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金鱼草(2n=16)属多年生雌雄同株花卉,其花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花色有红色、白色和粉红色三种;金鱼草的叶形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叶形有窄叶和宽叶两种,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根据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在组别1中,亲代红花窄叶的基因型为______,F1中粉红花窄叶的基因型______.金鱼草的叶形中______是显性性状

(2)在高温避光条件下,第1组所产生的F1植株相互授粉得到F2,F2的表现型有______种,其中能稳定遗传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粉红花窄叶的个体占F2的比例是______

(3)研究发现,金鱼草自花传粉不能产生种子.现有一株正在开红花的植株,若想通过以下实验来确定其是否为纯合体,请完成实验设计:

第一步:给该植株授以白花花粉,继续培养至种子成熟,收获其全部种子;

第二步:将该植株的全部种子培育的幼苗在______

第三步:______

结果预测及结论:①若结果是______,则该植株为纯合体;

②若结果是______,则该植株为杂合体.

正确答案

解:(1)分析表格可知,第1组实验中,两纯合的窄叶植株和宽叶植株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全部是窄叶性状,说明窄叶为显性性状.

(2)根据题干知道红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第一组的F1的基因型是AaBb,将每对性状分开考虑,那么Aa自交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红花(AA),粉红花(Aa),和白花(aa).Bb自交的后代有两种表现型:窄叶(BB、Bb )、宽叶(bb).组合起来看F2的表现型有2×3=6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粉红花窄叶占F2的比例是:=

(3)完成实验设计:

第一步:给该植株授以白花花粉,继续培养至种子成熟,收获其全部种子;

第二步:将该植株的全部种子培育的幼苗在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在高温、遮光照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植株花色情况.

若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如果全部植株只开红花则为纯合体;如果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则为杂合体.

若在高温、遮光照条件下培养,如果全部植株只开粉红花则为纯合体;如果粉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

则为杂合体.

故答案是:

(1)AABB      AaBb        窄叶

(2)6            AABB、AAbb、aabb、aaBB         

(3)第二步: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在高温、遮光照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植株花色情况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全部植株只开红花/①全部植株只开粉红花

②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②粉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

解析

解:(1)分析表格可知,第1组实验中,两纯合的窄叶植株和宽叶植株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全部是窄叶性状,说明窄叶为显性性状.

(2)根据题干知道红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第一组的F1的基因型是AaBb,将每对性状分开考虑,那么Aa自交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红花(AA),粉红花(Aa),和白花(aa).Bb自交的后代有两种表现型:窄叶(BB、Bb )、宽叶(bb).组合起来看F2的表现型有2×3=6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粉红花窄叶占F2的比例是:=

(3)完成实验设计:

第一步:给该植株授以白花花粉,继续培养至种子成熟,收获其全部种子;

第二步:将该植株的全部种子培育的幼苗在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在高温、遮光照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植株花色情况.

若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如果全部植株只开红花则为纯合体;如果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则为杂合体.

若在高温、遮光照条件下培养,如果全部植株只开粉红花则为纯合体;如果粉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

则为杂合体.

故答案是:

(1)AABB      AaBb        窄叶

(2)6            AABB、AAbb、aabb、aaBB         

(3)第二步: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在高温、遮光照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植株花色情况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全部植株只开红花/①全部植株只开粉红花

②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②粉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乙醇进入猕猴(2n=42)机体内的代谢途径,若猕猴体内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若上述两种酶都有,则乙醇能彻底氧化分解,号称“不醉猕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______: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乙醇代谢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基因b由基因B突变形成,基因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条染色体.

(3)“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______种;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的个体,则再生一个“不醉猕猴”雄性个体的概率是______

(4)请你补充完成设计实验,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

①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交配,并产生多只后代:

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Ⅱ.若子代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Ⅲ.若子代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酶1由A基因控制,酶2由b基因控制,乙醇在酶1的作用下转变成乙醛,乙醛在酶2的作用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控制酶1的基因和控制酶2的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所以乙醇代谢与性别关系不大.

(2)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而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以产生多个等位基因.猕猴(2n=42),且有性别之分,因此测定基因组需要测定20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22条染色体.

(3)根据题干分析有A基因没有b基因,即“红脸猕猴”基因型是A-B-,即AABB,AABb,AaBB,AaBb 4种;“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的个体,可以推断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再生一个“不醉猕猴”AAbb或Aabb雄性的概率=××=

(4)“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AAbb交配: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即全为红脸猕猴;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基因型为AaBb 和Aabb,即红脸猕猴与不醉猕猴接近于1:1;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基因型为Aabb,即全为不醉猕猴.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与乙醇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不定向性   22

(3)4    

(4)全为“红脸猕猴”“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    全为“不醉猕猴”

解析

解:(1)由图可知,酶1由A基因控制,酶2由b基因控制,乙醇在酶1的作用下转变成乙醛,乙醛在酶2的作用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控制酶1的基因和控制酶2的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所以乙醇代谢与性别关系不大.

(2)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而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以产生多个等位基因.猕猴(2n=42),且有性别之分,因此测定基因组需要测定20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22条染色体.

(3)根据题干分析有A基因没有b基因,即“红脸猕猴”基因型是A-B-,即AABB,AABb,AaBB,AaBb 4种;“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的个体,可以推断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再生一个“不醉猕猴”AAbb或Aabb雄性的概率=××=

(4)“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AAbb交配: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即全为红脸猕猴;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基因型为AaBb 和Aabb,即红脸猕猴与不醉猕猴接近于1:1;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基因型为Aabb,即全为不醉猕猴.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与乙醇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不定向性   22

(3)4    

(4)全为“红脸猕猴”“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    全为“不醉猕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______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___,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

(3)从青蒿中分离了cyp基因(题31图为基因结构示意图),其编码的CYP酶参与青蒿素合成.

①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A+C)=,则其互补链中(G+T)/(A+C)=______

②若该基因经改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YP酶,则改造后的cyp基因编码区无______(填字母).

③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则该基因突变发生的区段是______(填字母).

正确答案

解:(1)在野生型青蒿的秆色和叶型这两对性状中,控制各自性状的基因型各有3种(AA、Aa和aa及BB、Bb和bb),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基因间可自由组合,故基因型共有3×3=9种.F1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占,即P(A_B_)=,由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可分解成,所以一对基因是测交,一对基因是杂合子自交,即亲本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当亲本为AaBb×aaBb时,F1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P(aabb)=×=

(2)根据题意,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四倍体青蒿(36)与野生型青蒿(18)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27.

(3)①根据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T)/(A+C)在两条单链中是互为倒数的,所以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A+C)=,则其互补链中(G+T)/(A+C)=

②由图分析可知,若该基因经改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YP酶,则改造后的cyp基因编码区无K和M(内含子片段). 

③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DNA对应的碱基为148-150位,则该基因突变发生的区段是L(编码区的外显子).

故答案是:

(1)9  AaBb×aaBb、AaBb×Aabb  

(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27

(3)①  ②K和M    ③L.

解析

解:(1)在野生型青蒿的秆色和叶型这两对性状中,控制各自性状的基因型各有3种(AA、Aa和aa及BB、Bb和bb),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基因间可自由组合,故基因型共有3×3=9种.F1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占,即P(A_B_)=,由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可分解成,所以一对基因是测交,一对基因是杂合子自交,即亲本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当亲本为AaBb×aaBb时,F1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P(aabb)=×=

(2)根据题意,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四倍体青蒿(36)与野生型青蒿(18)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27.

(3)①根据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T)/(A+C)在两条单链中是互为倒数的,所以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A+C)=,则其互补链中(G+T)/(A+C)=

②由图分析可知,若该基因经改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YP酶,则改造后的cyp基因编码区无K和M(内含子片段). 

③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DNA对应的碱基为148-150位,则该基因突变发生的区段是L(编码区的外显子).

故答案是:

(1)9  AaBb×aaBb、AaBb×Aabb  

(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27

(3)①  ②K和M    ③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毛颜色有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四种,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只有显性基因B时羽毛为蓝色,只有显性基因Y时羽毛为黄色,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当显性基因B和Y都不存在时,颜色为白色.现有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甲、乙、丙均为绿色,丁为黄色,其中甲、乙为雄性,丙、丁为雌性.现将雌雄鹦鹉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丁______

(3)杂交组合三中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杂交组合二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概率为______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与该黄色小鹦鹉交配,若_____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_____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和丁的基因型依次为BbYy、BBYy、BbYY、bbYy.

(3)杂交组合三的亲本为甲(BbYy)×丁(bbYy),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因此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BbYY、BbYy.杂交组合二的亲本为乙(BBYy)×丙(BbYY),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4种,即BBYY、BBYy、BbYY、BbYy,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BBYY、BbYy)的概率为×+×=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bbY_)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bbyy)与该黄色小鹦鹉(bbY_)交配,若后代全为黄色(bbY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出现了白色(bbyy)(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故答案为:

(1)符合

(2)BbYy     BBYy     BbYY    bbYy

(3)       BbYY     BbYy      4      

(4)后代全为黄色        后代中出现了白色(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和丁的基因型依次为BbYy、BBYy、BbYY、bbYy.

(3)杂交组合三的亲本为甲(BbYy)×丁(bbYy),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因此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BbYY、BbYy.杂交组合二的亲本为乙(BBYy)×丙(BbYY),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4种,即BBYY、BBYy、BbYY、BbYy,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BBYY、BbYy)的概率为×+×=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bbY_)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bbyy)与该黄色小鹦鹉(bbY_)交配,若后代全为黄色(bbY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出现了白色(bbyy)(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故答案为:

(1)符合

(2)BbYy     BBYy     BbYY    bbYy

(3)       BbYY     BbYy      4      

(4)后代全为黄色        后代中出现了白色(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进化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在我国由东北虎和华南虎组成两个种群之间存在______隔离,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______(“完全相同”、“完全不同”、“不完全相同”).

(3)图表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果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人号称“千杯不醉”,而转化为乙醛的人俗称“红脸人”,不能转化的人俗称“白脸人”.

①“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______

②假如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所生子女中,有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的概率是______

③根据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正确答案

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在我国由东北虎和华南虎组成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

(3)①“红脸人”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aaBB、aaBb和aabb.

②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基因型为A_B_,生了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Bb.因此,该夫妇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A_bb)的概率是=

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1)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根据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

(1)隔离           

(2)地理    不完全相同

(3)①4    aaBB、aaBb、aabb

     ③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解析

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在我国由东北虎和华南虎组成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

(3)①“红脸人”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aaBB、aaBb和aabb.

②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基因型为A_B_,生了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Bb.因此,该夫妇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A_bb)的概率是=

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1)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根据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

(1)隔离           

(2)地理    不完全相同

(3)①4    aaBB、aaBb、aabb

     ③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种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其花色有白色、红色和紫色,控制花色的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

现选取白色、红色和紫色三个纯合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红花×白花,F1全为红花,F2表现为3红花﹕1白花;

实验二:紫花×白花,F1全为紫花,F2表现为9紫花﹕3红花﹕4白花.

请回答:

(1)基因A和基因B通过控制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花色.

(2)在杂交实验过程中,应在母本花粉未成熟时,除去全部雄蕊,其目的是______,去雄后,为防止外来花粉授粉,应进行______处理.

(3)实验一中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通过测交实验可验证其基因型,原因是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______

(4)实验二中,F2紫花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若这些紫花杂合子自交,则得到的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基因A和基因B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花色.

(2)在杂交实验过程中,应在母本花粉未成熟时,除去全部雄蕊,其目的是防止自花授粉,去雄后,为防止外来花粉授粉,应进行套袋处理.

(3)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基因A存在时白色底物能形成红色色素,基因B存在时红色色素能形成紫色色素,说明只有基因A、B同时存在时,花色才表现为紫色,即紫色花基因型为A_B_,红色花基因型为A_bb,其余aa__表现为白色花.

实验一:红花(A_bb)×白花(aa__),F1全为红花(A_bb),说明亲本中白花基因型为aabb;而F2表现为3红花﹕1白花,则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测交实验可验证其基因型,原因是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实验二:紫花×白花,F1全为紫花,F2表现为9紫花﹕3红花﹕4白花,说明F1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因此F2紫花中杂合子的比例为;若这些紫花杂合子自交,即AABb、AaBB、AaBb自交,紫花有=,红花有=,则白花有,因此得到的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21:5:6.

故答案为:

(1)酶的合成

(2)防止自花授粉  套袋    

(3)Aabb    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    紫花:红花:白花=21:5:6

解析

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基因A和基因B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花色.

(2)在杂交实验过程中,应在母本花粉未成熟时,除去全部雄蕊,其目的是防止自花授粉,去雄后,为防止外来花粉授粉,应进行套袋处理.

(3)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基因A存在时白色底物能形成红色色素,基因B存在时红色色素能形成紫色色素,说明只有基因A、B同时存在时,花色才表现为紫色,即紫色花基因型为A_B_,红色花基因型为A_bb,其余aa__表现为白色花.

实验一:红花(A_bb)×白花(aa__),F1全为红花(A_bb),说明亲本中白花基因型为aabb;而F2表现为3红花﹕1白花,则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测交实验可验证其基因型,原因是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实验二:紫花×白花,F1全为紫花,F2表现为9紫花﹕3红花﹕4白花,说明F1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因此F2紫花中杂合子的比例为;若这些紫花杂合子自交,即AABb、AaBB、AaBb自交,紫花有=,红花有=,则白花有,因此得到的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21:5:6.

故答案为:

(1)酶的合成

(2)防止自花授粉  套袋    

(3)Aabb    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4)    紫花:红花:白花=21:5: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

(1)如果他们再生了一个并指的孩子,那么该小孩并指性状的基因型是______;生一个只患白化病孩子的可能性______

(2)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

(3)后代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后代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如果他们再生了一个并指的孩子,那么该小孩并指性状的基因型是Bb;生一个只患白化病孩子的可能性×=

(2)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可能性是××=

(3)后代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后代中患病的可能性是+×=

故答案为:

(1)Bb   

(2)

(3)  

解析

解:(1)如果他们再生了一个并指的孩子,那么该小孩并指性状的基因型是Bb;生一个只患白化病孩子的可能性×=

(2)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可能性是××=

(3)后代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后代中患病的可能性是+×=

故答案为:

(1)Bb   

(2)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为获得青蒿素高产植株,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已知黄花蒿茎的形状有圆柱形和菱形,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茎的颜色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C、c控制;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表明,相同种植条件下,黄花蒿单株干重圆柱形高于菱形;青蒿素的含量(mg/kg干重)紫色植株高于红色植株、红色植株高于青色植株.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孟德尔运用假说______法,归纳得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为杂交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2)若将一青杆植株和一红杆植株杂交,F1全为青杆,F1自交,F2中青杆124株,红杆31株,紫杆10株,则亲本青杆和红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F2青杆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

(3)若上述F1各种茎色中均有圆柱形茎和菱形茎的植株,则单株青蒿素产量最高的植株表现型是______.为了确定F2该表现型的植株中是否存在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若将一青杆植株和一红杆植株杂交,F1全为青杆,F1自交,F2中青杆124株,红杆31株,紫杆10株,即青杆:红杆:紫杆=12:3:1,这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F1的基因型为BbCc,B和C基因同时存在或只存在B基因(或只存在C基因)时表现为青杆,只存在C基因(或只存在B基因)时表现为红杆,bbcc表现为紫杆.因此,亲本青杆和红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BBcc/bbCC、bbCC/BBcc.F1的基因型为BbCc,F1自交,F2青杆植株(BBCC、BBCc、BbCC、BbCc、BBcc、Bbcc或BBCC、BBCc、BbCC、BbCc、bbCC、bbCc)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BBCC、BBcc或BBCC、bbCC)占

(3)根据题干信息“相同种植条件下,黄花蒿单株干重圆柱形高于菱形;青蒿素的含量(mg/kg干重)紫色植株高于红色植株、红色植株高于青色植株”可知,单株青蒿素产量最高的植株表现型是圆柱形紫杆/紫杆圆柱形.为了确定F2该表现型的植株中是否存在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法,即让F2中所有圆柱形紫杆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菱形茎.

故答案为:

(1)演绎  

(2)BBcc/bbCC      bbCC/BBcc     

(3)圆柱形紫杆/紫杆圆柱形       让F2中所有圆柱形紫杆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菱形茎

解析

解:(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若将一青杆植株和一红杆植株杂交,F1全为青杆,F1自交,F2中青杆124株,红杆31株,紫杆10株,即青杆:红杆:紫杆=12:3:1,这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F1的基因型为BbCc,B和C基因同时存在或只存在B基因(或只存在C基因)时表现为青杆,只存在C基因(或只存在B基因)时表现为红杆,bbcc表现为紫杆.因此,亲本青杆和红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BBcc/bbCC、bbCC/BBcc.F1的基因型为BbCc,F1自交,F2青杆植株(BBCC、BBCc、BbCC、BbCc、BBcc、Bbcc或BBCC、BBCc、BbCC、BbCc、bbCC、bbCc)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BBCC、BBcc或BBCC、bbCC)占

(3)根据题干信息“相同种植条件下,黄花蒿单株干重圆柱形高于菱形;青蒿素的含量(mg/kg干重)紫色植株高于红色植株、红色植株高于青色植株”可知,单株青蒿素产量最高的植株表现型是圆柱形紫杆/紫杆圆柱形.为了确定F2该表现型的植株中是否存在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法,即让F2中所有圆柱形紫杆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菱形茎.

故答案为:

(1)演绎  

(2)BBcc/bbCC      bbCC/BBcc     

(3)圆柱形紫杆/紫杆圆柱形       让F2中所有圆柱形紫杆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菱形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两组纯种小麦品种,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一个是矮秆不抗锈病(ddtt).现将这两个品种进行下列三组实验:

假如以上三组实验都有矮秆抗锈病出现,分析以下问题:

(1)A组所得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B组所得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______

(2)C组获得矮抗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但一般说来,这种情况不容易发生,因为______

(3)A组F2中的矮抗类型不能直接用作大田栽种,原因是______

(4)B组获得的矮抗类型也不能直接利用,原因是______,但通过______处理,可以直接产生理想的矮抗品种,其基因型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组是杂交育种,其所得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ddTT和ddTt;B组采用的花药离体培养法,所得植株均为单倍体,其中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dT.

(2)C组采用的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容易获得矮抗品种.

(3)A组F2中的矮抗类型有两种基因型(ddTT、ddTt),不能直接用作大田栽种,因为其中ddTt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4)B组获得的矮抗类型是单倍体,高度不育,也不能直接用于大田种植,但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直接产生基因型是ddTT的理想的矮抗品种.

故答案为:

(1)ddTT  ddTt  dT

(2)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可控制的)

(3)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4)单倍体不育   秋水仙素  ddTT

解析

解:(1)A组是杂交育种,其所得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ddTT和ddTt;B组采用的花药离体培养法,所得植株均为单倍体,其中矮抗类型的基因型是dT.

(2)C组采用的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容易获得矮抗品种.

(3)A组F2中的矮抗类型有两种基因型(ddTT、ddTt),不能直接用作大田栽种,因为其中ddTt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4)B组获得的矮抗类型是单倍体,高度不育,也不能直接用于大田种植,但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直接产生基因型是ddTT的理想的矮抗品种.

故答案为:

(1)ddTT  ddTt  dT

(2)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可控制的)

(3)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4)单倍体不育   秋水仙素  ddTT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番茄紫茎(A)对绿茎(a)是显性,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是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1)现以紫茎缺刻叶(AABB)和绿茎马铃薯叶(aabb)番茄为亲本进行杂交,F1自交产生F2,F2中的重组类型占______(用分数表示);F2中紫茎缺刻叶番茄的基因型有哪几种?______

(2)用两个番茄亲本杂交,F1性状比例如下表.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用分数表示);

正确答案

解:(1)以紫茎缺刻叶(AABB)和绿茎马铃薯叶(aabb)番茄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为紫茎缺刻叶(AaBb),F1自交产生F2,F2中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9:3:3:1,其中重组类型占=.F2中紫茎缺刻叶番茄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2)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就紫茎和绿茎这一对性状来看,表中给出的数据:紫茎:绿茎=1:1,说明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就缺刻叶和马铃薯叶这一对性状看,表中给出的数据:缺刻叶:马铃薯叶=3:1,说明两个亲本的基因都是杂合子(Bb),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故答案为:

(1)        AABB、AaBB、AABb、AaBb

(2)AaBb      aaBb          

解析

解:(1)以紫茎缺刻叶(AABB)和绿茎马铃薯叶(aabb)番茄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为紫茎缺刻叶(AaBb),F1自交产生F2,F2中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9:3:3:1,其中重组类型占=.F2中紫茎缺刻叶番茄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2)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就紫茎和绿茎这一对性状来看,表中给出的数据:紫茎:绿茎=1:1,说明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就缺刻叶和马铃薯叶这一对性状看,表中给出的数据:缺刻叶:马铃薯叶=3:1,说明两个亲本的基因都是杂合子(Bb),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故答案为:

(1)        AABB、AaBB、AABb、AaBb

(2)AaBb      aaBb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