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Na+经主动运输运出膜外.
故选:B.
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_____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_____(外流、内流).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____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cd段Na+出细胞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______(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是通过Na+的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cd段Na+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因而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进入细胞内的Na+减少,导致c点高度降低.
(3)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将②分解,则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
故答案为:
(1)K+ 外流 Na+ 内正外负
(2)不需要 需要 降低
(3)特异性受体 蛋白质(或糖蛋白) 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 该物质将②分解(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解析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是通过Na+的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cd段Na+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因而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进入细胞内的Na+减少,导致c点高度降低.
(3)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将②分解,则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
故答案为:
(1)K+ 外流 Na+ 内正外负
(2)不需要 需要 降低
(3)特异性受体 蛋白质(或糖蛋白) 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 该物质将②分解(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图甲表示与缩手反射相关的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叫做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
(4)神经纤维发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情况是______,此兴奋传导的方向是______的.
正确答案
感受器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B持续兴奋
外负内正
双向
解析
解:(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f表示感受器,c、乙都表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已知A释放的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因而该种物质能继续起作用,所以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B神经元持续兴奋.
(4)兴奋在神经纤维发生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情况是外负内正.
故答案是:
(1)感受器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B持续兴奋
(4)外负内正 双向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若在图1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刺激B点,B点膜电位变为______,而记录仪检测到的结果是图2中的______.
(2)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变化)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图3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①如果图3中的免疫细胞代表T细胞,则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精神因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②由图3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这充分说明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某同学认为一种植物(N植物)的提取液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他以小白鼠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证明.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只健康的小白鼠,让小白鼠感染SARS病毒.
②在喂养小白鼠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N植物提取液,观察小白鼠是否出现患病症状.
我们认为该同学的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请指出两点:ⅰ______;ⅱ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给予神经纤维一定刺激,导致膜内外的电位发生改变,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传递到C点时,C点的膜外为负,与D点膜形成了电位差,导致出现局部电流,在坐标中呈现负电位;当传递到C点时,C点膜外恢复为正电位,D点膜外电位为负电位,形成局部电流,在坐标中呈现正电位;又由于两个神经元之间有突触,所有有一段时间是呈断路状态,故选D.
(2)①由题意可知,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分泌减少,使识别呈递抗原的能力降低.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的生成量减少.
②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科学原则,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
(1)外负内正 D
(2)①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的生成量减少
②神经递质 神经-体液-免疫
(3)ⅰ没有对照实验
ⅱ用于实验的小白鼠数量太少
解析
解:(1)给予神经纤维一定刺激,导致膜内外的电位发生改变,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传递到C点时,C点的膜外为负,与D点膜形成了电位差,导致出现局部电流,在坐标中呈现负电位;当传递到C点时,C点膜外恢复为正电位,D点膜外电位为负电位,形成局部电流,在坐标中呈现正电位;又由于两个神经元之间有突触,所有有一段时间是呈断路状态,故选D.
(2)①由题意可知,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分泌减少,使识别呈递抗原的能力降低.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的生成量减少.
②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科学原则,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
(1)外负内正 D
(2)①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的生成量减少
②神经递质 神经-体液-免疫
(3)ⅰ没有对照实验
ⅱ用于实验的小白鼠数量太少
如图甲、乙表示两端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表,ab=ef,bc=de.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X处给予刺激,使电流表左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甲偏转;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甲只能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发生偏转,A错误;
B、在Y处给予刺激,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在突触间传递慢,所以偏转时间不同,B错误;
C、在X处给予刺激,使电流表左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甲偏转;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甲只能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发生偏转,C错误;
D、在Y处给予刺激,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在突触间传递慢,所以甲偏转时间较长,D正确.
故选D.
图1是测量枪乌贼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图3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请回答:
(1)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图1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填向左、向右、不变).
(2)图2中由于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区段.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在发生去极化时细胞外______(填“钠”或“钾”)离子多.如果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振幅______(填“降低”或“升高”或“不变”).
(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4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cm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图5中的______
(4)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正确答案
解:(1)图1状态表示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属于静息电位,所以相当于图2中的AB、DE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则会促进阴离子进入突触后膜,抑制突触后膜兴奋,所以图1的指针向左偏移.
(2)图2中由于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的是BC区段的变化.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在发生去极化时细胞外钠离子多.所以如果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会使动作电位振幅降低.
(3)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先传到b,后传到a,由于ab分别位于刺激的两侧,所以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图5中的B所示
(4)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与突触后膜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AB、DE 向左
(2)BC 钠 降低
(3)B
(4)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解析
解:(1)图1状态表示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属于静息电位,所以相当于图2中的AB、DE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则会促进阴离子进入突触后膜,抑制突触后膜兴奋,所以图1的指针向左偏移.
(2)图2中由于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的是BC区段的变化.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在发生去极化时细胞外钠离子多.所以如果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会使动作电位振幅降低.
(3)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先传到b,后传到a,由于ab分别位于刺激的两侧,所以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图5中的B所示
(4)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与突触后膜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AB、DE 向左
(2)BC 钠 降低
(3)B
(4)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小物体飞来,眼睛本能的反射,闭眼睛躲开.有关此过程中兴奋传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
C、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C正确;
D、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A.
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为验证它的生理功能,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下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的放大)、药物P、生理盐水.
(1)实验原理
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药物处理前后______和测量______变化来验证神经性药物P生理功能.
(2)实验思路
①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电位测量仪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______.
②用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并记录电位变化,如图所示.
③一段时间后,向培养皿加入______.
④用与第一次刺激相同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相应位置,并记录电位变化.
(3)预期结果(用曲线形式表示).
______
(4)分析讨论:为什么第二次刺激的强度要与第一次相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实验原理:由于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所以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药物处理前后腓肠肌的收缩情况和测量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来验证神经性药物P生理功能.
(2)实验思路:
①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电位测量仪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突触后膜的膜内外两侧.
②用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并记录电位变化,如图所示.
③一段时间后,向培养皿加入适量的药物P.
④用与第一次刺激相同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相应位置,并记录电位变化.
(3)预期结果:由于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所以药物P处理后的曲线的上升部分基本相同,但持续时间增大.具体曲线如下:
(4)由于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第二次刺激的强度要与第一次相等.
故答案为:
(1)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突触后膜电位的
(2)③的膜内外两侧 适量的药物P
(3)曲线
(4)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需要相等
解析
解:(1)实验原理:由于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所以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药物处理前后腓肠肌的收缩情况和测量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来验证神经性药物P生理功能.
(2)实验思路:
①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电位测量仪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突触后膜的膜内外两侧.
②用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并记录电位变化,如图所示.
③一段时间后,向培养皿加入适量的药物P.
④用与第一次刺激相同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相应位置,并记录电位变化.
(3)预期结果:由于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所以药物P处理后的曲线的上升部分基本相同,但持续时间增大.具体曲线如下:
(4)由于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第二次刺激的强度要与第一次相等.
故答案为:
(1)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突触后膜电位的
(2)③的膜内外两侧 适量的药物P
(3)曲线
(4)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需要相等
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超过则不再增加;A错误.
B、膜电位因受到一定刺激,Na+内流,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B正确.
C、静息电位是由于K+通道开放,使得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于Na+通道开放,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变化;C正确.
D、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关闭,而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少量的K+在细胞内强大的电动势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D正确.
故选:A.
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所致,所以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故选:A.
图1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9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靶细胞C之所以能接受神经细胞传的信息是因为细胞膜上有______,图1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等共同构成______.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为______,膜内的电流方向是______;若刺激M、N点,电流表将分别偏转______、______次.
(3)若图中的物质A是胰岛素,则研究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4)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一电位计,两个电极都放置于神经细胞膜外侧.当刺激M处后,检测到的神经电位变化应是图2中的______.
(5)在记录到的电位计两端电位变化后绘制出的波形曲线中,在两个波形曲线之间往往会有间隔段出现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受体
效应器
负电位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2
1
同位素标记法
④
当兴奋在两电极之间时,先兴奋的一端已恢复,而另一端尚未兴奋
解析
解:(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它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能作为细胞受体,因此靶细胞C能接受神经细胞传来的信息.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等共同构成效应器.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由于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M、N点,电流表将分别偏转2次和1次.
(3)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胰岛素只能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因此研究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常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4)当刺激M处后,两个电极都放置于神经细胞膜外侧,当兴奋传至右侧的电极,则右侧的电极为为负电位,而右侧的电极没发生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左右两电极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电表向右偏转;当兴奋在两电极之间时,先兴奋的一端已恢复,而另一端尚未兴奋,则为电位差,不能形成电流,电表没有偏转.当兴奋传至左侧的电极,则左侧的电极为负电位,而右侧的电极没发生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左右两电极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电表向左偏转.因此,当刺激M处后,检测到的神经电位变化应是图2中的④.
(5)在记录到的电位计两端电位变化后绘制出的波形曲线中,在两个波形曲线之间往往会有间隔段出现的原因是当兴奋在两电极之间时,先兴奋的一端已恢复,而另一端尚未兴奋.
故答案为:
(1)受体(糖蛋白) 效应器
(2)负电位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2 1
(3)同位素标记法
(4)④
(5)当兴奋在两电极之间时,先兴奋的一端已恢复,而另一端尚未兴奋
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如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回答:
①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区段的电位,此电位称为______.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则图1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填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2中由于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区段的变化.
正确答案
AB、DE
静息电位
向左
BC
解析
解:①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B、DE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则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图1的指针向左.
②当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引起的是BC区段的变化.
故答案为:
①AB、DE 静息电位 向左
②BC
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正确;
B、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B错误;
C、静息状态下,膜内是负电位,C错误;
D、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D错误.
故选:A.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动作电位转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是:①→④.
故选:A.
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兴奋(神经信息)传递问题.
Ⅰ、图甲表示用电压计测量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大小及其在相应条件下发生变化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角度讲,①代表______;从功能角度讲,②代表______.在神经细胞兴奋过程中,②、③上发生的跨膜运输方式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______有通透性,发生在图中______(①/②/③/④).
(3)图中电压计指针指示的数值是该细胞静息时膜电位,若在④处膜外给该细胞一个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图中电压计指针将偏转______次,向右偏转将达到______(-95/-45/-20/0/+30)处.
Ⅱ、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乙所示.此种局部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
(4)由图知,γ氨基丁酸能______(促进/抑制/无影响) 神经兴奋的传递.
(5)这种麻醉剂的作用原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图中②代表的物质是钾离子载体蛋白.在神经细胞恢复静息电位和兴奋过程中,据图示可知,②的运输通过离子通道,不消耗能量,③的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故②、③上发生的跨膜运输方式依次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发生在图中②过程.
(3)若在④处膜外给该细胞一个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图中电压计指针将偏转2次.由于图中电压计指针指示的数值是该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则兴奋后产生动作电位,指针向右偏转将达到+30处.
(4)由图知,γ氨基丁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能抑制神经兴奋的传递.
(5)这种麻醉剂的作用原理是在辣椒素的协助下,麻醉药能通过神经细胞膜,进而堵塞纳离子通道,抑制纳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兴奋的传递.
故答案为:
(1)磷脂分子 钾离子载体(钾离子通道) 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钾离子 ②
(3)2+30
(4)抑制
(5)在辣椒素的协助下,麻醉药能通过神经细胞膜,进而堵塞纳离子通道,抑制纳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兴奋的传递.
解析
解:(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图中②代表的物质是钾离子载体蛋白.在神经细胞恢复静息电位和兴奋过程中,据图示可知,②的运输通过离子通道,不消耗能量,③的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故②、③上发生的跨膜运输方式依次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发生在图中②过程.
(3)若在④处膜外给该细胞一个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图中电压计指针将偏转2次.由于图中电压计指针指示的数值是该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则兴奋后产生动作电位,指针向右偏转将达到+30处.
(4)由图知,γ氨基丁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能抑制神经兴奋的传递.
(5)这种麻醉剂的作用原理是在辣椒素的协助下,麻醉药能通过神经细胞膜,进而堵塞纳离子通道,抑制纳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兴奋的传递.
故答案为:
(1)磷脂分子 钾离子载体(钾离子通道) 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钾离子 ②
(3)2+30
(4)抑制
(5)在辣椒素的协助下,麻醉药能通过神经细胞膜,进而堵塞纳离子通道,抑制纳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兴奋的传递.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