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图甲表示反射弧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此时,细胞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______部位流向______部位.
(2)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______,此处信号转换模式是______;B处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为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细胞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2)乙图是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在此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本质是蛋白质.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神经中枢)处.刺激e(传入神经),肌肉不会收缩;刺激b(传出神经),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未兴奋 兴奋
(2)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蛋白质
(3)不收缩 收缩
解析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细胞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2)乙图是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在此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本质是蛋白质.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神经中枢)处.刺激e(传入神经),肌肉不会收缩;刺激b(传出神经),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未兴奋 兴奋
(2)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蛋白质
(3)不收缩 收缩
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存在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大脑皮层是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下丘脑是产生渴觉的感受器,A错误;
B、产生渴觉的感受器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B正确;
C、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C错误;
D、产生渴觉的感受器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图示可判断出A是感受器,与B端相连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错误;
B、C处是突触结构,为两个神经元细胞的间隙,里面充满了组织液,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D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刺激E点,在D处未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将某药放在C处,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D错误.
故选C.
图甲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在甲图中,A和B所示的结构分别属于反射弧的______和______.
(2)乙图突触间隙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_____,递质释放的方式是______,与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和______.
(3)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可把图甲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丙图所表示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的,原因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______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使兴奋依次传导,其中与传导方向相同的是______(膜内或膜外)的电荷移动方向.
正确答案
解:(1)据图甲分析,根据神经节和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A是效应器,B是感受器.
(2)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与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探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药物应涂在突触处,即Z处.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药物应涂在神经纤维上,即X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原因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感受器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胞吐 高尔基体 线粒体
(3)Z X或Y(X)
(4)双向 电位差 局部电流 膜内
解析
解:(1)据图甲分析,根据神经节和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A是效应器,B是感受器.
(2)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与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探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药物应涂在突触处,即Z处.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药物应涂在神经纤维上,即X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原因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感受器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胞吐 高尔基体 线粒体
(3)Z X或Y(X)
(4)双向 电位差 局部电流 膜内
甲图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的结构,乙图表示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2)乙图中[③]的名称是______.它的形成与细胞器______有关.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3)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
(4)静息时,乙图中①处内外的电位呈______;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_的通透性增加,导致①两侧的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2)乙图中的③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由于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
(3)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突触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4)乙图中的①是轴突,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而在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①两侧的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2)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②线粒体
(3)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4)内负外正 Na+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2)乙图中的③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由于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
(3)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突触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4)乙图中的①是轴突,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而在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①两侧的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2)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②线粒体
(3)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4)内负外正 Na+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组成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突触主要位于c处,A错误;
B、兴奋时b处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错误;
C、Ⅱ处表示突触后膜,可发生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图中包括三个神经元,I与Ⅱ之间为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连接感受器..c连接效应器,A错误;
B、c处为组织液..理化性质通俗的讲就是物理化学性质..如果这些性质改变很容易影响神经递质在两神经间的传递,因此B正确;
C、刺激d点,e处有电位变化,还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如果再加上刺激e点,d点无电位变化才能说明神经传递的单向性,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神经冲动是单向传导的,只能由d点传到e,所以即使不放药物,刺激e点d点也不会有电位变化.
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所示反射弧,有神经节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所以该反射弧中①为感受器,⑤为传出神经元,②为效应器,④为神经中枢,⑥处为突触,A正确;
B、③处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电位由负变正,B错误;
C、图中所示反射弧,有神经节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所以该反射弧中①为感受器,⑤为传出神经元,②为效应器,④为神经中枢,⑥处为突触,C正确;
D、⑥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B.
如图: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
(1)甲图中b、f表示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
(2)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是由______、______、
______构成,乙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B______A(填箭头).兴奋在A、B间传递的信号物质是______,存在于______之中.
(3)神经纤维e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当神经纤维的e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4)用针刺感受器时,引起肌肉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过程被称为______.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图乙中______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结合的能力.
正确答案
传出神经
感受器
d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
神经递质
A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反射
B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解析
解:(1)图甲中e上有神经节,所以e是传入神经,f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是突触.
(2)图乙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对应的是甲图中的d,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3)神经纤维e未受到刺激以后,电位变化为外正内负,受到适宜刺激以后,产生兴奋,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是兴奋发生传导.
(4)用针刺感受器时,引起肌肉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过程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被称为反射,吗啡与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相互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而失去作用,兴奋不能传递,起到阵痛作用.
故答案为:
(1)传出神经 感受器
(2)d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神经递质 A
(3)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4)反射 B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将浸有稀盐酸的小纸片贴在牛蛙的左后肢剥去皮肤的部位,该牛蛙无反应.这是因为破坏了牛蛙反射弧(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表面,牛蛙的左后肢剥去皮肤的部位后,感受器受损,所以牛蛙无反应.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