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如图甲中A~D表示相应神经元,①一③构成突触;图乙表示相关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神经元D上所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结构③称为______,结构②处的液体为______.
(2)在图甲箭头处给予一次适宜的刺激.则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D,但不能由神经元D传导到神经元C,这是因为______.
(3)从图乙可知,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测得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这是由于______.
(4)若同时刺激A和C,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绘制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
正确答案
解:(1)突触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构成,②突触间隙里是组织液.
(2)膜外静息电位时是正电位,动作电位时是负电位,动作电位后恢复静息电位,故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的原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测得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是引起了突触前抑制,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4)由图可知,A和C均为兴奋型,B为突触前抑制型.因此,同时刺激A和C,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下图
故答案为:
(1)突触后膜 组织液
(2)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4)如下图
解析
解:(1)突触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构成,②突触间隙里是组织液.
(2)膜外静息电位时是正电位,动作电位时是负电位,动作电位后恢复静息电位,故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的原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测得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是引起了突触前抑制,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4)由图可知,A和C均为兴奋型,B为突触前抑制型.因此,同时刺激A和C,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下图
故答案为:
(1)突触后膜 组织液
(2)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4)如下图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突触由______组成.甲图中存在______个突触.
(2)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______.
(3)若图乙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4)假如图丙中的Y来自图丁中的A,图丙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产生______的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做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作用.
(5)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颜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l0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大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______处,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三级神经元间的两个和一个神经肌肉接头,3个突触.
(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3)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钠离子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大.所以D正确,C错误.
(5)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具有兴奋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反应,则为抑制作用.(6)该实验的原理是肾上腺素可使鱼皮肤的色素细胞收缩或减少,从而使鱼类的皮肤颜色变浅;而乙酰胆碱则可使鱼类皮肤的色素细胞合成黑色颗粒和黑色素,它们能够在皮肤上扩散,因而使鱼类皮肤的颜色加深而变暗.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是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所以第二步中乙、丙两组注入的物质需等量,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第三步需将装置放于背光处.预期结果:肾上腺素组的鲫鱼皮肤颜色会变浅,而乙酰胆碱组的鲫鱼皮肤颜色会加深变黑,对照组的鲫鱼其体色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
(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
(2)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
(3)C
(4)兴奋 抑制
(5)第二步:等量的肾上腺素 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 第三步:背光 预期实验结果:乙、丙、甲
解析
解:(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三级神经元间的两个和一个神经肌肉接头,3个突触.
(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3)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钠离子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大.所以D正确,C错误.
(5)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具有兴奋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反应,则为抑制作用.(6)该实验的原理是肾上腺素可使鱼皮肤的色素细胞收缩或减少,从而使鱼类的皮肤颜色变浅;而乙酰胆碱则可使鱼类皮肤的色素细胞合成黑色颗粒和黑色素,它们能够在皮肤上扩散,因而使鱼类皮肤的颜色加深而变暗.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是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所以第二步中乙、丙两组注入的物质需等量,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第三步需将装置放于背光处.预期结果:肾上腺素组的鲫鱼皮肤颜色会变浅,而乙酰胆碱组的鲫鱼皮肤颜色会加深变黑,对照组的鲫鱼其体色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
(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
(2)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
(3)C
(4)兴奋 抑制
(5)第二步:等量的肾上腺素 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 第三步:背光 预期实验结果:乙、丙、甲
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错误;
B、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C错误;
D、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钙离子参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使轴突末梢膜中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进入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将内含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钠离子通过,也允许钾离子通过.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则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______.
(2)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一般血管壁收缩时,血压升高;血管壁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氨氯地平是一种钙拮抗剂(也叫钙通道阻滞剂)可治疗高血压,据题意分析氨氯地平的作用机理是______.
(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将乙酰胆碱受体当成抗原,使______被激活增殖、分化成______,从而分泌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当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时,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最终导致______信号到______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重度患者的常用方法是切除胸腺,其目的是抑制T细胞发育成熟,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免疫应答.
(4)已知某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机理.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内容.
Ⅰ.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略)
Ⅱ.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浸泡于生理盐水中的神经肌肉接头标本若干,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
步骤二:用电极分别对A、B两组材料在如图①处刺激后,用相应仪器在如图②处测膜电位变化及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变化,同时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Ⅲ.实验结果结论
正确答案
解:(1)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后膜受到刺激,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从而大致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3)抗原刺激机体时,能激活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当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时,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最终导致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重度患者的常用方法是切除胸腺,其目的是抑制T细胞发育成熟,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4)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后,如果②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无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如果②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如果②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持续收缩,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内流
(2)钙离子拮抗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
(3)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 化学 电
(4)无变化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
解析
解:(1)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后膜受到刺激,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从而大致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3)抗原刺激机体时,能激活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当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时,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最终导致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重度患者的常用方法是切除胸腺,其目的是抑制T细胞发育成熟,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4)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后,如果②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无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如果②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如果②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持续收缩,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内流
(2)钙离子拮抗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
(3)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 化学 电
(4)无变化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被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质分开,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
B、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实现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Na+内流,如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Cl-内流,D错误.
故选:D.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A错误;
B、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内含有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如图是突触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神经兴奋传递的方向是______
A.⑤→①→④B.④→①→⑤C.①→④→⑤D.⑤→④→①
(2)③的名称是______,③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的名称为______.
(3)②结构的名称是______,其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______.
(4)若②内氧分压为A,二氧化碳分压为B,②外氧分压为A1,二氧化碳分压为 B1;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A______(大于或小于)A1;B______(大于或小于)B1.
(5)在正常的神经兴奋的传导中,①处的膜内外电位变化是先______后______.
(6)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突触间的递质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递质很快被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以此来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美洲箭毒有与递质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后果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④突触前膜→⑤突触后膜),故选:C.
(2)③是突触小泡,所含的化学物质的名称为乙酰胆碱.
(3)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为兴奋的传递提供能量.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属于自由扩散,线粒体内氧分压为A小于线粒体外氧分压为A1,线粒体内二氧化碳分压为B大于线粒体外二氧化碳分压为 B1,进行扩散.
(5)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正常的神经兴奋的传导中,轴突处的膜内外电位变化是先内负外正,后内正外负.
(6)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其效应是肌肉收缩.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故美洲箭毒进入人体的即时效应是肌肉处于痉挛状态.
故答案为:
(1)C
(2)突触小泡 乙酰胆碱
(3)线粒体 能量
(4)小于 大于
(5)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6)肌肉处于痉挛状态
解析
解:(1)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④突触前膜→⑤突触后膜),故选:C.
(2)③是突触小泡,所含的化学物质的名称为乙酰胆碱.
(3)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为兴奋的传递提供能量.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属于自由扩散,线粒体内氧分压为A小于线粒体外氧分压为A1,线粒体内二氧化碳分压为B大于线粒体外二氧化碳分压为 B1,进行扩散.
(5)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正常的神经兴奋的传导中,轴突处的膜内外电位变化是先内负外正,后内正外负.
(6)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其效应是肌肉收缩.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故美洲箭毒进入人体的即时效应是肌肉处于痉挛状态.
故答案为:
(1)C
(2)突触小泡 乙酰胆碱
(3)线粒体 能量
(4)小于 大于
(5)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6)肌肉处于痉挛状态
如图为某类突触的信号传递的示意图,这类突触中特定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其中的多巴胺是从______通过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2)当多巴胺与______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由图可知,其进入突触间隙后会______,使突触后神经元______,导致大脑“奖赏”中枢的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最终造成人对可卡因产生依赖的不良后果.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的①是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2)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上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多巴胺作用完成后,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防止神经元持续兴奋.
(3)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1)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胞吐(外排)
(2)受体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3)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持续兴奋
解析
解:(1)图中的①是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2)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上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多巴胺作用完成后,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防止神经元持续兴奋.
(3)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1)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胞吐(外排)
(2)受体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3)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持续兴奋
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推测我国科学家对此的解释为(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与此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②符合题意;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③不符合题意;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就无法在突触中传递,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