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2591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2591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礼》《书》《诗》《乐》《春秋》)

材料二 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制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是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

(1 )核心内容:儒家学说(或者四书五经)。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或者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2 )洋务派。作用: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科技等实用性人才。(3 )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影响:促进了德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强国(或者抄入材料“德国制造了19 世纪末的奇迹”)。

(4 )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变化:平民教育兴起。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

(2)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

(3)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魂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整理有关资料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请回答:

(1)找出以上材料中不属于原始材料的一项(写出标号),并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儒学的要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探究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二。要义:重教化,重仁义。

(2)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士传播环节及其影响。

(3)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4)赞成: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他是站在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的声音。反对:陈独秀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代文明对立起来值得斟酌。这种割裂传统的观点不利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倡导思想文化自由的主张也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首先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3)

(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你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做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秦帝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汉武帝完成这一转型的举动之一就是

[ ]

A完善宗法制

B首创郡县制

C建立统一国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源于

[ ]

A《春秋》

B《公羊春秋》

C《孔子》

D《孟子》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汉武帝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删除出去

D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罪己诏。这最有可能是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 ]

A“仁政”

B“天人感应”

C“性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 ]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意义说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班固在《汉书》某人物传记中说他“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他是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据史书记载,西汉自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 ]

A推行仁政

B儒法合一

C无为而治

D道法合一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