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为验证它的生理功能,设计了如图1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的放大)、药物P、生理盐水.
(1)实验原理
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药物处理前后______和测量______变化来验证神经性药物P生理功能.
(2)实验思路
①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电位测量仪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______.
②用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并记录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
③一段时间后,向培养皿加入______.
④用与第一次刺激相同强度的刺激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相应位置,并记录电位变化.
(3)预期结果(用曲线形式表示).
______
(4)分析讨论:为什么第二次刺激的强度要与第一次相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因此药物P作用后,突触后膜兴奋时间变长,产生动作电位,肌肉会持续收缩(或僵硬),可以通过观察和仪器测量.
(2)根据图2中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可以推断电极的位置是膜内外两侧;由于实验目的是验证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因此第③步要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药物P.
(3)第一次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后会迅速恢复成静息电位,第二次刺激后,由于加入药物P,兴奋持续时间变长,故曲线可以作出,见答案.
(4)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需要相等.
故答案为:
(1)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突触后膜电位的
(2)③的膜内外两侧 适量的药物P
(3)曲线
(4)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需要相等.
解析
解:(1)由于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因此药物P作用后,突触后膜兴奋时间变长,产生动作电位,肌肉会持续收缩(或僵硬),可以通过观察和仪器测量.
(2)根据图2中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可以推断电极的位置是膜内外两侧;由于实验目的是验证神经性药物P具有降低与受体相结合的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因此第③步要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药物P.
(3)第一次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后会迅速恢复成静息电位,第二次刺激后,由于加入药物P,兴奋持续时间变长,故曲线可以作出,见答案.
(4)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需要相等.
故答案为:
(1)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突触后膜电位的
(2)③的膜内外两侧 适量的药物P
(3)曲线
(4)第1次刺激实际上是第二次刺激的对照,而刺激强度作为无关变量,因此需要相等.
神经元之间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故选:A.
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吞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
C、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有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C正确;
D、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D错误.
故选:D.
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兴奋时,释放的递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是突触,释放的递质本质是乙酰胆碱.
故选:B.
如图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中______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结构特点.Ach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分析题图,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图中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对应的酶水解失活或者回收到突触前膜内.
故答案为:
①一定的流动性 被对应的酶水解失活或者回收到突触前膜内
解析
解:分析题图,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图中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对应的酶水解失活或者回收到突触前膜内.
故答案为:
①一定的流动性 被对应的酶水解失活或者回收到突触前膜内
某肌无力患者经检查发现病因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量不足.如图为其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末梢是轴突的一部分,A错误;
B、该患者释放乙酰胆碱量不足,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B正确;
C、该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引发肌膜Na+通道的开放,C错误;
D、该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结合后,不能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产生肌无力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故选:B.
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标号的名称是:②______;⑤______.①②③构成______.
(2)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②将释放______到④.
(3)兴奋在一个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单向/双向).
正确答案
解:(1)图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膜.由①②③构成突触小体.
(2)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②突触小泡将释放神经递质到④突触间隙.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2)神经递质
(3)双向
解析
解:(1)图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膜.由①②③构成突触小体.
(2)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②突触小泡将释放神经递质到④突触间隙.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2)神经递质
(3)双向
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
B、a点兴奋时,则膜内电位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或者抑制,D错误.
故选:B.
(2015秋•忻州校级期末)在一个神经元中,突触小体存在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突触结构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