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共2383题
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型,B正确;
C、图中Z是生殖隔离,C错误;
D、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经下列过程,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子,但骡子是不育的,故骡子不属于新物种,A错误;
B、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是不育的,存在生殖隔离,故四倍体西瓜属于新物种,B正确;
C、抗倒伏抗锈病小麦可以与抗倒伏易染锈病和易倒伏抗锈病小麦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的物种,C错误;
D、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占95%变成了为s(黑色)占95%,发生了进化,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B.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可知,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故选:A.
某地分布着A、B、C等多个小水潭,A、B中都有孔雀鱼,C中无孔雀鱼.A中孔雀鱼的天敌是花鳉,专以幼小孔雀鱼为食; B中孔雀鱼的天敌是狗鱼,专以体形大而成熟的孔雀鱼为食.调查发现,B中的孔雀鱼通常比A中的孔雀鱼成熟早,且成熟时体重较轻.请回答问题:
(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是由______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______.
(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______,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这是______的结果.
(3)若将B中的孔雀鱼移至C(无狗鱼但有花鳉)中,繁殖多代后,放入C的孔雀鱼成熟个体与B的相比,体重将会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可遗传的,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孔雀鱼的天敌是狗鱼,专以体形大而成熟的孔雀鱼为食,所以B中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早熟,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将B中的孔雀鱼移至C中,繁殖多代后,放入C的孔雀鱼成熟个体与B的相比,由于C中无狗鱼但有花鳉,花鳉专以幼小孔雀鱼为食,所以会使孔雀鱼的体重增加.
故答案为:
(1)遗传物质(DNA) 生殖隔离
(2)早熟 自然选择
(3)增加
解析
解:(1)将A、B中的孔雀鱼分别饲养在无天敌的实验室内,繁殖多代后,成熟早晚的差异仍然存在,说明这种差异可遗传的,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判断这两个孔雀鱼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孔雀鱼种群中普遍存在成熟早或晚的变异.B中孔雀鱼的天敌是狗鱼,专以体形大而成熟的孔雀鱼为食,所以B中对孔雀鱼有利的变异是早熟,具有此变异的个体能留下更多后代,使种群中这种变异的个体比例不断增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将B中的孔雀鱼移至C中,繁殖多代后,放入C的孔雀鱼成熟个体与B的相比,由于C中无狗鱼但有花鳉,花鳉专以幼小孔雀鱼为食,所以会使孔雀鱼的体重增加.
故答案为:
(1)遗传物质(DNA) 生殖隔离
(2)早熟 自然选择
(3)增加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生物是共同进化的,一种生物的灭绝或形成,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A正确;
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避免了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错误;
C、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来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题意可知,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这一只“虎狮兽”不能产生后代,不符合物种的概念,不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
B、虎狮兽与虎或狮存在是生殖隔离,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一般不能生出杂种后代,B错误;
C、虽然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但杂交后代是不育的,所以属于生殖隔离,C错误;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虎狮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D.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
(3)原松鼠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为AA25%、Aa50%、aa25%.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增加20%,隐性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aa基因型频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正确答案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变异是不定向的
45.45%
18.18%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5只、Aa为50只、aa为25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30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0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0×2)÷(30×2+60×2+20×2)≈45.45%.aa基因型频率为45.45%×45.45%≈18.18%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45.45% 18.18%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A正确;
B、分析演化图表可知,四个物种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种形成不同物种的时间最晚,其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表现型,C错误;
D、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若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则利于原种群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交配机会,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右图).
(1)请填出右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______.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3)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存在反应了______多样性.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分析其原因是______.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1)分析题图物种的形成过程可知,自然选择作用于可遗传变异的个体,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保留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从而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的,种群基因频率变化逐渐积累导致基因库的差别增大,当种群基因库差别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因此,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②是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3)由题意可知,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过程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由于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是不同物种,自然条件下不同杂交,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A、由于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是不同物种,自然条件下不同杂交,A错误;
B、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正确;
C、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不是生存斗争的结果,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因此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可育.
故答案应为:
(1)
1)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2)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
3)B
(2)物种 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析
解:(1)1)分析题图物种的形成过程可知,自然选择作用于可遗传变异的个体,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保留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从而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的,种群基因频率变化逐渐积累导致基因库的差别增大,当种群基因库差别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因此,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②是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3)由题意可知,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过程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由于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是不同物种,自然条件下不同杂交,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A、由于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是不同物种,自然条件下不同杂交,A错误;
B、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正确;
C、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不是生存斗争的结果,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因此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可育.
故答案应为:
(1)
1)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2)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
3)B
(2)物种 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
B、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种群,A正确;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C正确;
D、往往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才会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错误.
故选:D.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性状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作用,加速了抗药性细菌出现,不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本来就存在着,B错误;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灰色桦尺蛾变成黑色桦尺蛾,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没有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如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下面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物种进化成B、C两个物种是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是作用不同,使这两个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别,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的结果,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没有继续形成新物种,并不能说明C物种没有进化,B错误;
C、当B物种迁入乙岛后,迁入乙岛的B物种与D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由于与C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B与C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正确.
故选: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