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共2383题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物种发生进化的标志,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基因突变会出现新的基因,D错误.
故选:B.
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东北虎与华南虎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地理隔离导致华南虎和东北虎属于两个亚种,A正确;
B、东北虎和华南虎不是两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华南虎和东北虎是地理隔离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是指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般要经历地理隔离,并产生生殖隔离.但有的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A、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不一定能适应对方生活的环境;故A错误.
B、a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即遗传组成不一定没有相似性;故B错误.
C、c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C正确.
D、物种形成的方法不一定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故D错误.
故选C.
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故选:C.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地理隔离的个体可能相互认识,但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A错误;
B、由于隔离的存在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这不是本质作用,B错误;
C、不同种群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地理隔离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作用,C错误;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b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c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A错误;
B、生物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进而出现生殖隔离,出现新的物种,C正确;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白菜-甘蓝的育种原理是细胞融合.所以A错误.
B、白化病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所以B错误.
C、诱变育种不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转基因产品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所以C错误.
D、依据基因突变可利用射线处理愈伤组织获得作物新品种.所以D周期.
故应选D.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A正确;
B、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D.
以下关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A错误;
B、基因频率改变则一定发生进化,出现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B错误;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先出现地理隔离后形成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关于物种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进化过程中,可能淘汰显性性状,也可能淘汰隐性性状,这取决于谁更适应当前的环境,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D、自然选择是根据生物的表现型来进行选择的,而不是基因型,D错误.
故选:C.
一般认为分布于中国的鲚属鱼类有4种,即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鲚和凤鲚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是凤鲚的不同种群,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凤鲚长江群体成熟个体主要分布在崇明3个岛附近,凤鲚珠江群体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及河口.
(1)由原始鲚属鱼类进化为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等四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外因是______.
(2)对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层次.
(3)假设某刀鲚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由于变异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外因是生活环境改变形成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导致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
(3)由于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2=4%、Aa=2×A×a=32%、aa=a2=64%,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则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遗传和变异 生活环境有地理隔离
(2)遗传
(3)4%、32%、64% 逐渐下降
解析
解:(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由于变异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外因是生活环境改变形成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导致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
(3)由于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2=4%、Aa=2×A×a=32%、aa=a2=64%,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则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遗传和变异 生活环境有地理隔离
(2)遗传
(3)4%、32%、64% 逐渐下降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
B、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不能形成正常配子,高度不育,B错误;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不育,所以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