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五)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与“生命的延续”某些遗传病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征,非家族成员一般也是非携带者.

如图为80年代开始采用的“定位克隆法”示意图,通过对遗传系谱的分析将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的特定部位.图中Met、Val等表示不同的氨基酸.请据图回答问题.

(1)基因的实质是______.通过连锁分析定位,I-1-和I-2都有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属于______染色体______性遗传病.

(2)若II-3号与一其母亲正常的男性患者结婚,生了一个患病男孩,则这个男孩为杂合子的概率______

(3)II-5和II-6为同卵双生,II-5和II-6的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说明理由.______

(4)若对 I-1、I-2、Ⅱ-3、Ⅱ-4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患病基因或有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进行分离,结果如图.则长度为______的DNA片段含有患病基因.

(5)当初步确定致病基因位置后,需对基因进行克隆即复制,基因克隆的原料是______,基因的克隆需____________等条件.

(6)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______进行检测.据图分析,检测结果发现是基因位点发生了______的改变.

正确答案

解:(1)基因是有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系谱图中I-1和I-2均患病,但他们的女儿(Ⅱ-5、Ⅱ-6)正常,即为典型的“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子非伴性”情形,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因为该男性母亲的基因型为aa,所以该男性的基因型肯定为Aa,I-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所以他们的子女中3/6Aa,2/6AA,该患病男孩为杂合子概率3/5.

(3)II-5和II-6虽然是同卵双生,但因为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后天生长发育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II-5和II-6的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4)要理解题干中“将含有患病基因或有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进行分离”这句话,如AA分离后是两个等长的片段,Aa分离后会显示两条不同长度的片段.I-1、I-2、Ⅱ-3、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或Aa,aa,只有Ⅱ-4基因分离后是两个等长的片段,即7.0为a片段.则长度为9.7的DNA片段含有患病基因.

(5)基因克隆就是DNA的复制,DNA复制的条件:四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模板等.

(6)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碱基序列进行检测.据图分析可知,第5位氨基酸Gln发生了变化,根本原因是DNA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即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T).

故答案:(1)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常;显

(2)3/5

(3)否,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后天生长发育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4)9.7

(5)脱氧核苷酸;酶、适宜温度、pH、ATP

(6)碱基序列;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T)

解析

解:(1)基因是有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系谱图中I-1和I-2均患病,但他们的女儿(Ⅱ-5、Ⅱ-6)正常,即为典型的“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子非伴性”情形,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因为该男性母亲的基因型为aa,所以该男性的基因型肯定为Aa,I-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所以他们的子女中3/6Aa,2/6AA,该患病男孩为杂合子概率3/5.

(3)II-5和II-6虽然是同卵双生,但因为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后天生长发育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II-5和II-6的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4)要理解题干中“将含有患病基因或有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进行分离”这句话,如AA分离后是两个等长的片段,Aa分离后会显示两条不同长度的片段.I-1、I-2、Ⅱ-3、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或Aa,aa,只有Ⅱ-4基因分离后是两个等长的片段,即7.0为a片段.则长度为9.7的DNA片段含有患病基因.

(5)基因克隆就是DNA的复制,DNA复制的条件:四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模板等.

(6)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碱基序列进行检测.据图分析可知,第5位氨基酸Gln发生了变化,根本原因是DNA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即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T).

故答案:(1)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常;显

(2)3/5

(3)否,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后天生长发育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4)9.7

(5)脱氧核苷酸;酶、适宜温度、pH、ATP

(6)碱基序列;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T)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9月24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日前通过现场测产验收,以百亩片加权平均亩产917.72公斤的成绩突破攻关目标.淀粉的含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及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等决定着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因此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的遗传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1反映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

(2)由图1可判断,水稻AGpaes基因1突变为AGpaes基因2可能是发生了______

(3)研究表明,普通野生稻中拥有许多决定稻米优良品质的相关基因.我国的普通野生稻分布于南方8个省(区),每一个分布点的普通野生稻种群都是生物进化的______.据调查,在近30年间,我国的一千多个普通野生稻分布点已消失了80%,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看,其直接后果是普通野生稻的______多样性减少.

(4)图2是水稻染色体图,那么在水稻基因组测序中要测其细胞中______条染色体.

(5)若图2表示某水稻花粉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则产生这种花粉的水稻体细胞中含______个染色体组,欲使单倍体水稻结实,应选用______试剂处理.

(6)现发现一株营养器官有优良性状的显性突变植株,欲通过最快的方法培育出较大数量的该优良性状能稳定遗传的水稻品系,如何操作?______.(简说育种过程)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1可以看出基因首先合成了酶,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题目正常酶的氨基酸的数目是n突变以后含有氨基酸的数目是n+2,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或替换会导致改变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可能使得翻译出的氨基酸的数目增加.

(3)每一个普通分布点的野生稻是一个种群;野生稻都是一个物种,所以影响的是基因的多样性.

(4)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所以在进行基因测序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性染色体,只需要测定12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就可以.

(5)图中花粉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水稻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所以花粉经过减数分裂以后含有1个染色体组;诱导染色体加倍后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

(6)采取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主要的过程为摘下此植株的全部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选出具优良性状的植株,让其自交结子就能得到较大数量的纯合优良品种.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碱基对的增添(或碱基对的替换,或碱基对的缺失)

(3)基本单位  基因     (4)12     (5)4     秋水仙素

(6)摘下此植株的全部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选出具优良性状的植株,让其自交结子就能得到较大数量的纯合优良品种.

解析

解:(1)根据图1可以看出基因首先合成了酶,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题目正常酶的氨基酸的数目是n突变以后含有氨基酸的数目是n+2,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或替换会导致改变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可能使得翻译出的氨基酸的数目增加.

(3)每一个普通分布点的野生稻是一个种群;野生稻都是一个物种,所以影响的是基因的多样性.

(4)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所以在进行基因测序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性染色体,只需要测定12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就可以.

(5)图中花粉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水稻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所以花粉经过减数分裂以后含有1个染色体组;诱导染色体加倍后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

(6)采取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主要的过程为摘下此植株的全部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选出具优良性状的植株,让其自交结子就能得到较大数量的纯合优良品种.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碱基对的增添(或碱基对的替换,或碱基对的缺失)

(3)基本单位  基因     (4)12     (5)4     秋水仙素

(6)摘下此植株的全部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选出具优良性状的植株,让其自交结子就能得到较大数量的纯合优良品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巴中月考)有一雌雄同株的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H,其等位基因为h(旱敏基因).H、h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

h:ATAAGCAGACATTA;H:ATAAGCAAGACATTA.

(1)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那么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2)已知抗旱型(H)和高杆(D)属于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型高杆植株与纯合的抗旱型矮杆植株杂交,并让F1自交:

①F2抗旱型高杆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

②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抗旱型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

③某人用一植株和旱敏型高杆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性状的统计结果显示抗旱:旱敏=1:1,高杆:矮杆=3:1.若只让F1中抗旱型高杆植株相互受粉,则F2中旱敏型高杆所占比例是______

(3)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型矮杆(Hhdd)和旱敏型高杆(hhDd)两植物品种作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用文字简要说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分析H和h基因的碱基序列可知,h的碱基序列是14个碱基,H的碱基序列是15个碱基,抗旱基因(H)突变为旱敏基因(h)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缺失;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说明抗旱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实现的.

(2)①hhDD×HHdd→HhDd,F1自交产生的F2抗旱型高杆植株(H_D_)中纯合子(HHDD)所占比

②F2中旱敏型植株(hh)占,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HH、Hh,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型植株是hh=,抗旱型植株所占比例是

③用一植株____×旱敏型高杆hhD_→抗旱:旱敏=1:1,高杆:矮杆=3:1,根据抗旱:旱敏=1:1,该植株的基因型为Hh;根据高杆:矮杆=3:1,两植株的基因型均为Dd,两亲本基因型是HhDd×hhDd,

HhDd×hhDd→F1中抗旱型高杆植株为HhDD、HhDd,比例为1:2,F1中抗旱型高杆植株相互受粉,则F2中旱敏型高杆(hhD_)所占比例是(1-)=

(3)利用抗旱型矮杆(Hhdd)和旱敏型高杆(hhDd)两植物品种作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其方法是先用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

故答案为:

(1)碱基对缺失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2)①  ②  ③   

(3)先用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

解析

解:(1)分析H和h基因的碱基序列可知,h的碱基序列是14个碱基,H的碱基序列是15个碱基,抗旱基因(H)突变为旱敏基因(h)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缺失;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说明抗旱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实现的.

(2)①hhDD×HHdd→HhDd,F1自交产生的F2抗旱型高杆植株(H_D_)中纯合子(HHDD)所占比

②F2中旱敏型植株(hh)占,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HH、Hh,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型植株是hh=,抗旱型植株所占比例是

③用一植株____×旱敏型高杆hhD_→抗旱:旱敏=1:1,高杆:矮杆=3:1,根据抗旱:旱敏=1:1,该植株的基因型为Hh;根据高杆:矮杆=3:1,两植株的基因型均为Dd,两亲本基因型是HhDd×hhDd,

HhDd×hhDd→F1中抗旱型高杆植株为HhDD、HhDd,比例为1:2,F1中抗旱型高杆植株相互受粉,则F2中旱敏型高杆(hhD_)所占比例是(1-)=

(3)利用抗旱型矮杆(Hhdd)和旱敏型高杆(hhDd)两植物品种作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其方法是先用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

故答案为:

(1)碱基对缺失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2)①  ②  ③   

(3)先用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HHdd和hh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高杆杂交种(HhD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均为人类遗传病,其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酮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使患者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这种尿液暴露于氧气会变成黑色.请据图1答下列问题:

(1)导致苯丙酮尿症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患者的体细胞中缺少______

(2)若酶③是由n个氨基酸、2条肽链组成的,则合成酶③的过程中脱去了______个水分子,酶③基因的碱基数目至少为______

(3)上述实例表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______

(4)图2一个尿黑酸症家族系谱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①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②如果Ⅲ8同时还患有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那么Ⅱ3和Ⅱ4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______,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的几率______

③现需要从第Ⅳ代个体中取样(血液、皮肤细胞、毛发等)获得该缺陷基因,请选出提供样本的较合适的个体,并解释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体细胞缺少酶①的时候,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但是可以由酶⑥催化转化为苯丙酮酸,患苯丙酮尿症.

(2)酶③由n个氨基酸缩合而成,mRNA上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对应DNA上有6个碱基,所以对应基因上碱基数目至少是6n.

(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①分析遗传系谱图,II-3、II-4正常,III-8患病,“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女病父正非伴性”,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若Ⅲ-8患三种病,而Ⅱ3和Ⅱ4是正常的,说明Ⅱ-3和Ⅱ-4三对基因均是杂合的.因此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3═,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③III-8患病,为隐性纯合,IV-14或IV-15携带致病基因,为杂合子,选择IV-14或IV-15最合适,因为这两者都肯定含有致病基因.

故答案为:

(1)酶①

(2)n-2        6n

(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Ⅳ14(或Ⅳ15),因为这些个体肯定含有缺陷基因(或“Ⅳ16、Ⅳ17、Ⅳ18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解析

解:(1)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体细胞缺少酶①的时候,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但是可以由酶⑥催化转化为苯丙酮酸,患苯丙酮尿症.

(2)酶③由n个氨基酸缩合而成,mRNA上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对应DNA上有6个碱基,所以对应基因上碱基数目至少是6n.

(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①分析遗传系谱图,II-3、II-4正常,III-8患病,“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女病父正非伴性”,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若Ⅲ-8患三种病,而Ⅱ3和Ⅱ4是正常的,说明Ⅱ-3和Ⅱ-4三对基因均是杂合的.因此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3═,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③III-8患病,为隐性纯合,IV-14或IV-15携带致病基因,为杂合子,选择IV-14或IV-15最合适,因为这两者都肯定含有致病基因.

故答案为:

(1)酶①

(2)n-2        6n

(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Ⅳ14(或Ⅳ15),因为这些个体肯定含有缺陷基因(或“Ⅳ16、Ⅳ17、Ⅳ18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白化病和黑尿症都是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前者不能由酪氨酸合成黑色素;后者不能将尿黑酸转变为乙酰乙酸,排出的尿液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黑.如图表示人体内与之相关的系列生化过程.请根据材料回答:

(1)图中的酶A能催化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而不能催化β-羟苯丙氨酸转变成尿黑酸,这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

(2)酶B是在皮肤细胞内的______(细胞器)上合成的,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运输及加工,由______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3)引起白化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控制合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4)引起黑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常合成______

(5)四种酶A、B、C、D能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主要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才决定其功能不同.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的酶A能催化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而不能催化β-羟苯丙氨酸转变成尿黑酸,这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2)酶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3)引起白化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酶B控制合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4)引起黑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常合成酶D.

(5)结构决定功能.

故答案为:

(1)专一性

(2)核糖体线粒体

(3)酶B

(4)酶D

(5)结构

解析

解:(1)图中的酶A能催化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而不能催化β-羟苯丙氨酸转变成尿黑酸,这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2)酶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3)引起白化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酶B控制合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4)引起黑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常合成酶D.

(5)结构决定功能.

故答案为:

(1)专一性

(2)核糖体线粒体

(3)酶B

(4)酶D

(5)结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

(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与合成DNA不同,这一过程的特点是______

(2)②过程称为______,需要的物质和结构有______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症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______(直接/间接)控制.

正确答案

解:(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mRNA,与DNA的区别是含有碱基U,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②过程产生了蛋白质,所以称为翻译,参与该过程必须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另外还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转运工具tRNA,酶,能量由ATP提供.

(3)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症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故答案为:

(1)转录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翻译   mRNA、氨基酸、tRNA、酶、ATP、核糖体(答出核糖体得1分,答出2种以上(含2种)物质得1分)

(3)间接

解析

解:(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mRNA,与DNA的区别是含有碱基U,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②过程产生了蛋白质,所以称为翻译,参与该过程必须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另外还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转运工具tRNA,酶,能量由ATP提供.

(3)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症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故答案为:

(1)转录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翻译   mRNA、氨基酸、tRNA、酶、ATP、核糖体(答出核糖体得1分,答出2种以上(含2种)物质得1分)

(3)间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一种XY型性别决定的蛙类,其性别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当蝌蚪在20℃条件下发育,性别比例为1:1,若在30℃条件下,不管性染色体组成如何全部发育成雄蛙.某生物兴趣小组猜测:在某一温度下,可能会全部发育成雌蛙.为了研究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它们进行了相关实验,将一定数目的蛙卵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五个,让蝌蚪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育.结果在某一温度下,有一组蝌蚪全部发育成了雌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______(能或不能)证明该生物兴趣小组的猜测是否正确?原因是______.假如想通过这组雌蛙来研究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你帮忙完成实验方案.

(2)实验步骤:

①让这五只雌蛙分别与______杂交.

②让孵化出的蝌蚪______

③并______产生后代的性别比例.

(3)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后代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1:2,则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______,则他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应进一步实验.

正确答案

解:(1)每组五个蛙卵,数目较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够科学.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该生物兴趣小组的猜测是否正确.

 (2)如果这5只雌蛙与温度无关,那么,5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应全是XX,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雌蛙(XX):雄蛙(XY)═1:1;

     若与温度有关,至少有一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是XY,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XX:XY:YY═1:2:1,其中YY胚胎致死,所以在正常条件下发育,其性别比例是雌性(XX):雄性(XY)══1:2.所以实验设计及预测结果应是:

实验步骤:

①让这五只雌蛙分别与正常雄蛙杂交.

②让孵化出的蝌蚪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产生后代的性别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1:2,则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若5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则他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应进一步实验.

故答案应为:

(1)不能    后代的数量太少   (2)①在2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  ②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

(3)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   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

解析

解:(1)每组五个蛙卵,数目较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够科学.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该生物兴趣小组的猜测是否正确.

 (2)如果这5只雌蛙与温度无关,那么,5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应全是XX,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雌蛙(XX):雄蛙(XY)═1:1;

     若与温度有关,至少有一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是XY,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XX:XY:YY═1:2:1,其中YY胚胎致死,所以在正常条件下发育,其性别比例是雌性(XX):雄性(XY)══1:2.所以实验设计及预测结果应是:

实验步骤:

①让这五只雌蛙分别与正常雄蛙杂交.

②让孵化出的蝌蚪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产生后代的性别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1:2,则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若5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则他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应进一步实验.

故答案应为:

(1)不能    后代的数量太少   (2)①在2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  ②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

(3)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   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半乳糖在身体中形成半乳糖脂,是构成神经系统的重要原料,又和其它糖类一样,作为能量的来源.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通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C).它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示意如下:

已知控制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的基因(设显性基因分别为A、B、C)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

(1)从半乳糖在人体内正常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①______;②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结果与权威部门发布的不相符,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等.

(3)下表是一个患者家庭中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及其父母与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

①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

②写出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______,若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通过图中代谢图解分析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多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2)该学习小组调查的人群数量太少,且有可能并非随机调查.

(3)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从图中数据可看出,此遗传病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即酶活性的大小决定于显性基因的数量,显性纯合体中的某种酶的活性是杂合体中该酶活性的2倍,隐性纯合体则近似于零,故可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个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CC(半乳糖血症患者)、AaBbCc(患者的正常父亲)、AaBbCC(患者的正常母亲),正常孩子的基因型A_B_C_,概率为××1=,故该夫妇再生一个半乳糖血症患者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1)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2)调查的群体小    取样不随机

(3)基因的自由组合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4)AaBbCc   7/16

解析

解:(1)通过图中代谢图解分析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多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2)该学习小组调查的人群数量太少,且有可能并非随机调查.

(3)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从图中数据可看出,此遗传病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即酶活性的大小决定于显性基因的数量,显性纯合体中的某种酶的活性是杂合体中该酶活性的2倍,隐性纯合体则近似于零,故可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个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CC(半乳糖血症患者)、AaBbCc(患者的正常父亲)、AaBbCC(患者的正常母亲),正常孩子的基因型A_B_C_,概率为××1=,故该夫妇再生一个半乳糖血症患者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1)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2)调查的群体小    取样不随机

(3)基因的自由组合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4)AaBbCc   7/1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冬小麦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农业科技人员不断进行研究以期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分析回答:

(1)冬小麦经过低温环境才能开花,这是由于幼苗感受低温刺激产生某种特殊蛋白质所致,该作用称为春化作用,高温、低氧、缺水等均可以解除春化而不能抽穗开花.

①春化作用导致特定蛋白质的产生,说明______

②春化过程使植物内某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该过程称为______,这些稳定性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③某研究小组发现经过严寒之后,部分小麦幼叶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老叶细胞的2倍.合理的解释是______

(2)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小麦大穗小穗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O)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

①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株.

②上述育种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春化作用导致特定蛋白质的产生,说明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②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该过程称为细胞分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③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经过严寒之后,部分二倍体野生小麦突变成了四倍体小麦.

(2)由题意可知,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获得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既有大穗和小穗,也有抗病和不抗病,因此该大穗不抗病的小麦为双杂合子,基因型为DdTt.由于大穗和不抗病为显性,所以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或Ddtt,其中能稳定遗传为DDtt,约占,约为10株.此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

故答案为:

(1)①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②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③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2)①DDtt或Ddtt    10

②杂交育种

解析

解:(1)①春化作用导致特定蛋白质的产生,说明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②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该过程称为细胞分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③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经过严寒之后,部分二倍体野生小麦突变成了四倍体小麦.

(2)由题意可知,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获得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既有大穗和小穗,也有抗病和不抗病,因此该大穗不抗病的小麦为双杂合子,基因型为DdTt.由于大穗和不抗病为显性,所以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或Ddtt,其中能稳定遗传为DDtt,约占,约为10株.此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

故答案为:

(1)①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②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③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2)①DDtt或Ddtt    10

②杂交育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科学家发现:在两栖类的某些蛙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如果让它们的蝌蚪在20℃左右发育时,雌雄比率约为1:1.如果让这些蝌蚪在30℃左右发育时,不管它们原来具有何种性染色体,全部发育成雄性.

(1)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育的蛙的性别表现有差异,这说明:______

(2)问题: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呢?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只说出大体操作思路即可)材料、用具: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相同的饲料、显微镜、各种试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平均分成两份,处理:实验组甲:______,对照组乙:______

②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若干只成蛙编号(如1-20,要求样本足够大),分别从其体内选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处理,制成______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______并进行统计.

④预期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分析:

a 实验预期:甲乙两组实验的装片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是XX:XY≈1:1

结果分析______.b实验预期: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

(3)若温度只改变了蛙的表现型,则3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在其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最多为______条;若其中含XX的雄蛙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雌蛙交配,在正常条件下后代性别有______种.

正确答案

解:(1)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性染色体是否改变,性染色体改变与否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可以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取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平均分成两份,处理:实验组甲:在3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对照组乙:在2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②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若干只成蛙编号(如1-20,要求样本足够大),分别从其体内选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处理,制成装片;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性染色体组成并进行统计.

④较高的温度可能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也可能是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而使之改变性状.

a实验预期:若甲乙两组实验的装片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是XX:XY≈1:1,说明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没有改变性染色体;

b实验预期:若甲组实验的装片(3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乙组实验的装片(2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XY≈1:1,则说明较高的温度使发育着的蝌蚪(XX)性染色体组成变成XY,从而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3)若温度只改变了蛙的表现型,则3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在其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最多为2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有一半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另一半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条Y染色体);含XX的雄蛙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雌蛙(XX)交配,在正常条件下后代的染色体组成均为XX,性别只有雌性一种.

故答案为:

(1)生物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①实验组甲:在3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对照组乙:在2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②装片

③性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成,并进一步做染色体组型分析)

④a 结果分析: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b 实验预期:甲组实验的装片(3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乙组实验的装片(2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XY≈1:1 

结果分析:较高的温度使发育着的蝌蚪(XX)性染色体组成变成XY,从而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3)2     1

解析

解:(1)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性染色体是否改变,性染色体改变与否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可以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取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平均分成两份,处理:实验组甲:在3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对照组乙:在2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②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若干只成蛙编号(如1-20,要求样本足够大),分别从其体内选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处理,制成装片;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性染色体组成并进行统计.

④较高的温度可能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也可能是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而使之改变性状.

a实验预期:若甲乙两组实验的装片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是XX:XY≈1:1,说明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没有改变性染色体;

b实验预期:若甲组实验的装片(3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乙组实验的装片(2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XY≈1:1,则说明较高的温度使发育着的蝌蚪(XX)性染色体组成变成XY,从而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3)若温度只改变了蛙的表现型,则3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在其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最多为2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有一半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另一半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条Y染色体);含XX的雄蛙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雌蛙(XX)交配,在正常条件下后代的染色体组成均为XX,性别只有雌性一种.

故答案为:

(1)生物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①实验组甲:在3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对照组乙:在2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②装片

③性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成,并进一步做染色体组型分析)

④a 结果分析: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b 实验预期:甲组实验的装片(3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乙组实验的装片(2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XY≈1:1 

结果分析:较高的温度使发育着的蝌蚪(XX)性染色体组成变成XY,从而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3)2     1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