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生物科技小组在实验室用普通培养基成功培育出了微生物.经镜检发现培养基A培养的是大肠杆菌,培养基B培养的是酵母菌,培养基C可能被污染,而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1)该科技小组不能用普通培养基成功培育出病毒的理由是______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培养基A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______;培养基C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了______

(3)酵母菌与大肠杆菌比较,其中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______,它在结构上最大的持点是______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已知一组镜头如图所示,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视野中图象最暗的组合是______(填序号),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______(填序号).

(5)用显微镜观察某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l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______

 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B.面积放大了400倍;C.长度或宽度放大400倍;D.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正确答案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种群

群落

酵母菌

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②③

①④

A

解析

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少进行自主代谢的完整机制,因此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故培养基中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培养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4)低倍镜的视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高倍镜与之相反;目镜没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视野中图象最暗的组合是②③,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①④.

(5)目镜的放大倍数为l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故选:A.

故答案为:

(1)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2)种群  群落

(3)酵母菌  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4)②③①④

(5)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小华习惯用右手写字,下图能表示她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方法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在使用显微镜时,两眼都要睁开.小华是习惯用右手写字,所以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看着画图.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细胞结构中,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大液泡

D细胞核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细胞壁、大液泡和细胞核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的一层透明薄层,光学显微镜看不到.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显微测微尺是测量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的有效工具.经安装于10×目镜中的目镜测微尺在低倍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在高倍镜(40×)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1.75um.如果在10×目镜和1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一个酵母菌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如果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则酵母菌在目镜测微尺的长度是(  )

A20格

B5格

C15格

D25格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X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在10×目镜和1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则在10×目镜和4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所测得的酵母菌长度在原理基础上又放大4倍,即5格×4=20格.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利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黑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B经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有紫色的油脂颗粒

C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在质壁分离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

D经解离和染色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

B、经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有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

C、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观察不到细胞移向两极的动态变化过程,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要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装片移动的方向应为(  )

A向左

B向右

C向左上方

D向右下方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由于显微镜的呈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因此在视野中看到的物象在左上方,其实在载玻片上应位于右下方,因此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瘦西湖植物茂盛,树上栖息着各种小鸟,水中有各种虾类、鱼类等生物,土壤中有各种细菌和真菌.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只白鹭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______

扬州瘦西湖中所有的鲫鱼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______

扬州瘦西湖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______

(2)柳树是扬州瘦西湖的主要树种,柳树与龟相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不具有______

材料2: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3)该同学观察时,[6]上标有15×字样,[9]的两个镜头上分别标有40×和10×字样,他用40×观察后转换10×,此时视野内的细胞数量比原来多还是少?______

(4)这时,他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物像,位于视野右下方.为了便于高倍(40×)观察,他应向______移动载玻片,再转换高倍镜.

(5)(单选)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但酵母菌、草履虫、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______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一只白鹭属于个体层次;所有的鲫鱼,为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扬州瘦西湖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生态系统.

(2)龟具有所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柳树是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3)从高倍镜换到低倍镜时,所观察到的范围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但是细胞的长度变小.

(4)显微镜成的像为倒像,物像位于视野右下方,则标本位于视野左上方,故移到中央时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5)显微镜下所观察的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否则不能够观察到,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都是单个或者单层细胞构成的,故能直接制作成装片观察.

故答案为:

(1)个体 种群 生态系统

(2)系统

(3)多

(4)右下方 

(5)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时,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向图1所示方向游走,要使其保持在视野中央,请问应该把载玻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由题意可知,视野中微生物向左下方游走,由于显微镜观察的是倒像,实际上微生物是向右上方移动,微生物越向右上方移动,呈现的物象就越向左下方偏离,要使其保持在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下方移动,即向图中丙方向移动.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如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标注为黑色的细胞为主要观察对象.由视野(1)到视野(2)时,操作过程正确顺序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玻片向右上方移     ⑥玻片向左下方移.

A⑤④②③

B⑥④③②

C③①⑤④

D④⑥②③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视野中黑色的细胞在左下方,因此物像甲要向右上方移动,故玻片应向左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放大,因此首先⑥玻片向左下方移;放大时先④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因此还要③调节光圈,用大光圈使视野变亮;若视野不清晰,还需要②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注意一定不要使用粗准焦螺旋.因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⑥④③②.

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8]上安置的两个物镜标有40×和10×,目镜[6]标有10×,那么根据图中物镜的安放状态,所观察到物像的______(填“长度”“面积”或“体积”)是物体的______倍.

(2)某同学观察时,[6]上标有15×字样,[9]的两个镜头上分别标有40×和10×字样,他用40×观察后转换10×,此时视野内的细胞数量比原来多还是少?______

(3)这时,他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物像,位于视野右下方.为了便于高倍(40×)观察,他应向______移动载玻片,再转换高倍镜.

(4)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______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正确答案

长度

100

右下方

A

解析

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体积或面积,而是长度;据图示可知,所用物镜为低倍物镜,故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

(2)从高倍镜换到低倍镜时,所观察到的范围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但是细胞的长度变小.

(3)显微镜成的像为倒像,物像位于视野右下方,则标本位于视野左上方,故移到中央时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4)显微镜下所观察的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否则不能够观察到,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都是单个或者单层细胞构成的,故能直接制作成装片观察.

故答案为:(1)长度      100    

 (2)多      

(3)右下方      

(4)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放大10倍的低倍镜下,可以看见整个显微镜视野中有64个细胞,则换成40倍的高倍镜后,视野中应看见的细胞数目是(  )

A1

B4

C16

D3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在放大10倍的低倍镜下,可以看见整个显微镜视野中有64个细胞,则换成40倍的高倍镜后,该细胞的长度或宽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因此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即64×=4个.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若⑤状态下观察到的是乙图,则⑥状态下观察到的是丙图

B图象从乙变为丙时,应先提升镜筒,再转动物镜转换器,将④换为③

C若要将乙图中的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则应该将装片向视野的上方移动

D若要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应是②③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分析图解可知,甲图是低倍镜下的视野,乙图是高倍镜下的视野,而⑤状态是高倍镜与载玻片的距离,A错误;

B、在低倍镜换用高倍镜的过程中,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

C、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若要将乙图中的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则应该将装片向视野的下方移动,C错误;

D、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解距离越短,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看到同一视野中有一物像,他移动标本时,物像不动;换上高倍镜后,物像仍在.则该物像对应的物体存在于(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异物时,只有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不可能在反光镜上.

用低倍物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标本时,物像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

换上高倍镜后,物象仍在,说明物象一定不会出现物镜上.

根据以上判断,异物不可能在装片和物镜上,应该存在于目镜上.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过程,其中操作和叙述正确的是(  )

A要将甲图置于高倍镜下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移动装片→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B图乙所示为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结构a、b、c构成原生质层

C图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其实际移动方向是顺时针的

D图丁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操作过程,最好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从低倍镜换到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A正确;

B、图中a为细胞膜,b是细胞质,c是液泡膜,所以结构a、b、c构成原生质层,B正确;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与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图示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是逆时针,则其实际移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C错误;

D、根据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D错误.

故选: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看到如图4个视野,其中显微镜的视野最暗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观察同一标本时,视野的亮暗程度与物镜的放大倍数有关.比较A、B、C、D可知,视野C的放大倍数最高,镜头通光量最小,视野最暗,C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组成细胞的分子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走近细胞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