本村"四荒"土地发包过程中的下列哪种做法不符合《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A.村东的荒沟通过招标方式发包给邻村人张某
B.村西的荒丘通过拍卖方式发包给外乡人王某和陈某
C.村北的荒山通过公开协商方式发包给县林业开发公司
D.村南的荒滩依据村委会决议发包给本村人黄某、刘某和邱某组成的股份合作社
正确答案
D
解析
《土地承包法》第3条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第18条第(三)项规定:“承包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故A、B、C合法,荒滩发包不能由村委会决议决定,选项D不符合规定。故本题答案为D。
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是______。
A.数据
B.数据元素
C.数据项
D.数据结构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评析] 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是数据项;由若干数据项组成数据元素;而数据是指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加工处理的信息载体;数据结构是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据运算。
21.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沿逆时针方向转
动,传送带的左端与光滑圆弧轨道底部平滑连接,圆弧轨
道上的A点与圆心等高,一小物块从A点静止滑下,再滑
上传送带,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圆弧轨道,返回圆弧轨道
时小物块恰好能到达A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物体在圆弧轨道上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所以小物块滑上传送带的初速度
物体到达传送带上之后,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开始减速,速度减小为零之后,又在传送带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反向加速,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知,物体在减速和加速的过程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物体返回圆轨道时速度大小等于从圆轨道下滑刚到传送带时的速度大小,只要传送带的速度
,物体就能返回到A点.则
.故A错误.
B、若减小传送带速度,只要传送带的速度,物体就能返回到A点.若传送带的速度
,物体返回到传送带左端时速度小于v0,则小物块到达不了A点.故B正确.
CD、若增大传送带的速度,由于物体返回到圆轨道的速度不变,只能滑到A点,不能滑到圆弧轨道的最高点.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考查方向
动能定理的应用
解题思路
由于圆弧轨道是光滑的,物块从A点下滑后,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传送带上减速运动,减到零之后由开始反向加速,返回圆轨道时速度等于从圆轨道下滑到传送带时的速度大小.根据此时的传送带的速度的不同可以分析得到物体脱离传送带时的速度的大小,与原来下滑时的速度的大小相对比,可以知道物体能不能回到原来的A点.
易错点
关键要正确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明确物体在减速和反向的加速阶段的加速度的大小相同,当传送带的速度大小大于或等于物体下滑的速度的时候,物体反向加速的速度的大小才会等于下滑时的速度的大小,才能够返回原来的A点.
知识点
17.如图所示,从地面上的A点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上升至最高点B后返回,O为A、B的中点,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B、上升过程,阻力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1;
根据运动学公式,v2=2ah
解得,故 AB错误
C、下降过程,阻力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2;
故a1>a2;根据可知,t1<t2;重力的冲量p=mgt, 故C正确;
D、由于运动的整个过程,重力做功为零,阻力做负功,故末动能小于初动能,故△E上>△E下,故D错误;
故选:C
考查方向
动量定理
解题思路
上升过程阻力向下,下降过程阻力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大小,然后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比较,重力的冲量p=mgt,根据动能定理求动能的变化。
易错点
取阻力的平均效果,然后分上升和下降过程列式求解,若用微元法求解,会使问题复杂化
教师点评
本题关键是取阻力的平均效果,然后分上升和下降过程列式求解,若用微元法求解,会使问题复杂化
知识点
犯罪一词是个既大又松垮,且不精确的术语。违法者是否出现了多余行为,这一问题取决于人们怎样看待这些行为,取决于自己与实施这些行为人间的关系。人们把十几岁的孩子偷了钱包称犯罪,把他悄悄从家中拿走一些钱称为家庭问题。若把孩子铐起来只会让他从坏蛋处学到更糟的伎俩。更好的做法是将他看成是个行为有误的孩子,送他去心理咨询机构以补偿自己的失误。 本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违法者的行为不能被称为“犯罪”
B.界定犯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应该用更加人性化的方法对待违法者
D.对于孩子的违法行为应该予以正确引导而非惩罚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意图推断题。本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人们对待违法行为的态度。第二句为转折句,也是包含作者观点的句子,但该句表达比较含蓄,需结合下面的举例进行理解。对该例进行提炼即可知,作者建议用更加人性化而非纯粹惩罚的方式对待违法者。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择C项。A项观点是对文意的曲解,不入选;B项“界定犯罪”不是本段文字讨论的内容,无从推出;D项以具体的例子充当主旨,不入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