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30.(10分)图1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2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表格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1)图1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克。

(2)图2中表示生态系统基石的字母是(          ),能构成群落的是 (          ),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 (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          ) 的形式进行流动。

(3)表格“?”处数值为(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被消耗掉,只有大约        %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正确答案

(1)  竞争和捕食 ;   875

(2) E   ; BCDFE   ;    减少(降低)    ; 含碳有机物

(3) 59.5 ;   14.3%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

26.回答下列Ⅰ、Ⅱ题:

I. 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利用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分解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植物B的CO2利用过程如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的原因是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不能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              ),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              )和 (              )。

(2)某课题组为验证上述植物A和植物B夜晚生理代谢的差异,利用左下装置设计实验。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实验前检测空气中CO2的浓度)

(3)实验1h后反应瓶内CO2 浓度的变化是(              )变量。

Ⅱ.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在农场的荒地上用含32P的溶液喷洒于杂草上,然后定时检测生物体内32P的出现顺序,以研究该荒地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已知甲、乙为动物,丙是一种腐生细菌,如图所示。

(1)若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则捕食者应是(              ) 生物。

(2)该荒地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将(              )(增大/减小),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逐渐提高,发生在该生态系统的演替属于(              ) 。

(3)调查该荒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              ) 溶液中,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借助(              ) 进行观察。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细胞呼吸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7.2006年10月2日至6日,我国黄海一海湾发生赤潮,科研人员对赤潮爆发期及前后的表层海水取样分析,结果如下表

(1)表中细胞密度代表浮游植物的数量,它们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            )成份。测量密度时,海水样本要先轻轻震荡几次,再用吸管吸取,滴加于(            )上,然后统计计数室中的细胞数。可用(            )作为溶剂提取浮游植物的叶绿体色素。

(2)与9月25日比较,10月2、3日海水pH值变化的原因是(            ),10-6至10日海水中溶解氧变化趋势是(            )(升高或下降)。有关资料显示,9月25日前该区域海水含P无机盐的含量远高于常年平均值,结合表中数据,提出一项控制该地区赤潮发生的措施 (            )。

正确答案

(1)生产者  血球计数板    丙酮/无水乙醇

(2)藻类数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海水中C02溶解度下降;下降 ;控制含P无机盐的排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2.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在荔枝单一种植园中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并研究了种植山绿豆前后种植园中几类昆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该复合种植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植园的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腐生

B该生态系统是由荔枝、山绿豆和各种食性的昆虫组成的

C植食性昆虫减少,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D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荔枝园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2.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26.中华鲟濒临灭绝,利用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是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有力措施。右图是该生态池中碳元素的部分转化途径,请分析回答:

(1)花鲢和中华鲟的种间关系为______,花鲢所处的最高营养级为第______营养级。若要调查野生中华鲟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从能量流动角度考虑,引入花鲢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池,属于对珍稀动物保护的______(就地/迁地)保护措施。

(3)水温、盐度等信息能使中华鲟每年都从海洋洄游到长江产卵,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1)竞争     三      标志重捕法

(2)浮游植物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迁地

(3)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5.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寄生

Ba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b表示病毒感染率

C在家禽养殖中,应增大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D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 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演替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结构特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