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新余校级月考)下列有关色素和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酶和色素

B光合作用过程中,[H]可产生于叶肉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

C若给予阳生植物充足的光照和保证CO2供应,则可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

D层析法得到的不同色素带的宽窄是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造成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但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

B、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若给予阳生植物充足的光照和保证CO2的供应,既可提高光反应,又增强暗反应,从而增强其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有机物的积累,C正确;

D、层析法得到的色素带的宽窄是由于色素在叶绿体中含量的不同造成的,含量高的色素带宽,含量低的色素带窄,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威海期末)下列图1表示利用大豆幼苗的绿叶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结果,图2表示温室中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在收获时节,大豆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

C只有在B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D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温室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乙为叶绿素a,甲为叶绿素b,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A正确;

B、大豆在收获时节,叶片发黄,叶绿素大量分解,所以叶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B正确;

C、图中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2倍的点有B、D点,C错误;

D、图2中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就是用图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表示,所以净光合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最低温度是20℃,因此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温室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图中,A、B为不同材料叶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示意图),C、D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色素带的分布:最上端:胡萝卜素(橙黄色),含量最少;其次:叶黄素(黄色),含量较少;次之:叶绿素A(蓝绿色),含量最多;最下端:叶绿素B(黄绿色),含量次之,A正确;

B、缺Mg的营养液中,叶绿素不能合成,叶片中没有叶绿素,B错误;

C、据图分析,在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变,在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a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b,说明光照强度a>b,C错误;

D、水稻在夏天晴朗中午光照强度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强度变弱,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阴天不会出现光合午休,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宜选用过氧化氢为底物

B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利用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差异

C欲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置于单侧光和无光环境中进行实验

D对酵母菌计数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记数室,再轻轻盖上盖玻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利用了纸层析法,原理利用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差异,B正确;

C、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遮住尖端和遮住尖端以下的伸长区作对照实验置于单侧光中进行,C错误;

D、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轻轻盖上盖玻片,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后镜检,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纸层析的结果,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材料可能长期培养在缺镁的营养液中

B用作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绿色

C实验材料可能是紫色洋葱鳞叶

D实验材料可能是秋冬的枫叶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根据题干中纸层析的结果,叶绿素的含量少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则实验材料可能长期培养在缺镁的营养液中,叶绿素的合成受阻;A正确.

B、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绿色,则叶绿素含量应多于类胡萝卜素;B错误.

C、紫色洋葱鳞叶没有叶绿体;C错误.

D、秋冬的枫叶糖类转化成花青素,呈现红色,没有叶绿素;D错误.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