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细胞
- 共6264题
(2014秋•灵山县校级月考)观察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图1所示的显微镜进一步放大观察图2中的d细胞,需要将玻片向______方向移动,转动______(填标号),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若要进行染色体计数,应选用图2中的______细胞.
(3)图3中c过程的实质是______.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E细胞,则发现对Na+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
(5)科学家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E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细胞内,发现带有3H的物质依次出现在______(用标号)细胞器中.
正确答案
解析
(1)要将图2中的d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需要将玻片向左下方向移动,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形态、数目最清晰,所以要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应选择图2中的b细胞.
(3)图3中c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遗传特性的表达情况不同.
(4)主动运输发生的条件是:即需要载体,又需要能量,所以某种药物处理后,对Na+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破坏(或抑制)了运输Na+的载体(活性).
(5)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过程经过的细胞结构是:⑧核糖体→⑥内质网→高尔基体④→细胞膜,其中经过的细胞器是⑧⑥④.
故答案为:
(1)左下 ⑥
(2)b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遗传特性的表达情况不同)
(4)破坏(或抑制)了运输Na+的载体(活性)
(5)⑧⑥④
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然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错误;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需要先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错误;
C、在高倍镜使用的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焦,C错误;
D、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应把视野调亮了,图象才清晰,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正确.
故选:D.
在一台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均为最短的一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目镜放大倍数越大,其长度越短;而物镜放大倍数越大,其长度越长.因此要选择目镜和物镜均为最短的一组,就要求目镜放大倍数最大(15×),而物镜放大倍数最小(10×).
故选:B.
用10×目镜、40×物镜的显微镜观测口腔上皮细胞,结果如图所示.若改用10×物镜观测,测到的细胞宽度应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图中可以看出:在高倍物镜(40×)视野中,口腔上皮细胞的长度是12格.目镜不变,而物镜换用10×的低倍镜后,口腔上皮细胞缩小4倍,因此目镜测微尺测得该细胞的长度为12÷4=3格.
故选A.
如图1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8]上安置的两个物镜标有40×和10×,目镜[6]标有10×,那么根据图中物镜的安放状态,所观察到物像的______(填“长度”“面积”或“体积”)是物体的______倍.
(2)某同学观察时,[6]上标有15×字样,[9]的两个镜头上分别标有40×和10×字样,他用40×观察后转换10×,此时视野内的细胞数量比原来多还是少?______.
(3)如图2是某同学在“目镜lO×,物镜40×”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象,下列选项是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错误的______.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
(4)他欲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5)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______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正确答案
解:(1)显微镜下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图中状态下使用的物镜是低倍镜,因此其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
(2)某同学观察时,[6]目镜上标有15×字样,[9]物镜的两个镜头上分别标有40×和10×字样,他用40×观察后转换10×,即从高倍镜转换到低倍镜,此时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亮.
(3)A、转动转换器后,可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正确;
B、“目镜lO×,物镜40×”是高倍镜下,此时调节细准焦螺旋,可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是物像更清晰,B正确;
C、调节光圈可以调节视野的亮暗,但不能调节视野的大小,C错误;
D、调节反光镜可调节视野的亮度,D正确.
故选:C.
(4)③位于视野的左下方,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要将其移植视野的中央,还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5)酵母菌是单个细胞,水绵和洋葱表皮都是单层细胞,细胞之间不重叠,因此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故答案为:
(1)长度 100
(2)多
(3)C
(4)左下方
(5)A
解析
解:(1)显微镜下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图中状态下使用的物镜是低倍镜,因此其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
(2)某同学观察时,[6]目镜上标有15×字样,[9]物镜的两个镜头上分别标有40×和10×字样,他用40×观察后转换10×,即从高倍镜转换到低倍镜,此时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亮.
(3)A、转动转换器后,可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正确;
B、“目镜lO×,物镜40×”是高倍镜下,此时调节细准焦螺旋,可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是物像更清晰,B正确;
C、调节光圈可以调节视野的亮暗,但不能调节视野的大小,C错误;
D、调节反光镜可调节视野的亮度,D正确.
故选:C.
(4)③位于视野的左下方,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要将其移植视野的中央,还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5)酵母菌是单个细胞,水绵和洋葱表皮都是单层细胞,细胞之间不重叠,因此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故答案为:
(1)长度 100
(2)多
(3)C
(4)左下方
(5)A
图中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细胞是不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______.理由是______.
(2)调换高倍镜观察前,要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方移动.
(3)调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______.
(4)在低倍镜下的视野内图象是“dp”,实际图象是______.
(5)下列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生物有______.
A.变形虫 B.SARS病毒 C.HIV D.草履虫.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图中细胞有细胞壁,所以不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3)在高倍镜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4)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虚像,可以旋转180度后观察,图象仍为dp.
(5)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结构,而SARS病毒和HIV没有细胞结构,故选:AD.
故答案为:
(1)不是 图中细胞有细胞壁
(2)右上
(3)细准焦螺旋
(4)dp
(5)AD
解析
解:(1)由图可知,图中细胞有细胞壁,所以不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3)在高倍镜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4)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虚像,可以旋转180度后观察,图象仍为dp.
(5)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结构,而SARS病毒和HIV没有细胞结构,故选:AD.
故答案为:
(1)不是 图中细胞有细胞壁
(2)右上
(3)细准焦螺旋
(4)dp
(5)AD
某生物科技小组在实验室用普通培养基成功培育出了微生物.经镜检发现培养基A培养的是大肠杆菌,培养基B培养的是酵母菌,培养基C可能被污染,而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1)该科技小组不能用普通培养基成功培育出病毒的理由是______.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培养基A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______;培养基C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了______.
(3)酵母菌与大肠杆菌比较,其中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______,它在结构上最大的持点是______.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已知一组镜头如图1,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视野中图象最暗的组合是______(填序号),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______(填序号).
(5)图2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图3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则更换的物镜应为______(放大倍数).
正确答案
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少进行自主代谢的完整机制,因此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故培养基中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培养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4)低倍镜的视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高倍镜与之相反;目镜没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视野中图象最暗的组合是②③,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①④.
(5)图2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图3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结果是8个细胞中只能看到2个细胞,即细胞被放大了4倍,因此物镜由10×更换为40×.
故答案为:
(1)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2)种群 群落
(3)酵母菌 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4)②③①④
(5)40×
解析
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少进行自主代谢的完整机制,因此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故培养基中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培养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4)低倍镜的视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高倍镜与之相反;目镜没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视野中图象最暗的组合是②③,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①④.
(5)图2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图3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结果是8个细胞中只能看到2个细胞,即细胞被放大了4倍,因此物镜由10×更换为40×.
故答案为:
(1)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2)种群 群落
(3)酵母菌 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4)②③①④
(5)40×
假设你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如图中的情形,回答下列问题:
(1)要看清楚A的上半部,应将载玻片往何方向移动?______.
(2)欲使用高倍物镜应转动哪个装置?______,在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将目标移至______.
(3)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比原来的______,视野的亮度比原来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因为显微镜下物像是倒置的,图中A位于视野的上方,实际上它位于装片的下方,因此使用高倍镜之前必须要将它往正上方移动,将A移至视野的中央.
(2)欲使用高倍物镜应转动物镜转换器,在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3)高倍镜下,放大的倍数变大,但视野变暗,同时视野变小,所以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少.
故答案为:
(1)正上方
(2)转换器 视野中央
(3)少 暗
解析
解:(1)因为显微镜下物像是倒置的,图中A位于视野的上方,实际上它位于装片的下方,因此使用高倍镜之前必须要将它往正上方移动,将A移至视野的中央.
(2)欲使用高倍物镜应转动物镜转换器,在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3)高倍镜下,放大的倍数变大,但视野变暗,同时视野变小,所以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少.
故答案为:
(1)正上方
(2)转换器 视野中央
(3)少 暗
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如图中7mm、0.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显微镜的______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图中______镜观察.
(2)①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______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像的长度或宽度
②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
③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
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题图可知,图一镜头具有螺纹,是物镜;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该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使用高倍镜,因此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图中甲进行观察.
(2)①、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面积或体积.
②、与③相比,④放大倍数小,视野更亮.
③、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3)①、显微镜视野中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中间亮的黑边圆圈.
②、由题意知,该气泡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如果将该气泡移至视野中央,物象移动的方向是左下,由于显微镜观察的物象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象移动的方向相反,是右上方.
故答案为:
(1)物 甲
(2)①、D
②、④
③、B
(3)①气泡
②右上方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解析
解:(1)由题图可知,图一镜头具有螺纹,是物镜;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该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使用高倍镜,因此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图中甲进行观察.
(2)①、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面积或体积.
②、与③相比,④放大倍数小,视野更亮.
③、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3)①、显微镜视野中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中间亮的黑边圆圈.
②、由题意知,该气泡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如果将该气泡移至视野中央,物象移动的方向是左下,由于显微镜观察的物象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象移动的方向相反,是右上方.
故答案为:
(1)物 甲
(2)①、D
②、④
③、B
(3)①气泡
②右上方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在低倍镜下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如果在视野右上方发现一个要观察的细胞,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移向______.低倍镜下______(能/不能)观察到线粒体,通常观察线粒体需要______(染液名称)染色,使线粒体呈现______色.
(2)由于还原糖与______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以用此试剂来鉴定还原糖的存在.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______色.
(3)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______不同.利用该染液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说明______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绿色周围的______色范围较大,说明______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正确答案
解:(1)物象位于视野右上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物象移动的方向是左下方,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右上方;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进行染色,健那绿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2)斐林试剂可以与还原糖反应呈现砖红色,苏丹Ⅲ可以与脂肪反应呈现橘黄色,因此可以分别用斐林试剂、苏丹Ⅲ试剂检测还原糖、脂肪.
(3)由于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可以利用jjl-吡罗红染液进行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进行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因此如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说明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大,说明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故答案为:
(1)右上方 不能 健那绿 蓝绿色
(2)斐林 橘黄
(3)亲和力 DNA 红 RNA
解析
解:(1)物象位于视野右上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物象移动的方向是左下方,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右上方;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进行染色,健那绿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2)斐林试剂可以与还原糖反应呈现砖红色,苏丹Ⅲ可以与脂肪反应呈现橘黄色,因此可以分别用斐林试剂、苏丹Ⅲ试剂检测还原糖、脂肪.
(3)由于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可以利用jjl-吡罗红染液进行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进行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因此如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说明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大,说明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故答案为:
(1)右上方 不能 健那绿 蓝绿色
(2)斐林 橘黄
(3)亲和力 DNA 红 RNA
若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如图.
(1)请从下列目镜与物镜的组合中找出与图象③④对应的是:③______;④______.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0×物镜20×
C.目镜10×物镜4×
D.目镜10×物镜40×
(2)视野最暗的图象是______(填序号),图象太暗则应调节______和______.
(3)选择组合A,目镜10×,物镜10×,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______倍,这个放大倍数是指______(填“长度”、“面积”、“体积”).
正确答案
解:(1)据图示可知,图象③中细胞最大,④中细胞最小,说明③放大倍数最大,④放大倍数最小,故③为D,④为C.
(2)放大倍数越大,则视野越暗,故视野最暗的图象是③,使视野变亮可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
(3)目镜为10×,物镜10×,则放大倍数为100倍,该放大倍数不是指体积或面积,而是指长度放大了多少倍.
故答案为:(1)D C
(2)③大光圈 凹面镜
(3)100 长度
解析
解:(1)据图示可知,图象③中细胞最大,④中细胞最小,说明③放大倍数最大,④放大倍数最小,故③为D,④为C.
(2)放大倍数越大,则视野越暗,故视野最暗的图象是③,使视野变亮可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
(3)目镜为10×,物镜10×,则放大倍数为100倍,该放大倍数不是指体积或面积,而是指长度放大了多少倍.
故答案为:(1)D C
(2)③大光圈 凹面镜
(3)100 长度
如果已知目镜测微尺在某低倍镜视野中每格长度为7μm,在低倍镜视野中目镜测微尺测量保卫细胞长度如图示意,则该保卫细胞长度约为______μm.
正确答案
解:根据题意可知,保卫细胞的长度与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的直径相当,而图中气孔的直径在目镜测微尺上约占10格,因此保卫细胞长度约=7×10=70μm.
故答案为:
70(或者63、77)
解析
解:根据题意可知,保卫细胞的长度与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的直径相当,而图中气孔的直径在目镜测微尺上约占10格,因此保卫细胞长度约=7×10=70μm.
故答案为:
70(或者63、77)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目镜10×,物镜40×”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象,据图回答问题
(1)下列选项是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的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错误的是______.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
(2)欲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______方移动.
(3)若装片上的细胞成单层均匀分布,视野中被4个细胞所充满,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为______个.
(4)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______.
(5)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切片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______.
(6)如果载玻片上写着一个“上”,那么视野中看到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转动转换器,可以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正确;
B、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微调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B正确;
C、调节光圈,只能调节视野亮度,而不能调节视野大小,C错误;
D、调节反光镜,可以调节视野的亮度,D正确.
故选:C.
(2)显微镜是呈现的倒立的虚像,图中3位于视野的左下方,实际上它在载玻片的右上方,因此要将图中3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左下方向移动.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面积则是放大倍数的平方倍.已知原来物镜为40×,现在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则细胞的放大倍数缩小4倍.图中视野看到4个细胞,则换上低倍镜后,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4×42=64个.
(4)物镜一端有螺纹,并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并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并且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越短,甲、乙一端有螺纹,为物镜,甲较长,故甲的放大倍数大;丙、丁无螺纹,为目镜,丁较短,放大倍数大.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
(5)观察花生子叶切片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说明显微镜完好并且已经调好,而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与显微镜无关,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透光不一致,较厚的透光少成像不清晰.
(6)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为倒像,故如果载玻片上写着一个“上”,那么视野中看到的是“”.
故答案为:
(1)C
(2)左下
(3)64
(4)甲和丁
(5)切片标本切的厚薄不均匀
(6)
解析
解:(1)A、转动转换器,可以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正确;
B、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微调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B正确;
C、调节光圈,只能调节视野亮度,而不能调节视野大小,C错误;
D、调节反光镜,可以调节视野的亮度,D正确.
故选:C.
(2)显微镜是呈现的倒立的虚像,图中3位于视野的左下方,实际上它在载玻片的右上方,因此要将图中3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左下方向移动.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面积则是放大倍数的平方倍.已知原来物镜为40×,现在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则细胞的放大倍数缩小4倍.图中视野看到4个细胞,则换上低倍镜后,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4×42=64个.
(4)物镜一端有螺纹,并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并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并且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越短,甲、乙一端有螺纹,为物镜,甲较长,故甲的放大倍数大;丙、丁无螺纹,为目镜,丁较短,放大倍数大.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
(5)观察花生子叶切片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说明显微镜完好并且已经调好,而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与显微镜无关,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透光不一致,较厚的透光少成像不清晰.
(6)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为倒像,故如果载玻片上写着一个“上”,那么视野中看到的是“”.
故答案为:
(1)C
(2)左下
(3)64
(4)甲和丁
(5)切片标本切的厚薄不均匀
(6)
回答下列有关显微镜的问题:
(1)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应是______
①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
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厘米处
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④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
⑤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 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⑦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⑧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2)如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呈“bq”形状,那么其物体实际的形状应该是______.如果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情况下看到视野中布满了64个细胞,那么把物镜换成40×后,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为______个.
(3)如果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制作的切片时,发现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则下列选项中最可能导致此现象的是______
A、组织切片可能厚薄不均; B、反光镜可能使用了凹面镜;
C、光圈可能使用了小光圈; D、物镜镜头可能没有完全对准标本;
(4)换高倍镜后,发现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细胞看不到了,前后多次调节微准焦螺旋及调节视野亮度依然未能找到细胞,此时,应该考虑的合理操作步骤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显微镜的使用应该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换高倍镜后应该调节亮度和细准焦螺旋,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2)视野中的像是倒立的虚像,所以如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呈“bq”形状,那么其物体实际的形状应该是 bq.视野是圆的,如果视野扩大4被后看到的细胞数=64÷4÷4=4个.
(3)根据题意,发现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应该是切片不均匀;反光镜使用不当会造成整个视野都一样;光圈使用小也是造成整个视野效果一样;物镜镜头没有完全对准标本的话是看不到而不是模糊,故选A.
(4)换高倍镜后,发现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细胞看不到了,此时应该重新转回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细胞并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故答案是:
(1)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2)bq 4
(3)A
(4)重新转回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细胞并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解析
解:(1)显微镜的使用应该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换高倍镜后应该调节亮度和细准焦螺旋,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2)视野中的像是倒立的虚像,所以如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呈“bq”形状,那么其物体实际的形状应该是 bq.视野是圆的,如果视野扩大4被后看到的细胞数=64÷4÷4=4个.
(3)根据题意,发现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应该是切片不均匀;反光镜使用不当会造成整个视野都一样;光圈使用小也是造成整个视野效果一样;物镜镜头没有完全对准标本的话是看不到而不是模糊,故选A.
(4)换高倍镜后,发现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细胞看不到了,此时应该重新转回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细胞并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故答案是:
(1)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2)bq 4
(3)A
(4)重新转回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细胞并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目标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应向______移动装片,转换高倍镜继续观察,视野亮度会变,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______.
(2)在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______试剂,若出现______现象,则说明有蛋白质的存在.
(3)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后,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中,其目的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和______,用甲基绿染色,显微镜视野中被染成色的显示的是______的分布.若用健那绿染色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显微镜视野中被染成色的显示的是______的分布.
正确答案
解:(1)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即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目标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转换高倍镜继续观察,视野亮度会变,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少.
(2)在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现象,则说明有蛋白质的存在.
(3)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后,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中,其目的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和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用甲基绿染色,显微镜视野中被染成色的显示的是DNA和RNA的分布.若用健那绿染色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显微镜视野中被染成色的显示的是线粒体的分布.
故答案为:
(1)左下方 少
(2)双缩脲 紫色
(3)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NA和RNA 线粒体
解析
解:(1)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即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目标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转换高倍镜继续观察,视野亮度会变,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少.
(2)在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现象,则说明有蛋白质的存在.
(3)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后,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中,其目的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和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用甲基绿染色,显微镜视野中被染成色的显示的是DNA和RNA的分布.若用健那绿染色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显微镜视野中被染成色的显示的是线粒体的分布.
故答案为:
(1)左下方 少
(2)双缩脲 紫色
(3)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NA和RNA 线粒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