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如图示某些生物学名词间的关系,Ⅰ代表整个椭圆,Ⅱ包含IV.下列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三者是并列关系,A不符合;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被称为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B符合;
C、核酸分为DNA和RNA,RNA又包括mRNA、tRNA、rRNA等,C符合;
D、人体的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符合.
故选:A
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______.
(2)a部位静息时,膜外电位变现为______(填“正”或“负”)电位.
(3)图中至少有______个突触.在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方向是______(填“单”或“双”)方向的.
正确答案
解:(1)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3)图示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
故答案为:
(1)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
(2)正
(3)2 单
解析
解:(1)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3)图示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
故答案为:
(1)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
(2)正
(3)2 单
γ-氣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做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方式是胞吐(外排),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故A正确;
B、GABA属于小分子物质,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故B正确;
C、由图可知,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故C正确;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使得膜内负电位增加,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故D错误.
故选:D.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即使是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然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故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故B正确;
C、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故C正确;
D、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故D正确.
故选:A.
某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某种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K+、Cl-的通透性,促使K+出细胞、Cl-进细胞.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题意可知,该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K+、Cl-的通透性,促使K+出细胞、Cl-进细胞,使细胞膜内的负电位与细胞膜外的正电位加强,没有发生电位的逆转,故该递质使突触后膜神经元抑制,A正确;
B、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K+、Cl-的通透性,促使K+出细胞、Cl-进细胞,使突触后膜神经元抑制,若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Na+的透性,使Na+内流,会使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因此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产生,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B正确;
C、由A项分析可知,该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C错误;
D、由B项分析可知,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产生,与递质和受体的作用有关,D正确.
故选:C.
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______,该物质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______.
(2)突触小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______(填细胞器).
(3)在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怎样的结构特点?______.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______.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兴奋信号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为______.
(5)青蛙在冬眠时,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主要是低温影响了线粒体内______,呼吸作用供能减弱,从而影响到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
正确答案
神经递质
兴奋或抑制
高尔基体
一定的流动性
组织液
糖蛋白
化学信号→电信号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酶的活性
解析
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前者使后一神经元兴奋,后者使后一神经元抑制.
(2)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
(3)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过程中,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两个细胞间的液体,因此属于组织液.
(4)糖蛋白与物质识别有关,因此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化学信号(递质)→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信号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是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因此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5)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代谢.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兴奋(或抑制)
(2)高尔基体
(3)一定的流动性 组织液
(4)糖蛋白 化学信号→电信号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5)酶的活性
如图所示为突触结构,下列关于图中结构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②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它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
B、②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到突出间隙发挥作用必须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互结合才可以,B正确;
C、神经递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胞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
D、突触间隙含有催化神经递质分解的酶,D正确.
故选:C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D.
突触小泡膜上分布有一种SB蛋白,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后它可以引发膜的融合进而使神经递质释放.此过程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的运输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故A错误.
B、“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后SB蛋白可以引发膜的融合”,伴随着生物膜的转化与更新;故B正确.
C、局部电流刺激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故C错误.
D、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A正确;
B、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等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
C、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一般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即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C错误;
D、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通过胞吐过程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