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A正确;

B、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

C、兴奋在结构c上的传递速度小于结构b的传导速度,C错误;

D、Ⅱ处是突触后膜,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神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

(2)A、B、C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方向为______

(3)刺激部位④,该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

(4)突触是由乙图中的______(填序号)构成的;

(5)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

(6)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______,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______与Ach受体相似,在免疫学上此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

解:(1)由②上有神经节及突触结构可知,①是感受器.

(2)根据突触结构可知,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方向是A→B→C.

(3)刺激④,该部位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所以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4)突触是由乙图中的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组成的.

(5)药物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导致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抑制起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不断的兴奋,肌肉细胞将持续兴奋.

(6)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化学基团与Ach受体相似.因此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A→B→C

(3)正电位→负电位

(4)③④⑤

(5)肌细胞持续兴奋

(6)抗体   化学基团

解析

解:(1)由②上有神经节及突触结构可知,①是感受器.

(2)根据突触结构可知,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方向是A→B→C.

(3)刺激④,该部位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所以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4)突触是由乙图中的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组成的.

(5)药物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导致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抑制起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不断的兴奋,肌肉细胞将持续兴奋.

(6)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化学基团与Ach受体相似.因此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A→B→C

(3)正电位→负电位

(4)③④⑤

(5)肌细胞持续兴奋

(6)抗体   化学基团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图中所示的传出神经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分析题干示意图,连接皮肤感受器的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蛙后肢的收缩反射,感受器位于后肢的皮肤,该反射活动属于低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

(2)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后肢可以收缩,但是刺激B,后肢不能收缩,能收缩也不能称为是反射,因为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该活动的发生没有依靠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是反射.

故答案为:(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的发生没有依靠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

解:(1)蛙后肢的收缩反射,感受器位于后肢的皮肤,该反射活动属于低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

(2)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后肢可以收缩,但是刺激B,后肢不能收缩,能收缩也不能称为是反射,因为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该活动的发生没有依靠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是反射.

故答案为:(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的发生没有依靠完整的反射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中的B是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依靠的是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______

(4)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比较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填(不收缩/收缩);刺激b处,肌肉______填(不收缩/收缩).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所以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与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将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单向传导.

(4)由于c处被切断,所以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而刺激b处,肌肉能收缩,但由于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所以这一过程不属于反射.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   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单向传导             

(4)不收缩   收缩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所以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与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将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单向传导.

(4)由于c处被切断,所以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而刺激b处,肌肉能收缩,但由于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所以这一过程不属于反射.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   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单向传导             

(4)不收缩   收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刺激腓肠肌,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

D刺激N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在突触结构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刺激腓肠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大脑(神经中枢)→M点→电流计左电极(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右电极(指针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腓肠肌.因此,该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C正确;

D、刺激M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刺激N点电流计指针发生1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的反射弧中,在M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电剌激,结果是(  )

A兴奋只向 效应器方向传递

B可使效应器发生反应

C可使感受器产生兴奋

D可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M点刺激,兴奋可向效应器和感受器方向传导,A错误;

B、在M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使其发生反应,B正确;

C、在M点刺激,兴奋可向效应器和感受器方向传导,但由于突触处兴奋传递的单向性,无法传到感觉器,感觉器无法产生兴奋,C错误;

D、在M点刺激,兴奋可向中枢传导,并传到高级中枢大脑,产生感觉,D正确.

故选: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观察牛蛙脊髓反射现象的实验中,用硫酸刺激左后肢趾间皮肤中的感受器,左右后肢同时收缩;刺激右后肢趾间皮肤中的感受器,左右后肢也同时收缩.若破坏左右后肢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中的某两条神经,再刺激左后肢皮肤中的感受器,结果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下列判断和推测正确的是(  )

A左后肢传入神经和右后肢传出神经均被破坏

B若用硫酸刺激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不会收缩

C兴奋从左后肢感受器传到右后肢时是双向的

D感受器产生兴奋时电信号会转变为化学信号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右后肢收缩,所以右后肢的传出神经完整,A错误;

B、破坏左右后肢的传人神经和传出神经中的某两条神经,再刺激左后肢皮肤中的感受器,结果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的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右后肢的传入神经,用硫酸刺激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不会收缩,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感受器产生兴奋时,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兴奋只有在突触处才会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若该图是完成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反射弧,则结构1为______

(2)C属于内环境中的______成分,属于突触中的______部分.

(3)若在3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在1、2、3、4处可发生膜电位改变的是______

(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为了证明这种药物“在反射弧中仅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请利用图中的A、B、C三处实验点,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步骤:

______;②______.预期的结果______

正确答案

感受器

组织液

突触间隙

3和4

将药物放在A,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将药物放在C,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①收缩,②不收缩

解析

解:(1)已知1是感受器,所以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感受器1是冷觉感受器.

(2)图中C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成分,属于突触中的突触间隙部分.

(3)若在3处给予适宜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1、2测不到电位变化,可发生膜电位改变的是3和4.

(4)实验设计方案: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C,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结论分别是收缩,不收缩.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组织液   突触间隙

(3)3和4

(4)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C,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①收缩,②不收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乙、图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

(1)甲图字母A~E代表反射弧的各部分,其中B表示______,D表示______

(2)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由______组成,在此结构中信号传递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乙图中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

(4)丙图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正确答案

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B表示传入神经、D表示传出神经.

(2)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受体、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线粒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在乙图中,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丙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G→F→H.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2)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流动性

(4)G→F→H

解析

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B表示传入神经、D表示传出神经.

(2)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受体、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线粒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在乙图中,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丙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G→F→H.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2)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流动性

(4)G→F→H

下一知识点 : 通过激素的调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