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共2383题
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果蝇仍倾向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两类培养基的碳源不同,所以为果蝇提供的生存环境不同.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并对其进行选择,A正确;
B、交配时,仍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这是一种选择作用,B正确;
C、在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基上的果蝇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交配时,果蝇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但也可与其它果蝇交配,未产生生殖隔离.如若发生生殖隔离,则不能交配,D错误.
故选D.
按照现代进化理论,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可以表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物种的形成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的差别(地理隔离也会导致基因库的差别)
生殖隔离
物种的形成.由此可见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故选:A.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定向积累从而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进化的根本原因是可遗传变异,B正确;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因变异是不定向的,D正确.
故选:A.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地理隔离形成能阻断种群的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物种发生进化的标志,C错误;
D、种群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B.
(2015秋•荆州校级期末)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地理隔离能使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只有种群的基因库的差别足够大时才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正确.
故选:D.
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题干信息,两种植物由于生活在不同PH条件下开花期不同导致生殖隔离,因此土壤的酸碱度对生物起了选择作用,并不是它诱发了生物变异;故A错误.
B、基因突变后产生的基因与原来的基因构成等位基因,而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故B错误.
C、由于两者的开花期不同,存在生殖隔离;故C正确.
D、不同物种即使把它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后代;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三亚校级月考)据报道,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将三岁半的雄性非洲狮“小二黑”和四岁的雌性东北虎“欢欢”同圈饲养,在人工环境下,东北虎产下了4只小“狮虎兽”.由于非洲狮与东北虎是不同的物种,因此“狮虎兽”成年后是不能生育的,这种现象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非洲狮与东北虎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也是不育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15秋•阜阳校级月考)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
C、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
D、图中C表示的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阻碍番茄和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马铃薯和番茄同属茄科植物,但不是同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有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故番茄暗盒马铃薯之间不能进行杂交.
故选:B.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C错误;
D、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家鹅、家鸭是人类驯化较早的鸟类.图1显示了家鸭、家鹅是由绿头鸭、鸿雁、灰雁等物种进化而来.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鹅品种最多的国家,资源丰富,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1)ST、XP、WX、HY、LD5个鹅品种中,与ST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
ST与LD之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较大(图2),它们体现的是______多样性.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若图1中的①表示的是人工选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图中②可以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
B.人工选择使得鸿雁根据人类的各种需求定向变异,由此形成不同的家鹅品种
C.人工选择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新物种,因此不出现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自然选择需要漫长的岁月.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存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
(3)由原始物种X进化形成绿头鸭、鸿雁、灰雁的标志是______.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内因以及外因的分析可描述为______.
(4)若在某地养殖场中,鹅的白羽(W)对灰羽(w)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白羽鹅和400只灰羽鹅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w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A.20% B.40% C.60% D.80%
正确答案
解:(1)由题图可知,在ST、XP、WX、HY、LD5个鹅品种中,XP与ST在一个分支,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ST与LD之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较大,为两个物种,所以它们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2)A、图中②可以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随机的,与环境无关,B错误;
C、人工选择的过程中使生物出现不同的进化方向,出现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自然选择需要漫长的岁月,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存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D正确.
故选:AD.
(3)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由原始物种X进化形成绿头鸭、鸿雁、灰雁的进化历程的内因以及外因可描述为:内因:种群中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外因由物种X形成的多个小种群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上不同的自然选择.
(4)由题意知ww=400只,Ww=(600+400)×40%=400只,WW=600-400=200只,因此w的基因频率=(2×400+400)÷2000×100%=60%.
故选:C.
故答案为:
(1)XP B
(2)AD
(3)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内因:种群中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外因由物种X形成的多个小种群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上不同的自然选择.
(4)C
解析
解:(1)由题图可知,在ST、XP、WX、HY、LD5个鹅品种中,XP与ST在一个分支,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ST与LD之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较大,为两个物种,所以它们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2)A、图中②可以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随机的,与环境无关,B错误;
C、人工选择的过程中使生物出现不同的进化方向,出现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自然选择需要漫长的岁月,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存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D正确.
故选:AD.
(3)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由原始物种X进化形成绿头鸭、鸿雁、灰雁的进化历程的内因以及外因可描述为:内因:种群中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外因由物种X形成的多个小种群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上不同的自然选择.
(4)由题意知ww=400只,Ww=(600+400)×40%=400只,WW=600-400=200只,因此w的基因频率=(2×400+400)÷2000×100%=60%.
故选:C.
故答案为:
(1)XP B
(2)AD
(3)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内因:种群中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外因由物种X形成的多个小种群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上不同的自然选择.
(4)C
(2015秋•三亚校级月考)有人将某种昆虫移入新的地区后,发现它在形态上与原物种有了明显的差异.科学家将它与原物种交配,结果仍能产生可育后代,因而认定它们仍属于同一物种.认定的理由是它们之间不存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昆虫在形态上与原物种有了明显的差异,但与原物种交配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因而认定它们仍属于同一物种.
故选:D.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图甲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时,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
(2)如图乙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年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新种的原因:______.
(3)如该种群A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那么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或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解:(1)图示①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可用图①表示.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2)种群A与B、种群A与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A与B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C之间也是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B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B与A、C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3)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则a的基因频率=0.3+×0.4=0.5,如果该种群满足题中所述条件,即达到了遗传平衡,则可用遗传平衡定律解题,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a2=0.52=0.25,达到了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变化,如果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则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
故答案为:
(1)①③
(2)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3)0.5 0.25 不会 会
解析
解:(1)图示①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可用图①表示.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2)种群A与B、种群A与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A与B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C之间也是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B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B与A、C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3)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则a的基因频率=0.3+×0.4=0.5,如果该种群满足题中所述条件,即达到了遗传平衡,则可用遗传平衡定律解题,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a2=0.52=0.25,达到了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变化,如果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则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
故答案为:
(1)①③
(2)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3)0.5 0.25 不会 会
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会选择优良基因(适应环境基因),淘汰不良基因(不适应环境基因),故能改变基因频率,故A正确;
B、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故B错误;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错误;
D、一个种群中,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不断改变,并不意味基因频率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