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因子的发现
- 共18860题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AaBb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意可知只有A和B同时存在才会开红花,由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在AaBb自交后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又由于只有A_B_开红花,其它全开白花,因此结后代只有2种表现型,并且比例=9:(3+3+1)=9:7.
故选:D.
小鼠毛色的遗传与2号常染色体上的基因H、h有关.
(1)研究小组利用纯合品系甲、乙、丙做了以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乙(灰毛)×丙(白毛)→F1全为灰毛→F2为灰毛:白毛=3:1.若小鼠毛色只受H、h控制,让F2中的灰毛鼠自由交配,F3中杂合子的比例是______.
(2)有人认为小鼠毛色遗传还受常染色体上M、m基因控制,进而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二:甲(黑毛)×乙(灰毛)→F1全为灰毛→F2为灰毛:黑毛:白毛=12:3:1
①据上述杂交结果,可判断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位于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白毛鼠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H基因的作用是使酶1失去活性,而h基因无此效应.则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应该是______.把实验一的F2灰毛鼠与实验二的F2灰毛鼠进行自由交配,F3中黑毛鼠占______.
基因h开始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基因h缺失第______对碱基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
(3)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雌鼠丁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有基因A、a和B、b,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丁和雄鼠戊交配产生的雄鼠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4:4:1:1.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是______,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为Hh,F2中的灰毛鼠HH、
Hh,则让F2中的灰毛鼠自由交配,F3中杂合子的比例是1-
-
×
=
.
(2)①据以上分析已知,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毛鼠的基因型为hhmm.
②基因的作用是使酶1失去活性,而h基因无此效应,根据图形分析可知灰色必须有H,则灰色的基因型为H___,黑色的基因型为hhM_,说明图中M控制酶2的合成.则实验一的亲本是HHmm、hhmm,F1为Hhmm,所以F2灰毛鼠为HHmm或
Hhmm;实验二的亲本为hhMM、HHmm,F2灰毛鼠为HhMm,H_M_、H_mm.将实验一的F2灰毛鼠与实验二的F2灰毛鼠进行自由交配,后代黑毛(hhM_)的概率为
×
×
×
=
.由第一个氨基酸为甲硫氨酸(AUG),可知对应模板中的三个碱基为TAC,即3、4、5对应甲硫氨酸,5、6、7对应精氨酸,8、9、10对应谷氨酸,所以11、12、13对应丙氨酸,而h该丙氨酸变成了精氨酸,说明基因h缺失的是第11或12对碱基.
(3)根据题意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有基因A、a和B、b,两对基因具有连锁现象,若是完全连锁,则后代应该两种表现型,而后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说明两对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故答案为:
(1)(2)①2 hhmm
②M 11(或12)
(3)基因重组 交叉互换
某村所养殖的原产于比利时的皮特兰猪虽然具有最高可达72%的瘦肉率,但其本身具有一种遗传因子叫氟烷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常用N表示显性,n表示隐性).当基因型为nn时(即正常猪),猪极易出现应激综合症.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通过剔除氟烷隐性基因对皮特兰猪进行了无氟烷隐性基因的选育,现在已经得到20多头基因型为NN的皮特兰猪.
(1)科学家剔除氟烷隐性基因的第一步是进行基因定位,找到该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中DNA上的位置,该过程所运用的技术通常是DNA分子杂交技术.然后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致使生物的性状改变,导致该生物发生变异的原理是______.
(2)科学家首先获得了剔除了1个氟烷隐性基因的雌性皮特兰猪,然后通过杂交得到了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的种猪.请你简述该过程:______.
(3)科学家希望进一步对已经得到的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的种猪(简称PT猪)进行本土化改良,请你给出一种思路:______.
(4)已知皮特兰猪的黑斑与棕斑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皮特兰猪中(棕斑基因的频率与黑斑基因的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棕斑雄猪和6头黑斑雌猪,分别交配,每头雌猪产10头小猪.在60头小猪中,30头黑斑,30头棕斑.为了确定黑斑与棕斑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上述自由放养的猪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请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题意知,选育皮特兰猪的过程运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由题意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杂交得到了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NN)的种猪,让这头剔除了1个氟烷隐性基因的雌性皮特兰猪(Nn)与正常雄猪交配,获得基因型为Nn的雄猪,让其与子代中基因型为Nn的雌猪或亲代雌猪交配,即可得到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NN)的种猪.
(3)分析题干可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对已经得到的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的种猪(简称PT猪)进行本土化改良,既让改良后的种猪既有本土猪的性状,也有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的种猪的性状,实验方法应是用PT猪与我国传统优良本地猪杂交,获得有明显杂种优势的种猪.
(4)分析题干可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确定黑斑与棕斑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判读显隐性的实验有自交与杂交,题目要求用自由放养的猪群,所以用自交方法.即猪群中选择多对黑斑猪进行交配(黑斑猪×黑斑猪),如果后代出现棕斑小猪,则黑斑为显性性状,棕斑为隐性性状;如果后代全部为黑斑小猪,则棕斑很可能为显性性状,黑斑很可能为性性状(同理,也可选择多对棕斑猪进行交配)
故答案应为:
(1)基因重组
(2)用该雌性皮特兰猪与正常雄性皮特兰猪交配,可得到基因型为Nn的皮特兰雄猪,让其与子代中基因型为Nn的雌猪或亲代雌猪交配,即可得到完全剔除氟烷隐性基因的种猪
(3)用PT猪与我国传统优良本地猪杂交.得到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中西合璧”式的交良种猪
(4)从猪群中选择多对黑斑猪进行交配(黑斑猪×黑斑猪),如果后代出现棕斑小猪,则黑斑为显性性状,棕斑为隐性性状;如果后代全部为黑斑小猪,则棕斑很可能为显性性状,黑斑很可能为性性状(同理,也可选择多对棕斑猪进行交配)
人类并指为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是独立遗传.一家庭中,父亲并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则
(1)只患并指的可能性是______;
(2)只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______;
(3)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______;
(4)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
(5)患有两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
(6)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已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白化病的发病率是,并指的发病率是
,所以只患并指的可能性是(1-
)×
=
;
(2)已知白化病的发病率是,并指的发病率是
,所以只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1-
)=
;
(3)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1-)×(1-
)=
;
(4)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只患并指+只患白化病=+
=
;
(5)患有两种病的可能性=白化病的发病率×并指的发病率=×
=
;
(6)患病的可能性=1-正常=1-=
.
故答案为:
(1)
(2)
(3)
(4)
(5)
(6)
某种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控制,叶片宽度由等位基因(D与d)控制,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花色有三种表现型,紫花(A-B-)、粉花(A-bb)和白花(aaB-或aabb).如下表所示为某校的同学们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中______杂交组合,可判断叶片宽度这一性状中______是隐性性状.
(2)写出甲、乙两个杂交组合中亲本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甲______.乙______
(3)若只考虑花色的遗传,乙组产生的F1中全部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其中粉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4)某实验田有一白花植株,如果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可利用种群中表现型为______的纯合个体与之杂交.请写出预期结果及相应的结论.(假设杂交后代的数量足够多)
①若杂交后代全开紫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若杂交后代中既有开紫花的又有开粉花的,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③若杂交后代______,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乙组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均为宽叶,但它们的后代中出现了窄叶,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窄叶为隐性性状.
(2)由以上分子可知,甲组合的亲本中,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组合的亲本中,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
(3)乙组产生的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
AaBb,其中AaBb自交可以产生9种基因型,包括了所有基因型;
AaBB自交不会产生粉色植株,只有
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粉色植株,因此F1中全部紫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粉花植株(A-bb)所占的比例为
.
(4)某实验田有一白花植株(aaB-或aabb),如果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可利用种群中表现型为粉花的纯合个体(AAbb)与之杂交.
①若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全开紫花(AaBb).
②若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中既有开紫花的(AaBb),又有开粉花的(Aabb).
③若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全开粉花(Aabb).
故答案为:
(1)乙 窄叶
(2)AaBbDd AABbDd
(3)9
(4)粉花 ①aaBB ②aaBb ③全开粉花 aabb
瓠瓜(一种蔬菜)果实苦味(以下称:苦味株)与非苦味(以下称:正常株)
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的.只有当显性基因A与B共同存在时,才产生苦味果实.现有纯种正常株甲和乙,二者杂交后,F1代全部是苦味株;F1代自交,F2代苦味株与正常株之比为9:7.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F1代的基因型是______.F2代正常株中与甲和乙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占______.
(2)用F1代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然后用一定浓度的处理得到纯合植株,这些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
(3)现有纯合的正常株丙,利用以上纯种类型甲和乙,可鉴定出丙的基因型是否为aabb.请补充实验步骤并预期结果:
第一步:将丙与______进行杂交;
第二步:观测______.
若______,说明正常株丙的基因型是aabb.
(4)现有一种既不含A基因也不含B基因的优良瓠瓜品种丁,露天种植时,后代却出现了许多苦味株,最可能是:______.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瓠瓜同化的能量有四即、分解者利用、未利用的能量.如果该农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瓠瓜→害虫→害虫天敌,为了提高瓠瓜的产量,可采取禁捕或适当放养等方法来减少害虫;用生态学原理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纯种正常株甲和乙,二者杂交后,F1代全部是苦味株;F1代自交,F2代苦味株与正常株之比为9:7,是9:3:3:1的变形,说明F1是AaBb(苦味株),且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2代正常株基因型为3A_bb、3aaB_、1aabb,所有其中与甲乙基因型不同的占.
(2)用F1代的花粉有AB、Ab、aB、ab,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然后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植株AABB、AAbb、aaBB、aabb,表现型为苦味株和正常株.
(3)已知丙是纯合的正常株,可能为aabb,可以用甲乙作为材料进行实验:
第一步:将丙与甲类型、乙类型分别(AAbb、aaBB)进行杂交;
第二步:观测杂交后代的果实是否有苦昧.
若两组杂交后代的果实都没有苦味,说明正常株丙的基因型是aabb.
(4)既不含A基因也不含B基因的优良瓠瓜品种丁,露天种植时,后代却出现了许多苦味株可能是因为接受了基因型为AB的外来花粉.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瓠瓜同化的能量有四: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下一营养级所同化、分解者利用、未利用的能量.为了提高瓠瓜的产量,可采取禁捕或适当放养等方法来减少害虫,因为害虫天敌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瓠瓜).
故答案为:
(1)AaBb
(2)秋水仙素苦味株和正常株
(3)第一步:甲类型、乙类型分别
第二步:杂交后代的果实是否有苦昧
两组杂交后代的果实都没有苦味
(4)接受了基因型为AB的外来花粉(杂交产生了AaBb的苦味株后代)
(5)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害虫天敌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瓠瓜)
某油料植物细胞中有一种中间代谢产物简称为PEP,其运输到种子后有下图所示的两条转化途径.科研人员根据PEP的转化途径培育出了高油植物(即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58%),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与物质C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前者含有______.
(2)分析上图可知,该油料植物含油量提高的原因是______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的______阶段.
(3)该油料植物的花色有黄、白之分(用A、a表示),种子中芥酸含量有高、低之分(用B、b表示).黄花低芥酸和白花高芥酸植物杂交,F1全部为白花高芥酸,F1自交得到的F2有白花高芥酸和黄花低芥酸两种,比例约为3:1.
①两对性状中显性性状______.
②请在圆圈中画出F1的染色体组成并标出基因的位置.
______
③若要研究控制花色与芥酸含量的基因在遗传时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让F1的白花高芥酸植株与______植株杂交,如果子代______,则说明与芥酸含量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如果子代______,则说明与芥酸含量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基因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C、G、T)组成;物质C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C、G、U)组成,因此基因A与物质C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前者含有胸腺嘧啶(T)和脱氧核糖.
(2)由图可知,油菜含油量提高的原因是物质C(双链RNA)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中的翻译过程.
(3)①油菜黄花低芥酸和白花高芥酸油菜杂交,F1全部为白花高芥酸,说明两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白花和高芥酸.
②F1自交得到的F2有白花高芥酸和黄花低芥酸两种,比例约为3:1,说明两对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且A与B连锁,如下图所示:
③若要研究控制花色与芥酸含量的基因在遗传时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让F1的白花高芥酸植株与黄花低芥酸植株杂交,如果子代白花高芥酸、黄花高芥酸、白花低芥酸、黄花低芥酸,比例约为1:1:1:1,则说明与芥酸含量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如果子代只有白花高芥酸、黄花低芥酸,则说明与芥酸含量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
(1)胸腺嘧啶(T)和脱氧核糖
(2)物质C(双链RNA) 翻译
(3)①白花和高芥酸 ②F1的染色体组成并标出基因的位置:
③黄花低芥酸 白花高芥酸、黄花高芥酸、白花低芥酸、黄花低芥酸,比例约为1:1:1:1
只有白花高芥酸、黄花低芥酸(或白花高芥酸、黄花高芥酸、白花低芥酸、黄花低芥酸,但比例不是约为1:1:1:1)
野生玫瑰是二倍体,其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能淡化颜色的深度(BB比Bb淡化效果强).现有一白花植株(P1)和一紫花植株(P2),以它们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的可能原因是:B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会影响A基因的______,从而使色素合成减少,花色变浅.A基因的上述过程中,首先与A基因启动部位相结合的酶是______,整个过程中参与运输氨基酸的核糖核酸是______.
(2)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野生玫瑰的花色遗传遵循______定律.F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
(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白花植株(P1)和紫花植株(P2)杂交得到F1的过程(要求写出配子)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的可能原因是:B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会影响A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色素合成减少,花色变浅.A基因表达的过程中,首先与A基因启动部位相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是tRNA.
(2)F2中白花:红花:紫花=7:6:3,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野生玫瑰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且F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紫花的基因型为A_bb,因此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
(3)F1中白花:红花:紫花=2:1:1,是“1:1:1:1”的变式,说明白花植株(P1)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P2)的基因型为Aabb,它们杂交得到F1的遗传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1)表达(或转录、翻译) RNA聚合酶 tRNA
(2)(基因的)自由组合 AaBb AAbb和Aabb
(3)遗传图解
(2015秋•郯城县校级月考)某植物体有三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它们独立遗传并共同决定此植物的高度.当有显性基因存在时,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该植物会在基本高度2cm的基础上再增加2cm.现在让AABBCC(14cm)×aabbcc(2cm)产生F1,F1自交产生的后代植株中高度为8cm的基因型有多少种(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AABBCC×aabbcc→AaBbCc,由于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高度增加2cm,与aabbcc相比,AaBbCc增加了3个显性基因,因此高度是2+2×3=8cm.F1自交后,子代中高度为4cm的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基因型分别是Aabbcc、aaBbcc、aabbCc共3种,高度为6cm的含由两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6种;高度为8cm的含有三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种.
故选:D.
某二倍体植物的开花时间有正常开花、早花和晚花三种表现,由促进和抑制两类基因控制.基因A促进开花,基因E抑制开花.a和e的双突变体表现为晚花,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分析回答:
(l)请写出晚花植株的基因型______.
(2)让基因型为Aaee的植株与某植株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开花:早花:晚花=l:1:2,则某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让子代中的晚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3)研究发现基因F也能抑制开花,且a和f的双突变体表现为早花,若只研究A、a和F、f两对基因,为探究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某研究小组用基因型为AaFf的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演绎推理,请完成推理过程.
①假设基因A、a和F、f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Ff植株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②假设基因A、a和基因F、f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若AaFf植株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花:早花=3:1,则______;
若AaFf植株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花:早花:晚花=2:1:1,则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中信息,晚花植株的基因型中没有A基因,即aaEE、aaEe、aaee.
(2)基因型为Aaee的植株与某植株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开花:早花:晚花=l:1:2,正常花基因型为A-E-,早花植株基因型为A-ee,根据比例可推知某植株的基因型是aaEe.子代中的晚花植株基因型有aaEe、aaee,各占,自由交配后代基因频率不变,E是
,e是
.
(3)①如果基因A、a和F、f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Ff植株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开花(A-F-):早花(A-ff):晚花(aa--)=9:3:4.
②若AaFf植株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花:早花=3:1,则A和F在一条染色体上,a、f在一条染色体上;若AaFf植株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花:早花:晚花=2:1:1,则A和f在一条染色体上,a、F在一条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aaEE、aaEe、aaee
(2)aaEe 75%
(3)①正常开花:早花:晚花=9:3:4.
②A和F在一条染色体上,a、f在一条染色体上 A和f在一条染色体上,a、F在一条染色体上
Ⅰ、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2)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______.
Ⅱ.荨麻草雌雄异株,其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基因A控制雄蕊分化,B控制雌蕊分化,当A和B同时存在时,A和B互相排斥,与aabb遗传效应一样,雌雄蕊都不能分化,形成无花蕊植株而败育(不能形成配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荨麻草天然植株中雌株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2)若用荨麻草天然植株杂交,得F1,F1自由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
(3)研究者采用单倍体育种得到大量雄株,将此雄株与天然雌株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Ⅰ(1)根据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_B),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矮茎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基因型,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5种基因型.
(2)F1的基因型是AaBbDd,A和B一起考虑,D和d基因单独考虑分别求出相应的表现性比例,然后相乘即可.即AaBb自交,后代紫花(A_B_):白花(A_bb、aaB_、aabb)=9:7,Dd自交,后代高茎:矮茎=3:1,因此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27:21:9:7.
Ⅱ(1)天然荨麻草若同时存在A和B和同时都不存在时,是无花蕊植株而败育,因此雌株基因型为aaBb,雄株基因型为Aabb,雌雄植株杂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荨麻草天然植株中雌株的基因型是aaBb,雄株基因型为Aabb.
(2)aaBb×Aabb→F1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且比例是1:1,其中AaBb和aabb表现为无花蕊植株,因此F1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无花蕊:雄株:雌株=2:1:1;由于无花蕊植株败育,因此F1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仍然是无花蕊:雄株:雌株=2:1:1.
(3)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的离体培养,由题意知,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雄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1:1,因此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b和ab,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饿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其中aabb无花蕊而败育,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为AAbb;将此雄株与天然雌株杂交,AAbb×aaBb→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且比例是1:1,其中AaBb表现为无花蕊,Aabb表现为雄株.
故答案为:
Ⅰ(1)一 F2中高茎:矮茎=3:1 4 5
(2)27:21:9:7
Ⅱ(1)aaBb Aabb
(2)无花蕊:雌株:雄株=2:1:1
(3)无花蕊:雄株=1:1
人类的多指症对手指正常为显性,先天聋哑为隐性.一个多指症男子(其母正常)与一外观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多指且聋哑的孩子(多指的致病基因为A,先天聋哑的致病基因为b).
(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他们能否生出正常的孩子______,写出正常孩子的基因型______.
(3)他们生出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的孩子的可能性为______,只患一病的可能性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分析,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2)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aB-,根据夫妇的基因型AaBb和aaBb分析,后代中能出现aaBB或aaBb的个体,所以他们能生出正常的孩子.
(3)他们生出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的孩子aaBB的可能性为,只患一病的可能性为
=
.
故答案为:
(1)AaBb aaBb
(2)能 aaBB或aaBb
(3)
人类的白化病由b基因控制,正常由B基因控制;红细胞形态由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表:
现有一对不患白化病但有部分镰刀形红细胞的夫妇,生了一个男孩--李某.这对夫妇的父母均正常,妻子的弟弟白化病患者.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表中知,基因型为Hh的个体表现为部分镰刀形,部分正常,说明性状的显隐性不是绝对的,A正确;
B、白化病和红细胞形态分别由两对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由父母表型正常,妻子的弟弟为白化病可知,妻子的父母基因型均为Bb,所生子女正常的基因型为BB或Bb;该对夫妇都有部分镰刀形红细胞,说明基因型为Hh,故妻子的基因型是BBHh或BbHh,C正确;
D、基因型均为Hh的夫妇生育基因型为hh的概率为,不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概率是
,D错误.
故选:D.
(2015秋•南昌校级月考)对某种植物进行测交实验,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数量分别是149、152、150、151,这株植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MmNnPP×mmnnpp→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1:1,与题意相符,A正确;
B、mmNnPp×mmnnpp→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1:1,与题意相符,B正确;
C、MmNNpp×mmnnpp→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与题意不符,C错误;
D、MMNnPp×mmnnpp→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1:1,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C.
燕麦颖色的遗传受两对基因(A-a,B-b)的控制,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表:
(1)若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黄颖植株,快速培养出纯合的黄颖植株,最佳方法是______育种法.
(2)为研究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现选取纯合黑颖植株(基因型为______)与白颖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如果观察到F2中黑、黄、白三种不同颜色的品种比例是______,则表明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燕麦颜色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3)如图是燕麦颜色遗传的生化机理,酶x、y是基因A(a)或B(b)表达的产物,可推断出酶x是由基因______控制合成的.由此可见,基因通过控制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所以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黄颖植株,快速培养出纯合的黄颖植株AAbb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2)已知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纯合黑颖植株(AABB)与白颖植株(aabb)杂交,子一代为AaBb,子二代为A_B_:aaB_:A_bb:aabb=9:3:3:1,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
(3)分析图形分析可知黄色素(A_bb)需要酶y,说明酶y受A控制,则酶x受B控制.由此可见,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
(1)单倍体
(2)AABB 12:3:1 基因自由组合(或分离和自由组合)
(3)B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