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关于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A错误;
B、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正确;
C、静息电位是由于K+通道开放,使得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于Na+通道开放,使得膜电位为外负内正,这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变化,C正确;
D、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关闭,而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少量的K+在细胞内强大的电动势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D正确.
故选:A.
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甲图中,由于与①相连的③上有神经节,所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⑥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甲图中④是灰质,含有大量神经元胞体,具有分析、综合各种变化的功能并以此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C正确;
D、由于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若乙图表示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D错误.
故选:D.
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C从图乙看,没有刺激前测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为70mv,即ab段为静息电位,显示的膜外电位,故A、C错误;
B、给以刺激后细胞兴奋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发生在bc段,cd段是恢复到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外流,B错误;
D、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不变,即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D.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a线段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A错误;
B、动作电位产生后,膜内外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就在膜内外分别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B正确;
C、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经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
D、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基础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D正确.
故选:A.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图可以看出电压表测量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为动作电位.M点受到刺激,a点受到兴奋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电位为正值;M点受到刺激,a点受到兴奋时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为负值;a点兴奋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再变回正值.
故选:B.
图左方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则如图四种测量方式图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图可知,左图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从概念中可知,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选项中A符合,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B、C项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外,测的不是膜电位,但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对D来说,b处化学信号,所测也不是膜电位,故BCD不正确.
故选:A.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C、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分成5组,分别放到正常海水、低K+海水、高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中,分别测定它们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细胞外液中Na+决定动作电位的高低,因此静息电位的高低是:低K+海水>正常海水>高K+海水,动作电位的高低是:高Na+海水>正常海水>低Na+海水.
AC、在低K+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AC错误;
B、在高Na+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B错误;
D、在高Na+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分别表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故选:B.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N释放神经递质是否耗能?______(是/否).
(2)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为:从______(兴奋,未兴奋)区域流向______(兴奋,未兴奋)区域.
(3)当刺激e点时,则电流表偏转______次;当刺激a点时,则此电流表偏转______次.
(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曲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地点.
①第一步:电刺激e处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这种现象是否为反射?______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______点肌肉无反应,刺激c处肌肉______(有;无)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______点肌肉无反应,刺激______点肌肉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正确答案
解:(1)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为:从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甲图中刺激e点时,兴奋可以传导到同一个神经元d、e点,不能传导到其他神经元,故电流表偏转一次.当刺激a点时,兴奋可以传递至b、c、d、e,则此电流表偏转2次.
(4)①电刺激e点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②如果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则将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a点无肌肉收缩反应,刺激c点有肌肉收缩反应.
③如果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则将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c点点无肌肉收缩反应,刺激c点有肌肉收缩反应.
故答案为:
(1)是
(2)由负变为正 未兴奋 兴奋
(3)1 2
(4)①不是 ②a 有 ③c e
解析
解:(1)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为:从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甲图中刺激e点时,兴奋可以传导到同一个神经元d、e点,不能传导到其他神经元,故电流表偏转一次.当刺激a点时,兴奋可以传递至b、c、d、e,则此电流表偏转2次.
(4)①电刺激e点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②如果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则将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a点无肌肉收缩反应,刺激c点有肌肉收缩反应.
③如果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则将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c点点无肌肉收缩反应,刺激c点有肌肉收缩反应.
故答案为:
(1)是
(2)由负变为正 未兴奋 兴奋
(3)1 2
(4)①不是 ②a 有 ③c e
下列有关兴奋信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
B、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与膜内方向相同,B正确;
C、突触小体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并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兴奋一般以释放神经递质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D错误.
故选:D.
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处于反极化状态,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仍有Cl-存在,A错误;
B、a 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较小,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
C、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 区域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 c→a和 c→e,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系统的关系模式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如果在X处给予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______次偏转,如果在Y处给予一个相同的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______次偏转.
(2)在Z处加入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的X处,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且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加入药物之前(受相同刺激)相同,由此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______的功能.
(3)如果该图代表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身体内某处的调节示意图,则细胞甲可能是______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激素,该激素可随血液循环到达垂体,并促进垂体分泌______激素.当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反过来抑制细胞甲的活动.
正确答案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在X处给予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一次,兴奋后到达右电极,此时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因此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Y处给予刺激,电流表不会偏转.
(2)由于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所以药物没有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而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药物抑制了递质的受体功能,使信息不能传递.
(3)寒风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故答案为:
(1)外正内负 两 0
(2)递质受体(或突触后膜)
(3)下丘脑 促甲状腺
解析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在X处给予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一次,兴奋后到达右电极,此时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因此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Y处给予刺激,电流表不会偏转.
(2)由于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所以药物没有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而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药物抑制了递质的受体功能,使信息不能传递.
(3)寒风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故答案为:
(1)外正内负 两 0
(2)递质受体(或突触后膜)
(3)下丘脑 促甲状腺
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其生理过程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结构X是______,其中的Ach(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穿过______层膜.
(2)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Ach酯酶缺失会导致______.
(3)T细胞分泌______作用于细胞Y可增加抗体浓度,雌激素作用于细胞Y上的______,也能起到相同作用.
(4)细胞Z是______.分析此图可知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
(5)综上所述,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调节网络.
正确答案
解:(1)结构X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这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通过零层膜.
(2)Ach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ch酯酶能水解Ach,若该酶缺失,就不能及时水解Ach,这样会导致Ach持续作用,即肌肉持续收缩.
(3)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雌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4)细胞Z能分泌抗体,是浆细胞.重症肌无力是抗体作用于自身产生的免疫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
(5)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胞吐 流动性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肌肉持续收缩
(3)淋巴因子 受体
(4)浆细胞 自身免疫病
(5)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解:(1)结构X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这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通过零层膜.
(2)Ach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ch酯酶能水解Ach,若该酶缺失,就不能及时水解Ach,这样会导致Ach持续作用,即肌肉持续收缩.
(3)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雌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4)细胞Z能分泌抗体,是浆细胞.重症肌无力是抗体作用于自身产生的免疫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
(5)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胞吐 流动性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肌肉持续收缩
(3)淋巴因子 受体
(4)浆细胞 自身免疫病
(5)神经-体液-免疫
回答下列高等动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关问题:
(1)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图中甲所示).若在图甲所示神经左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为B→______.
依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绘制出的电流变化情况曲线最接近图乙中的______.
该实验表明: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是以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某反射弧结构完整,效应器为骨骼肌.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A.突触是由图乙中的______(填序号)构成.图丙①中的物质将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
B.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
C.科研人员用电极分别刺激传入神经和骨骼肌,同时用电流表分别记录传出神经的电流变化情况,则两次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依次为______、______.(填“偏转”或“不偏转”)
正确答案
解:(1)若在图甲所示神经左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左电极先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为自右向左,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所以向左偏转,符合图C;当兴奋传至两电极之间时,两电极处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指向0电位,符合图B;当兴奋传至右电极时,膜外局部电流的分析为自左向右,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符合图A;兴奋通过右电极后,电流表指针指向0电位,符合图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知开始是零电位,接着产生动作电位(正电位),接着又恢复零电位,后又产生动作电位(负电位),最后恢复零电位,如D选项所示.由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说明蛙的坐骨神经在刺激时存在电流变化,说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A.图丙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了突触.突触小泡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
C.用电极刺激传入神经电流表发生偏转,而刺激骨骼肌,由于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导上一个神经元,所以电流表不偏转.
故答案为:
(1)C→B→A(→B) D 局部电流
(2)②③④兴奋或抑制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偏转不偏转
解析
解:(1)若在图甲所示神经左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左电极先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为自右向左,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所以向左偏转,符合图C;当兴奋传至两电极之间时,两电极处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指向0电位,符合图B;当兴奋传至右电极时,膜外局部电流的分析为自左向右,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符合图A;兴奋通过右电极后,电流表指针指向0电位,符合图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知开始是零电位,接着产生动作电位(正电位),接着又恢复零电位,后又产生动作电位(负电位),最后恢复零电位,如D选项所示.由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说明蛙的坐骨神经在刺激时存在电流变化,说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A.图丙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了突触.突触小泡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
C.用电极刺激传入神经电流表发生偏转,而刺激骨骼肌,由于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导上一个神经元,所以电流表不偏转.
故答案为:
(1)C→B→A(→B) D 局部电流
(2)②③④兴奋或抑制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偏转不偏转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