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经过地理隔离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体

D图中C的形成说明一定发生了进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只有产生生殖隔离,才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

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C错误;

D、图中C是生殖隔离.当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使得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时,就产生了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图中C的形成说明了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6•徐汇区一模)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

B、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B错误;

C、乙丙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生物自发突变率很低,但突变仍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渔网网眼较大,有利于鱼向体型大的方向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正确;

B、由于基因都是可以遗传的,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B正确;

C、生物自发突变率很低,但突变为可遗传的变异,仍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渔网网眼较大,有利于鱼数量的快速回复,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唯一原因

C各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突变、迁入和迁入、遗传漂变等都能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B错误;

C、可以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11年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

(1)入侵华南某地后,红火蚁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其外因是______.由于地理隔离,多年后该种群与原分布地种群的______会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2)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测定其对不同品级红火蚁的致死剂量,及红火蚁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如下.

①实验中每一品级的红火蚁个数不能低于3头,原因是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高的红火蚁,需要施加的辛硫磷剂量越大,这个  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③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小体内的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肌细胞收缩,随后乙酰胆碱酯酶很快将其水解.喷洒辛硫磷后,红火蚁因肌肉持续收缩而死亡,推测辛硫磷可能的杀虫机理是:______

(3)有机磷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若要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能分解辛硫磷的微生物,接种的样品应取自______.从分离到的微生物中提取分解辛硫磷的关键酶,通过改变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可显著提高该酶的活性,此技术属于______工程.

正确答案

解:(1)红火蚁入侵华南,由于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由于地理隔离,多年后该种群与原分布地种群的  基因库会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2)①实验中每一品级的红火蚁个数不能低于3头,原因是为了消除偶然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不同品级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不同,辛硫磷的致死剂量也不同,但不能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高的红火蚁,需要施加的辛硫磷剂量越大,因为题图数据显示因为有翅雄蚁的乙酰胆碱酶活性最低,但其致死剂量却很高.

③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肌细胞收缩,随后乙酰胆碱酯酶很快将其水解.喷洒辛硫磷后,红火蚁因肌肉持续收缩而死亡,推测辛硫磷可能的杀虫机理是辛硫磷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

(3)有机磷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若要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能分解辛硫磷的微生物,接种的样品应取自受辛硫磷污染的土壤.从分离到的微生物中提取分解辛硫磷的关键酶,通过改变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可显著提高该酶的活性,此技术属于 蛋白质工程.

故答案应为:

(1)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基因库

(2)①偶然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或个体差异会干扰实验结果)

②不正确     因为有翅雄蚁的乙酰胆碱酶活性最低,但其致死剂量却很高        ③突触小泡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

(3)受辛硫磷污染的土壤        蛋白质

解析

解:(1)红火蚁入侵华南,由于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由于地理隔离,多年后该种群与原分布地种群的  基因库会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2)①实验中每一品级的红火蚁个数不能低于3头,原因是为了消除偶然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不同品级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不同,辛硫磷的致死剂量也不同,但不能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高的红火蚁,需要施加的辛硫磷剂量越大,因为题图数据显示因为有翅雄蚁的乙酰胆碱酶活性最低,但其致死剂量却很高.

③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肌细胞收缩,随后乙酰胆碱酯酶很快将其水解.喷洒辛硫磷后,红火蚁因肌肉持续收缩而死亡,推测辛硫磷可能的杀虫机理是辛硫磷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

(3)有机磷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若要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能分解辛硫磷的微生物,接种的样品应取自受辛硫磷污染的土壤.从分离到的微生物中提取分解辛硫磷的关键酶,通过改变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可显著提高该酶的活性,此技术属于 蛋白质工程.

故答案应为:

(1)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基因库

(2)①偶然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或个体差异会干扰实验结果)

②不正确     因为有翅雄蚁的乙酰胆碱酶活性最低,但其致死剂量却很高        ③突触小泡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

(3)受辛硫磷污染的土壤        蛋白质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未必都是纯合子

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正确答案

C,D

解析

解:A、单倍体Aa,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AAaa,属于杂合子,A正确;

B、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发育成的胚细胞中也含有三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

D、基因重组和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c物种的某种群基因库和b物种的某种群基因库有部分重叠

D判断物种d是否是不同于物种b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由图可知,物质a进化成b、c过程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过程,A正确;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物种b和c生活在一起,没有地理隔离,B错误;

C、c物种的某种群基因库和b物种的某种群基因库有部分重叠,如控制DNA复制、转录的基因相同,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同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与原物种(  )

A能够交配繁殖后代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某些基因频率不同

D产生了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能够交配繁殖后代说明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为同一物种,A错误;

B、地理隔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基因频率不同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若“P→Q”表示P一定能推理得出Q,则下列选项完全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①P表示某细胞产生CO2,Q表示该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②P表示遗传病,Q表示该个体含有致病基因

③P表示某人的一个细胞含44+XX染色体,Q表示该个体为女性

④P表示甲乙两个物种,Q表示甲乙间有生殖隔离

⑤P表示群落演替,Q表示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改变

⑥P表示人体长期营养不良,Q表示血浆渗透压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产生二氧化碳的呼吸方式可能是有氧呼吸,也可能是无氧呼吸,①错误;

②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含有致病基因,②错误;

③一个细胞含44+XX染色体,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③错误;

④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P表示甲乙两个物种,Q可以表示甲乙间有生殖隔离,④正确;

⑤群落发生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化,P表示群落演替,Q表示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改变,⑤正确;

⑥人体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渗透压下降,⑥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②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③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④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①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

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故B错误;

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错误;

D、④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其他生物以及生活环境共同进化,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2014秋•佛山期末)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1的各种群间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种群 2与种群1的基因库一定相同

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一定必然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一种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个体大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繁殖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B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捕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下降

C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D虹鳉种群中如果没有新基因的产生,则不会发生进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向着不同的方向改变,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狗鱼主要以对甲水潭中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通过自然选择选择了早熟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早熟基因的频率增加,B错误;

C、如果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比在甲中的虹鳉年龄大所以其平均体重将会增加,C正确;

D、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的进化,并不是只有基因突变才能引起生物的进化,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

(3)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约为______,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比例约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5只、Aa为50只、aa为25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30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0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0×2)÷(30×2+60×2+20×2)≈45.45%.aa基因型频率为20÷(30+60+20)≈18.18%.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45.45%    18.18%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5只、Aa为50只、aa为25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30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0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0×2)÷(30×2+60×2+20×2)≈45.45%.aa基因型频率为20÷(30+60+20)≈18.18%.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45.45%    18.18%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由于河道改变将种群隔离开来,使它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形成了两个新物种甲和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上述过程是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甲、已经属于不同的物种,乙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

C、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C错误.

D、甲、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差异大,但不一定组成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列出了自然条件下两个杂交组合及后代染色体的数目,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狮与虎能交配产生狮虎兽,无生殖隔离

B许多狮虎兽可以构成一个种群

C“白菜-甘蓝”正常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

D“白菜-甘蓝”植株通过花粉离体培养产生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狮与虎交配产生狮虎兽,但狮虎兽不可育,说明狮与虎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狮虎兽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由于白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它们产生的配子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产生的“白菜-甘蓝”正常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白菜-甘蓝”植株为异源二倍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即没有正常的花粉,D错误.

故选:C.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