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下列结构中存在突触的是( )
①一个神经元内 ②脊髓 ③大脑皮层 ④树突→轴突 ⑤轴突→胞体.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只要涉及不同的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就会有突触这种结构.突触种类有轴突→树突、轴突→细胞体等.所以在一个神经元内不存在突触,也不存在树突→轴突.在脊髓和大脑皮层中有中间神经元、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内、在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以及轴突→树突和轴突→细胞体之间都会存在突触结构.
①一个神经元内无突触.
②脊髓中有许多突触.
③大脑皮层内有许多突触.
④树突→轴突不能形成突触.
⑤轴突→胞体可形成突触.
故选:A.
(2015秋•德州校级期末)图示A、B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同,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引起电位出现反转,也可能出现外正内负的效果加强,B正确;
C、神经递质一经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立即被水解,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不能倒过来,即只能由A传到B,D正确.
故选:A.
如图为人体神经系统某部位两相连神经元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为了研究神经递质浓度对神经冲动传递速度的影响,则自变量为神经递质浓度,因变量为神经冲动传递速度,则应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将轴突中原有的突触小泡除去,故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A到D,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能偏转2次,但刺激D点,电流计指针不能偏转,故B错误;
C.图中①为细胞核,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故C错误;
D、兴奋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时,突触前膜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内环境中,然后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故D错误.
故选:A.
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A正确;
B、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若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正确;
C、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时外负内正,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刺激C点,兴奋可以传至d点,但不能传至b点,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错误.
故选:D.
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或氨基酸的衍生物等,A错误;
B、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B错误;
C、神经递质的受体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C正确;
D、分解神经递质的酶位于突触间隙内,D错误.
故选:C.
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
B、兴奋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的,因此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B错误;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是突触间隙,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
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A正确;
B、兴奋经过突触时,信号有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处再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为突触间隙,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先是前一个神经元兴奋,之后后一个神经元兴奋,不能同时发生兴奋,D错误.
故选:D.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故A正确;
B、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联系,形成多个突触,故B错误;
C、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故C错误;
D、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故D错误.
故选:A.
递质发挥完作用后需要被灭活:有些递质被相关的酶分解,有些递质被膜上的转运体回收.如图为某药物A干扰递质回收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②是递质的受体,和递质转运体一样,化学本质都是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蛋白质,A正确;
B、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①中,当突触前膜兴奋即电位转变成外负内正时,递质就会释放出去,B错误;
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通过胞吐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C错误;
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被分解;故A错误.
B、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故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故C正确.
D、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A.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A错误;
B、①突触小泡内含有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方式为胞吐,B错误;
C、能被突触后膜识别的物质就是指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与组织液中,也就是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与后膜上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C正确;
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区会发生动作电位,为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为c→b,A错误;
B、刺激b点,兴奋先传至c,再传至d,因此c、d不同时兴奋,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a、b、c在同一神经元上,因此刺激b点,a、c均会兴奋,C正确;
D、刺激b会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能正确表示突触后膜与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的膜电位状况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意“突触小泡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可知突出后膜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故选:D.
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从题干中分析可知蝎毒能够阻塞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从而使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不能产生“局部电流”,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所以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即作用部位为图中的a或d.
故选:D.
如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
(2)图乙是图甲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__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或______的膜.
(4)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直接提供能量.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分析知,f是效应器.
(2)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即图甲中的c结构;图甲中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2个突触结构.
(3)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4)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消耗能量,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
(5)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2)c 2
(3)细胞体 树突
(4)ATP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解析
解:(1)由分析知,f是效应器.
(2)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即图甲中的c结构;图甲中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2个突触结构.
(3)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4)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消耗能量,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
(5)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2)c 2
(3)细胞体 树突
(4)ATP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