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中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故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B正确.
C、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故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Ⅱ处是突触间隙,充满的是组织液,组织液比血浆含较少的蛋白质,B正确;
C、从图可看出Ⅰ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Ⅲ处引起兴奋,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兴奋只能由Ⅱ传向Ⅲ,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Ach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经过膜结构,B错误;
C、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而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形成,C正确;
D、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由蛋白质组成,D正确.
故选:B.
(2015秋•忻州校级期末)在一个神经元中,突触小体存在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突触结构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故选:A.
乙酰胆碱的主要功能是从神经细胞携带信号到肌肉.一旦信号通过,立即发生乙酰胆碱乙酸+胆碱.分解后的胆碱在Na+协同下运入细胞重新合成乙酰胆碱,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乙酰胆碱能特异性与受体结合,起作用后被酶分解,可以防止递质长时间有作用;故A正确.
B、生物体内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高效性;故B错误.
C、分解后的胆碱在Na+协同下运入细胞重新合成乙酰胆碱,即可再次利用;故C正确.
D、神经毒气与胆碱酯酶结合抑制乙酰胆碱分解,扰乱信息传递;故D正确.
故选B.
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除皱是目前常用的新型除皱技术之一.肉毒杆菌中存在肉毒杆菌毒素,它能阻遏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主要影响的结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意可知,在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是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而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主要影响突触前膜.
故选:A.
如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其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
B、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B正确;
C、④为突触后膜,④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C正确;
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因有些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的,D错误.
故选:D.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顺浓度内流,方式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处于③与④之间为复极化过程,K十通道大量开放,导致K十外流,B错误.
C、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所以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错误.
D、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故不能引起b处去极化,所以不能形成小电位,D错误.
故选:A.
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兴奋,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膜内是正电位,A正确;
B、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B错误;
C、“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减少,细胞代谢水平减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C正确;
D、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产生“快感”,D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
B、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如图,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乙神经元的树突膜作为突触后膜,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甲神经元释放,通过突触间隙运输到乙,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刺激甲神经元,兴奋能传递到乙神经元,C正确;
D、甲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故A正确.
B、突触小泡得释放是通过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故B错误.
C、神经递质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故C正确.
D、如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的是负电荷,故D正确.
故选:B.
注射肉毒杆菌除皱是由加拿大皮肤科医师发展的新型除皱技术.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己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干信息,该神经毒素的生理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而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可知毒素影响的部位为神经前膜.
故选:A.
γ一氨基丁酸在神经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γ一氨基酸与②结合,能够促进突触间隙的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
C、一次释放的γ一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分解,不能持续起作用,C错误;
D、γ一氨基丁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因此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C.
如图为人体神经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故A正确;
B、图中突触共有5个,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由人体的一个神经元细胞和多个细胞组成,故B错误;
C、神经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是线粒体中,故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故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