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浙江农科院陈锦清教授发现了油菜产油机制:光合作用产生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一)并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

(1)你认为提高油产量的基本思路是______

(2)图二是控制PEPcase酶II合成的基因,其中a链是转录链,陈教授及助手诱导该基因的b链也能转录,从而转录出双链mRNA.试问:

①PEPcase酶II和PEPcase酶I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②转录出的双链mRNA与图二基因的区别是______

③为什么该基因转录出双链mRNA就能提高油菜产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PEPcase酶I可催化PEP转化为油脂,要提高油产量可: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种类不同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图二是控制PEPcase酶II合成的基因,为双螺旋结构,其转录出双链mRNA与其的不同点: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酶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而双链RNA不能进行转录翻译,也就不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减少了PEPcase酶II能催化PEP转化的蛋白质.从而提高油菜产量.

故答案为:(1)PEP更多地转变成油脂(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双链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

解析

解:(1)PEPcase酶I可催化PEP转化为油脂,要提高油产量可: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种类不同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图二是控制PEPcase酶II合成的基因,为双螺旋结构,其转录出双链mRNA与其的不同点: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酶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而双链RNA不能进行转录翻译,也就不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减少了PEPcase酶II能催化PEP转化的蛋白质.从而提高油菜产量.

故答案为:(1)PEP更多地转变成油脂(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双链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八)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某高山植物开红花,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白花的.

I.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株植物的白花性状是受环境影响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实验步骤:第一步:取该株植物的茎尖,利用______技术,获得试管苗.第二步:______,观察并记录结果.

(2)预测结果及结论:若仍开白花,则______

II.对该种植物进行了培养并记录如下表.

(3)本实验中共涉及哪些自变量(指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因素或条件)?______.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

(4)在相同海拔,25℃突变率大于19℃突变率.从植物体本身来说,最可能是与其体内的______(物质)有关.

(5)为了探究在海拔为3 000m、25℃时该植物的突变率是否最高,你认为应如何进行实验?(简要步骤)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植物性状的遗传可用无性生殖来体现,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茎尖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记录结果,看亲子代表现型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2)若白花性状的出现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则仍开白花.

(3)实验中探究了两个因素(海拔、温度)对突变率的影响.为了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应分开研究自变量,例如,在相同海拔下,研究不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另一个是在相同温度下,研究不同海拔对植物的影响.在海拔相同,温度不同时,突变率差异较大;而温度相同,海拔不同时,突变率差不多.这说明植株的突变与培养温度有关,与所选海拔关系不大.

(4)温度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所以在相同海拔,25℃突变率大于19℃突变率,最可能是与其体内的酶有关.

(5)要想使实验结果有说服力,应设计较小梯度的温度来做实验,即将植株分成相等数量的几组;分别在25℃左右具有一定温度梯度下培养(如21℃、22℃、23℃、24℃、26℃、27℃、28℃、29℃);最后记录突变率. 

故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     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2)白花性状的出现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3)海拔、温度       这说明植株的突变与培养温度有关,与所选海拔关系不大.

(4)酶

(5)将植株分成相等数量的几组    分别在25℃左右具有一定温度梯度下培养(如21℃、22℃、23℃、24℃、26℃、27℃、28℃、29℃)      记录突变率

解析

解:(1)植物性状的遗传可用无性生殖来体现,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茎尖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记录结果,看亲子代表现型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2)若白花性状的出现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则仍开白花.

(3)实验中探究了两个因素(海拔、温度)对突变率的影响.为了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应分开研究自变量,例如,在相同海拔下,研究不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另一个是在相同温度下,研究不同海拔对植物的影响.在海拔相同,温度不同时,突变率差异较大;而温度相同,海拔不同时,突变率差不多.这说明植株的突变与培养温度有关,与所选海拔关系不大.

(4)温度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所以在相同海拔,25℃突变率大于19℃突变率,最可能是与其体内的酶有关.

(5)要想使实验结果有说服力,应设计较小梯度的温度来做实验,即将植株分成相等数量的几组;分别在25℃左右具有一定温度梯度下培养(如21℃、22℃、23℃、24℃、26℃、27℃、28℃、29℃);最后记录突变率. 

故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     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2)白花性状的出现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3)海拔、温度       这说明植株的突变与培养温度有关,与所选海拔关系不大.

(4)酶

(5)将植株分成相等数量的几组    分别在25℃左右具有一定温度梯度下培养(如21℃、22℃、23℃、24℃、26℃、27℃、28℃、29℃)      记录突变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病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该致病基因显性纯合可导致胚胎致死.患者发病的分子机理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图中的过程①②分别表示基因的____________.通过①产生的物质B是______,这种物质的作用是______.结构C是合成______的场所.

(2)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一样,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多肽链比正常多肽链短,原因是______

(3)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①是基因的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通过①转录产生的物质B是mRNA,这种物质的作用是合成多肽的直接模板.结构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多肽)的场所.

(2)如果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

(3)由图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故答案为:

(1)转录     翻译     mRNA    合成多肽的直接模板      蛋白质(多肽)

(2)基因中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

(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解析

解:(1)图中①是基因的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通过①转录产生的物质B是mRNA,这种物质的作用是合成多肽的直接模板.结构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多肽)的场所.

(2)如果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

(3)由图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故答案为:

(1)转录     翻译     mRNA    合成多肽的直接模板      蛋白质(多肽)

(2)基因中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

(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病的问题

(1)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

(1)酶缺乏会导致白化病的是酶______(填序号),苯丙酮尿症是因为酶______(填序号)发生了突变,该现象说明基因与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______

(2)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红绿色盲和白化病兼患的儿子,下列示意图中,b是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为白化致病基因,不可能存在于该夫妇体内的细胞是(不考虑基因突变)______,若要在分子水平检测表现型正常的夫妇是否携带治病基因,可使用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白化病是由与缺乏酪氨酸酶而导致机体不能合成黑色素;苯丙酮尿症由于体内缺乏酶①而使苯丙氨酸不能生成酪氨酸,而生成苯丙酮酸,导致苯丙酮尿症;图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为间接控制.

(2)由于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因此该夫妇不可能含有AA基因型的体细胞,③为体细胞,有AA,故不可能存在.②也为体细胞,基因型为AaXBY,为男性体细胞;①④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①为发生交叉互换所致.DNA分子杂交技术可在分子水平检测表现型正常的夫妇是否携带治病基因.

故答案为:

(1)⑤①基因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③DNA分子杂交技术

解析

解:(1)白化病是由与缺乏酪氨酸酶而导致机体不能合成黑色素;苯丙酮尿症由于体内缺乏酶①而使苯丙氨酸不能生成酪氨酸,而生成苯丙酮酸,导致苯丙酮尿症;图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为间接控制.

(2)由于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因此该夫妇不可能含有AA基因型的体细胞,③为体细胞,有AA,故不可能存在.②也为体细胞,基因型为AaXBY,为男性体细胞;①④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①为发生交叉互换所致.DNA分子杂交技术可在分子水平检测表现型正常的夫妇是否携带治病基因.

故答案为:

(1)⑤①基因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③DNA分子杂交技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均为人类遗传病,其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氨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使患者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这种尿液暴露于氧气会变成黑色.

(1)图1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根据该图有人认为缺乏酶①会同时患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黑尿症,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______

(2)如图2是一个尿黑酸症家族系谱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①该缺陷基因是______ 性基因,在______染色体上.

②如果Ⅲ8同时还患有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那么Ⅱ3和Ⅱ4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______

③若要快速检测正常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携带该致病基因,可利用特定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这一方法采用______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看图可知:当缺乏酶 ①时,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因此缺乏酶 ①不会导致尿黑酸症或白化病.

(2)①由Ⅱ3和Ⅱ4没有病,而生出患此病的孩子,证明是隐性遗传病.若是伴X遗传,Ⅲ8患病,则Ⅱ3一定患此病,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已知尿黑酸症白化病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3号和4号没有苯丙酮尿症,而生出患此病的孩子,证明是隐性遗传病.若是伴X遗传,8号患病,则3号一定患此病,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8号患三种病,而3号和4号是正常的,说明3号和4号三对基因均是杂合的.因此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3=

(3)若要快速检测正常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携带该致病基因,可利用特定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这一方法采用DNA 分子杂交技术,依据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故答案为:

(1)当缺乏酶 ①时,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因此缺乏酶 ①不会导致尿黑酸症或白化病.

(2)①隐性  常      

      

③DNA 分子杂交技术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解:(1)看图可知:当缺乏酶 ①时,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因此缺乏酶 ①不会导致尿黑酸症或白化病.

(2)①由Ⅱ3和Ⅱ4没有病,而生出患此病的孩子,证明是隐性遗传病.若是伴X遗传,Ⅲ8患病,则Ⅱ3一定患此病,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已知尿黑酸症白化病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3号和4号没有苯丙酮尿症,而生出患此病的孩子,证明是隐性遗传病.若是伴X遗传,8号患病,则3号一定患此病,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8号患三种病,而3号和4号是正常的,说明3号和4号三对基因均是杂合的.因此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3=

(3)若要快速检测正常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携带该致病基因,可利用特定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这一方法采用DNA 分子杂交技术,依据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故答案为:

(1)当缺乏酶 ①时,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因此缺乏酶 ①不会导致尿黑酸症或白化病.

(2)①隐性  常      

      

③DNA 分子杂交技术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蛋白质(如HSP60、HS P90等),它们具有多种功能.请回答:

(1)当细胞受高温刺激时,HSP迅速地被诱导出来,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这表明生物的性状是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甲图表示HSP60发挥作用的示意图,据图推测HSP60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3)癌细胞能在体内“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关键是其HSP90比正常细胞的含量______,这提示我们在开发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的药物时应考虑______

(4)当细胞癌变时,会产生正常细胞原本不具有的蛋白质,它可引发免疫反应,在此过程中,热休克蛋白参与了识别作用(见乙图).

①图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a表示T细胞的______过程清除癌细胞的免疫方式是______

②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纯化图中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高温刺激细胞时,细胞能迅速合成热休克蛋白(HSP),说明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根据题意和甲图分析可知:在HSP60作用下,一条多肽链变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癌细胞代谢旺盛,能无限增殖,说明体内蛋白质含量丰富,因此其HSP90比正常细胞的含量多,所以在开发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的药物时应考虑抑制HSP90的活性.

(4)①根据题意和乙图分析可知: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首先会被吞噬细胞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使T细胞增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最终清除癌细胞,该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

②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纯化图中的热休克蛋白一抗原复合体,这样才能有效防预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答案:(1)基因和环境

(2)促使多肽链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多    抑制HSP90的活性(抑制HSP90基因的表达、降低HSP90的含量)

(4)①吞噬细胞  增殖分化   细胞免疫    ②热休克蛋白一抗原复合体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高温刺激细胞时,细胞能迅速合成热休克蛋白(HSP),说明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根据题意和甲图分析可知:在HSP60作用下,一条多肽链变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癌细胞代谢旺盛,能无限增殖,说明体内蛋白质含量丰富,因此其HSP90比正常细胞的含量多,所以在开发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的药物时应考虑抑制HSP90的活性.

(4)①根据题意和乙图分析可知: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首先会被吞噬细胞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使T细胞增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最终清除癌细胞,该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

②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纯化图中的热休克蛋白一抗原复合体,这样才能有效防预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答案:(1)基因和环境

(2)促使多肽链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多    抑制HSP90的活性(抑制HSP90基因的表达、降低HSP90的含量)

(4)①吞噬细胞  增殖分化   细胞免疫    ②热休克蛋白一抗原复合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D11基因的作用如图所示.

请回答:

(1)BR与BR受体(D61基因控制合成)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仲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2)EMS诱发D11基因发生______(显性/隐性)突变,从而______(促进/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内BR含量______,导致产生矮秆性状.

(3)研究发现,EMS也会诱发D611基因发生突变使BR受体合成受阻.EMS的诱变作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特点.

(4)科研人员利用EMS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它情况不考虑).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______(显性/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尚不能确定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请进一步完成下列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沦.

实验方案:______,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______,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正确答案

解:(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

(3)EMS会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也会诱发D611基因发生突变,可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特.

(4)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6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有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故答案为:

(1)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

(2)隐性   抑制    减少(或降低)

(3)随机性

(4)①隐性

②答案一: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    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

(或答案二:让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自交   后代植株全为矮秆

解析

解:(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

(3)EMS会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也会诱发D611基因发生突变,可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特.

(4)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6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有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故答案为:

(1)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

(2)隐性   抑制    减少(或降低)

(3)随机性

(4)①隐性

②答案一: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    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

(或答案二:让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自交   后代植株全为矮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______,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条染色体.

(3)“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______种,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雄性个体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20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共22条染色体.

(3)据分析可知“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_B_,故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一对“红脸猕猴”,基因型为A_B_,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A_bb和“白脸猕猴”aa_,故“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A_bb雄性个体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22

(3)4      

解析

解:(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20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共22条染色体.

(3)据分析可知“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_B_,故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一对“红脸猕猴”,基因型为A_B_,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A_bb和“白脸猕猴”aa_,故“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A_bb雄性个体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22

(3)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

(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上称为______,与合成DNA不同,这一过程的特点是______

(2)②过程称为______,需要的物质和结构有______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病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______控制,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mRNA,与DNA的区别是含有碱基U,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②过程产生了蛋白质,所以称为翻译,参与该过程必须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另外还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转运工具tRNA,酶,能量由ATP提供.

(3)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症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酷氨酸酶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转录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翻译   mRNA、氨基酸、tRNA、酶、ATP、核糖体

(3)间接   (控制酷氨酸酶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析

解:(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mRNA,与DNA的区别是含有碱基U,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②过程产生了蛋白质,所以称为翻译,参与该过程必须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另外还需要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转运工具tRNA,酶,能量由ATP提供.

(3)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症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酷氨酸酶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转录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U替代T与A配对

(2)翻译   mRNA、氨基酸、tRNA、酶、ATP、核糖体

(3)间接   (控制酷氨酸酶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请据图分析.

(1)图中b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b过程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物质是______.豌豆种子细胞不能依靠渗透吸水的原因是缺少______(细胞器).

(2)当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而使______ 增多.其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

(3)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绿色圆粒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F2的圆粒豌豆中Y基因的频率为______;若F2的全部绿色圆粒豌豆植株进行自交,所得到的F3中纯合绿色圆粒的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b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tRNA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豌豆种子细胞没有中央液泡(大液泡),不能依靠渗透吸水.

(2)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当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而使蔗糖增多.碱基对的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3)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得F2.F2中绿色圆粒的基因型有2种,即yyRR或yyRr.F2的圆粒豌豆(Y_R_、yyR_)中Y基因的频率为1/2;若F2的全部绿色圆粒(yyRR1/3或yyRr2/3)豌豆植株进行自交,所得到的F3中纯合绿色圆粒的比例为1/3+2/3×1/4=1/2.

故答案:(1)氨基酸       mRNA与tRNA    中央液泡(大液泡)

(2)蔗糖    基因突变

(3)2    1/2     1/2

解析

解:(1)图中b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tRNA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豌豆种子细胞没有中央液泡(大液泡),不能依靠渗透吸水.

(2)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当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而使蔗糖增多.碱基对的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3)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得F2.F2中绿色圆粒的基因型有2种,即yyRR或yyRr.F2的圆粒豌豆(Y_R_、yyR_)中Y基因的频率为1/2;若F2的全部绿色圆粒(yyRR1/3或yyRr2/3)豌豆植株进行自交,所得到的F3中纯合绿色圆粒的比例为1/3+2/3×1/4=1/2.

故答案:(1)氨基酸       mRNA与tRNA    中央液泡(大液泡)

(2)蔗糖    基因突变

(3)2    1/2     1/2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