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条变成4n=48条,成为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由于二倍体月见草与四倍体月见草杂交是三倍体,三倍体月见草是不育的,所以二倍体月见草与四倍体月见草属于两个物种,A正确;

B、由A项分析可知,二倍体月见草与四倍体月见草能杂交产生后代,只是后代不育,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二倍体月见草与四倍体月见草属于两个物种,不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由A项分析可知,虽然二倍体月见草与四倍体月见草杂交可以产生后代,但后是不育的,因此二倍体月见草与四倍体月见草属于两个物种,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1.5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研究人员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值用S表示)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该种动物S值的分布)表示成如图的P曲线.在1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又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的剑尾动物群体,曲线a、b、c分别表示三个群体的S值分布情况.与1.5亿年前的剑尾动物相比(  )

Aa生活的环境最可能保持未变,b最可能是新出现的种

Bb生活的环境最可能保持未变,c最可能是新出现的种

Cc生活的环境最可能保持未变,a最可能是新出现的种

Da、b、c生活的环境均可能保持未变,也不可能有新出现的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a与p相比,频率最高的比值S主要对应基因Y没有发生改变,即Y基因被固定下来,最可能的原因是a的生活环境未变,b与p相比,最高基因频率发生了方向性偏离,Y基因频率显著降低,可能是环境改变,选择了另一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基因型,有可能是形成了新物种,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b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c的种群处于分化中,但还未有新物种的产生,B错误;

C、c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b最可能形成新物种,C错误;

D、b、c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b有可能产生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东北虎与华南虎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隔离阻止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绝大多数物种是经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

C、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大型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某地区将拦河筑坝兴建大型水库,则下列有关推论中,不成立的是(  )

A将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

B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区域的小气候受到影响

C改造后形成的地理隔离必将导致新物种产生

D利用水能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人类活动(如将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A正确;

B、陆地变成湖泊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区域的小气候受到影响,B正确;

C、改造后的形成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

D、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用来发电可以减少工业上对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从而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和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

请回答问题:

(1)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______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的______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

(2)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通常取幼苗的______做临时装片,用______染料染色.观察、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______

(3)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______.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为使其可育,可利用______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

(4)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的另一重要方法是______技术.

正确答案

解:(1)白菜和甘蓝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杂交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理论基础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通常取幼苗的根尖或芽尖做临时装片,因为分裂能力强;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使得染色体着色.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3)白菜体细胞染色体为20,甘蓝为18,杂交后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19.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为使其可育,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原理属于染色体变异,常用秋水仙素试剂处理,作用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4)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的另一重要方法是体细胞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白菜-甘蓝”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8.

故答案为:

(1)生殖   杂交(有性生殖)全能性

(2)根尖(茎尖)  醋酸洋红(龙胆紫、碱性)  有丝分裂中期

(3)19   联会紊乱       有丝分裂中期

(4)体细胞杂交育种

解析

解:(1)白菜和甘蓝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杂交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理论基础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通常取幼苗的根尖或芽尖做临时装片,因为分裂能力强;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使得染色体着色.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3)白菜体细胞染色体为20,甘蓝为18,杂交后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19.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为使其可育,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原理属于染色体变异,常用秋水仙素试剂处理,作用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4)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的另一重要方法是体细胞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白菜-甘蓝”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8.

故答案为:

(1)生殖   杂交(有性生殖)全能性

(2)根尖(茎尖)  醋酸洋红(龙胆紫、碱性)  有丝分裂中期

(3)19   联会紊乱       有丝分裂中期

(4)体细胞杂交育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A正确;

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C正确;

D、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种群,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两种生物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普通小麦和小黑麦

B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C马和驴

D萝卜和甘蓝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普通小麦和小黑麦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A错误;

B、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只是肤色不同,但可以产生可育的后代,是同一物种,B正确;

C、马和驴杂交后可产生不育的骡子,所以它们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萝卜和甘蓝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种物种,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外因是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甲岛和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当达到生殖隔离后就出现不同的物种;

(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故B会形成新物种;

(4)根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0.1×0.1=0.01 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0.18 aa的基因型频率是0.9×0.9=0.81.

故答案为:

(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两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物种

(4)1%、18%、81%    逐渐下降

解析

解:(1)由于甲岛和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当达到生殖隔离后就出现不同的物种;

(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故B会形成新物种;

(4)根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0.1×0.1=0.01 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0.18 aa的基因型频率是0.9×0.9=0.81.

故答案为:

(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两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物种

(4)1%、18%、81%    逐渐下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现代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因此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故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A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A正确;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意味着产生了新物种.故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B正确; 

C、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的过程并没有地理隔离,所以地理隔离并不是新物种形成所必需经历的,C错误;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B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由分析可知,a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d是地理隔离,新物种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B错误;

C、c是新物种,生物与环境是共同进化的,C正确;

D、b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绵阳校级月考)有关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可选择的原材料,A错误;

B、只有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才能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所以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B正确;

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自然选择的定向性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生物进化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出现地理隔离

B出现生殖隔离

C出现可遗传的变异

D发生突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B正确;

C、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发生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矍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多莉羊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四倍体与二倍体倍体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可以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四倍体西瓜符合物种的概念,是一个新物种,A正确;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骡是高度不育的,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骡是高度不育的,不能产生后代,不是新物种,C错误;

D、克隆羊多利,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养的,与原来的羊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