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肺炎双球菌的A基因含有A1~A6共6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4个缺失突变株:J(缺失A3、A4、A5)、K(缺失A2、A3)、L(缺失A3、A4、A5、A6)、M(缺失A1、A2A3、A4),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J或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个小段都不是突变型),若将X与K或M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为非野生型(突变型),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位于A基因的哪一小段(  )

AA2

BA3

CA4

DA5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由于题中提出“J突变株缺失A3、A4、A5三个小段”、“L突变株缺失A3、A4、A5、A6四个小段”,而“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缺失突变株J或L共同感染细菌时,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由此可知,未知突变株肯定具有A3、A4、A5、A6,可能缺失A1或A2.

未知的点突变株与缺失突变株K共同感染细菌时,则得到转化的细菌为非野生型(突变型),由此可知未知突变株A2、A3中至少有一小段缺失;

未知的点突变株与缺失突变株M共同感染细菌时,则得到转化的细菌为非野生型(突变型),由此可知未知突变株A1、A2、A3、A4中至少有一小段缺失.

从题上可知未知的点突变株的点突变是位于基因的某一小段,所以综上结果可知未知突变株缺失A2小段.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兴趣小组在对石刁柏(XY哦件别决定)野外调查时,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株.已知该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为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迓,设计了杂交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棺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蛩并计算突变率,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

B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

D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或隐性突变,后代雄株为突变性状,但对雌株无影响,因此Q和P值分别为1、0,A正确;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后代雌株(XAXa)均为突变性状,雄株(XaY)均为野生性状,因此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后代无论雌株还是雄株都有一半是突变性状,一半是隐性性状,即Q和P值分别为,C正确;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①突变雄株(XaYA)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XaXa)杂交,后代雌性(XaXa)全为野生性状,雄性(XaYA)均为突变性状;②突变雄株(XAYa)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XaXa)杂交,子代雌性(XAXa)全为突变性状,雄性(XaYa)全为野生性状,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野生型果蝇是长翅,突变型果蝇有残翅、缺刻翅和无脉翅多种类型,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基因突变只能自发产生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基因突变都是有益的

D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题意可知野生型果蝇是长翅,而突变型果蝇有残翅、缺刻翅和无脉翅多种类型,说明野生型突变为多种不同的性状,即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也就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果蝇某染色体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会导致该DNA分子(  )

A基因的碱基序列可能发生改变

B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

C所有基因的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A正确;

B、在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会发生改变,都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B错误;

C、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可能导致某个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基因具有独立性,不是所有基因的结构都会发生改变,C错误;

D、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后,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的种子榨出的油稍加提炼就可成为柴油.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科学家在“神州六号飞船”上搭载了四株珍贵的试管苗.

(1)为了获得高产柴油品系,以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______

(2)试管苗返回地面后,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幼苗数量,应该运用______技术,其中大部分植物的产油量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3)科学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将“前体物质”转化为柴油.已知产油的代谢途径如图.

①从来源看,“油”可以来源于微生物,也可以来源于动植物,如:细菌的______上,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种子细胞的______上都含有控制抗生素合成的基因;在基因结构上,后者区别于前者的主要表现为______

②若通过生物工程,利用枯草杆菌大量获得这种“柴油”,请简述其操作方法______.注意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菌种的______

(4)现有AaBb的个体,为尽快获得高产稳产植物,选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幼苗期细胞分裂旺盛,较易获得突变基因,所以为了获得高产柴油品系,在“神州六号飞船”上搭载幼苗作为实验材料.

(2)试管苗返回地面后,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幼苗数量,应该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所以大部分植物的产油量基本不变.

(3)科学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将“前体物质”转化为柴油.根据产油的代谢途径:

①从来源看,“油”可以来源于微生物,也可以来源于动植物,如:细菌的质粒上,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种子细胞的染色体上都含有控制抗生素合成的基因;在基因结构上,真核生物的基因区别于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表现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

②若通过生物工程,利用枯草杆菌大量获得这种“柴油”,其操作方法为:

a、提取柴油树中控制“油”合成的基因(或A基因和B基因),与质粒结合,导入枯草杆菌,筛选出能合成“油”的菌株;

b、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油”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注意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4)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产油植株必须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进行单倍体育种,即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得到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的植株,从中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故答案为:

(1)幼苗期细胞分裂旺盛,较易获得突变基因    

(2)植物组织培养   基本不变

(3)①质粒    染色体(或核DNA)     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或编码区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 

②a、提取柴油树中控制“油”合成的基因(或A基因和B基因),与质粒结合,导入枯草杆菌,筛选出能合成“油”的菌株;b、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油”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4)单倍体育种

解析

解:(1)由于幼苗期细胞分裂旺盛,较易获得突变基因,所以为了获得高产柴油品系,在“神州六号飞船”上搭载幼苗作为实验材料.

(2)试管苗返回地面后,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幼苗数量,应该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所以大部分植物的产油量基本不变.

(3)科学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将“前体物质”转化为柴油.根据产油的代谢途径:

①从来源看,“油”可以来源于微生物,也可以来源于动植物,如:细菌的质粒上,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种子细胞的染色体上都含有控制抗生素合成的基因;在基因结构上,真核生物的基因区别于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表现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

②若通过生物工程,利用枯草杆菌大量获得这种“柴油”,其操作方法为:

a、提取柴油树中控制“油”合成的基因(或A基因和B基因),与质粒结合,导入枯草杆菌,筛选出能合成“油”的菌株;

b、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油”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注意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4)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产油植株必须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进行单倍体育种,即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得到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的植株,从中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故答案为:

(1)幼苗期细胞分裂旺盛,较易获得突变基因    

(2)植物组织培养   基本不变

(3)①质粒    染色体(或核DNA)     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或编码区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 

②a、提取柴油树中控制“油”合成的基因(或A基因和B基因),与质粒结合,导入枯草杆菌,筛选出能合成“油”的菌株;b、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油”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4)单倍体育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化学诱变剂EMS能使基因中的G烷基化后与T配对,CLH2基因控制合成叶绿素水解酶.研究人员利用EMS处理野生型大白菜(叶片浅绿色)种子,获得CLH2基因突变的植株甲(叶片深绿色)和乙(叶片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株乙叶片呈黄色,说明其叶绿素水解酶失去活性

B获得植株甲和乙,说明EMS可决定CLH2基因突变的方向

C若植株甲自交获得叶片浅绿色的植株,说明浅绿色为隐性性状

DEMS处理后,CLH2基因复制一次可出现G一C替换为A一T的现象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CLH2基因控制合成叶绿素酶,CLH2基因突变的植株乙的叶片呈黄色,说明其叶绿素酶活性高,催化叶绿素分解了,A错误;

B、获得植株甲和乙,说明CLH2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B错误;

C、若植株甲(叶片深绿色)自交获得叶片浅绿色的植株,说明浅绿色为隐性性状,C正确;

D、化学诱变剂EMS能使基因中的G烷基化,烷基化的G与T配对.因此EMS处理后,CLH2基因经两次复制可出现GC替换为AT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能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B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

C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过程中

D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B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基因突变通常是生殖细胞的突变遗传给子代,A正确;

B、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是可逆的,并且具有多害少利性,B正确;

C、由于DNA复制时双链解开,此时DNA分子的结构不稳定,因此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突变后变成其等位基因,不会变成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起因于DNA损伤.研究发现: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补而引起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变基因在控制性状时,进行的是逆转录过程

B突变基因直接控制该疾病,不需要转录和翻译过程

C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D人类白化病基因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作用的原理不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突变基因在控制性状时进行的是转录和翻译过程,没有发生逆转录过程,A错误;

B、突变基因直接控制该疾病,需要转录和翻译过程,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人类白化病基因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故作用原理相同,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螺旋蛆蝇是一种寄生在家畜上的动物.在实验室里,把螺旋蛆蝇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从图一看,使用杀虫剂处理一段时间后,螺旋蛆蝇个体数量逐渐上升.若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解释,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在杀虫剂作用下,______

(2)在电离辐射后,螺旋蛆蝇会产生如图二所示的情况,对图二进行分析,可知基因A的突变是______

(3)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虽然最终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但所需时间较长,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通过比较各种不同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现有甲、乙、丙三种蝇,其编码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下图.

通过比较各种不同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现有甲、乙、丙三种蝇,其编码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图三.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结果可推知: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____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水平的证据.

正确答案

解:(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突变基因,在杀虫剂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使螺旋蛆蝇个体数量逐渐上升.

(2)由图2可和,A可突变成a1、a2、a3,说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与a1、a2、a3互为等位基因,A与突变成a1,a1也可突变成A,说明突变具有可逆性等.

(3)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

(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甲与丙碱基配对的个数多于甲与乙,所以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丙,从分子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

故答案为:

(1)抗药性突变基因    抗药性突变基因频率增大

(2)不定向性

(3)基因突变频率较低

(4)丙    分子

解析

解:(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突变基因,在杀虫剂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使螺旋蛆蝇个体数量逐渐上升.

(2)由图2可和,A可突变成a1、a2、a3,说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与a1、a2、a3互为等位基因,A与突变成a1,a1也可突变成A,说明突变具有可逆性等.

(3)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

(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甲与丙碱基配对的个数多于甲与乙,所以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丙,从分子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

故答案为:

(1)抗药性突变基因    抗药性突变基因频率增大

(2)不定向性

(3)基因突变频率较低

(4)丙    分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大理市校级期末)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会导致基因突变

B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其不可育

C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D染色体上的片段易位或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A正确;

B、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联会紊乱,所以不可育,B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C错误;

D、染色体上的片段易位或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湘潭校级月考)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但仍认为它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因为(  )

A基因突变的发生具有物种的普遍性

B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C基因突变在无性与有性生殖中都能发生

D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基因突变的发生具有物种的普遍性,是基因突变的特征,不能说明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A错误;

B、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也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故不能说明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B错误;

C、基因突变在无性与有性生殖中都能发生,是基因突变的特征,不能说明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因而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人类镰刀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据图回答:

(1)③过程发生的变异是______,发生的场所是______

(2)④表示的碱基序列是______,这是决定一个缬氨基的一个______

(3)父母均正常,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女儿,可见此遗传病是______遗传病.

如果这对夫妇再生,生一个患此病的女儿的概率为______

(4)镰刀型贫血症是由于基因异常,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______发生异常,从而直接影响了生物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③表示DNA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其场所是细胞核.

(2)根据谷氨酸的密码子可知,转录的模板链是DNA上面的那条链,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④的碱基序列是GUA.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3)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用B、b表示),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Bb,他们再生患病女儿(bb)的概率为×=

(4)镰刀型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异常,从而直接影响了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是:

(1)基因突变     细胞核        

(2)GUA         密码子

(3)常染色体上隐性          

(4)结构        性状

解析

解:(1)图中③表示DNA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其场所是细胞核.

(2)根据谷氨酸的密码子可知,转录的模板链是DNA上面的那条链,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④的碱基序列是GUA.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3)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用B、b表示),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Bb,他们再生患病女儿(bb)的概率为×=

(4)镰刀型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异常,从而直接影响了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是:

(1)基因突变     细胞核        

(2)GUA         密码子

(3)常染色体上隐性          

(4)结构        性状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自交繁殖的植物种群中发现-种突变性状,但此性状的个体连续繁殖两代后,又有37.5%的性状恢复到原有性状.原有性状的突变是由于(  )

A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B突变的基因与原基因无显隐性关系

C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D突变的基因与原基因没有等位关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题意可知,突变后的个体个体连续繁殖两代后,又有37.5%的性状恢复到原有性状,说明该性状的个体为杂合子(Aa),该性状个体自交两代后产生的aa==0.375=37.5%.

由此可以确定,原来植物群体的基因型为aa,该个体通过基因突变形成Aa,即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生物.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玉米子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中出现了白色猕猴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玉米子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属于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A错误;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中出现了白色猕猴,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