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因子的发现
- 共18860题
下列据图所示的推测,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abb的概率为=
,A正确;
B、乙图中比例为9:3:3:1,所以表示的是孟德尔所做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F2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
C、根据丙图中5号女儿患单基因遗传病,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AA或Aa.又由于3、4号是异卵双生兄弟,所以他们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C错误;
D、丁图中所描述的子代DNA分子中都保留了亲代的各一条链,体现了半保留复制的特征;a和c都能与d互补配对,所以碱基排列顺序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C.
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有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如白花AAbb与白花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型为紫花,A错误;
B、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则杂交后代中紫花占=
,B正确;
C、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可以是3:l,如紫花AaBB自交,后代A_BB紫花:aaBB白花=3:1;也可以不是3:l,如AaBb自交,后代紫花:白花=9:7,C正确;
D、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紫花):A_bb(白花):aaB_(白花):aabb(白花)=9:3:3:1,即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D正确.
故选:A.
已知柿子椒果实圆锥形(A)对灯笼形(a)为显性,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辣味(C)对甜味(c)为显性,假定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以下4个纯合亲本:
(1)利用以上亲本进行杂交,F2能出现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的亲本组合有______.
(2)上述亲本组合中,F2出现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比例最高的亲本组合是______,其基因型为______,这种亲本组合杂交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______,其 F2的全部表现型有______,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在该F2中出现的比例是______.
正确答案
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
乙与丁
aabbCC与AAbbc
AabbCc、圆锥形黄色辣味
圆锥形黄色辣味、圆锥形黄色甜味、灯笼形黄色辣味、灯笼形黄色甜味
解析
解:(1)甲、乙、丙、丁都是纯合体,根据表现型推知其基因型分别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他们之间杂交能够产生符合要求的表现型的亲本组合,分别是甲与丁、乙与丙和乙与丁.
(2)在这3种组合中,产生符合要求表现型的亲本比例最高的组合是乙与丁,占整个F2代的.
故答案为:
(1)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
(2)乙与丁 aabbCC与AAbbcc AabbCc、圆锥形黄色辣味 圆锥形黄色辣味、圆锥形黄色甜味、灯笼形黄色辣味、灯笼形黄色甜味 .
爬行鸡的小腿骨骼比正常鸡短,爬行鸡和正常鸡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爬行鸡基因纯合致死;鸡的肤色分为白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上述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对白色爬行鸡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白色爬行鸡、黄色爬行鸡、白色正常鸡、黄色正常鸡.则子代中白色爬行鸡:黄色正常鸡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白色爬行鸡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白色爬行鸡、黄色爬行鸡、白色正常鸡、黄色正常鸡,说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爬行对正常为显性.并且雌雄白色爬行鸡的基因型AaBb,子代理论比为9:3:3:1.假设两对性状分别受Aa、Bb的控制,由于控制爬行鸡性状的基因(显性)纯合胚胎致死,所以AABB、AaBB、aaBB个体胚胎致死.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爬行鸡、黄色爬行鸡、白色正常鸡、黄色正常鸡=6:2:3:1.故子代中白色爬行鸡:黄色正常鸡为6:1.
故选:B.
有两个大麦纯系品种:一个是矮杆(br)但易感病(t),另一个是高杆(Br)抗病(T)的品种,每一个品种中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都连锁.已知交换值为12%,现用这两个大麦品种作为亲本杂交育种,则F2中纯种矮杆抗病的比率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两个大麦纯系品种的表现型为矮杆感病和高杆抗病,基因型为brbrtt和BrBrTT,杂交得子一代,表现型为高杆抗病,基因型为BrbrTt.F1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时,由于交换值为12%,所以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分别为BrT:brt:Brt:brT=42%:42%:6%:6%.因此,F2中纯种矮杆抗病的比率是6%×6%=0.36%.
故选A.
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色)和(黑身)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1)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填“分离定律”或“自由定律”).
(2)用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雄果蝇与纯合残翅黑色白眼雄果蝇杂交获得F1,将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若用亲本中的隐性个体与F2中长翅灰身红眼果蝇杂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______.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果蝇.这最可能是由于______(填“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若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______(填“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
(3)现有一群合圆眼果蝇中出现了一只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欲知其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具体操作是:
①选择______和该捧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显型;
②若子代______,则可确定棒眼是显性突变;
③若子代______,则可确定棒眼是隐性突变.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于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XW,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Y,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AaBbXWXw和AaBbXWY.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_B_XWX_.与亲本中的隐性个体aabbXwY杂交,由于翅型和体色都在二号染色体上,因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
×
=
.由于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都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而所以控制眼色(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果蝇,最可能是由于基因自由组合造成的;而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
(3)①由于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所以要确定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形突变,可选择纯合圆眼雌果蝇和该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
②若子代雌果蝇均为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说明是显性突变;
③若子代无棒眼个体,即雌雄果蝇都是圆眼,说明是隐形突变.
故答案为:
(1)分离定律
(2)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①圆眼雌果蝇 ②雌果蝇都是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
③雌雄果蝇都是圆眼
现用某野生植物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作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A正确;
B、F1(AaBb)×乙(aabb),正确情况下,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而实际比值为1:2:2:2,由此可见,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因此其花粉离体培养可得到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C正确;
D、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选对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科学家或实验名称与相关实验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若选择果蝇为材料也可能得到一样的规律,因为果蝇细胞核基因的遗传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他若选择豌豆为材料则不会得到一样的规律,因为豌豆的染色体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B错误;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C错误;
D、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D错误.
故选:A.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故A正确;
B、实验中只需保证每只桶中不同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故B错误;
C、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故C正确;
D、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但是由于统计的次数过少,统计值和真实值差距就会较大,故D错误.
故选AC.
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B)对黄颖(Y)为显性,只要有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请分析回答:
(1)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______;F2的性状分离比说明B(b)与Y(y)存在于______染色体上.
(2)F2中,白颖基因型是______,黄颖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预计植株中黑颖纯种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4)若将黑颖与黄颖杂交,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时,后代中的白颖比例最大.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所以黑颖的基因组成为__B_,黄颖的基因组成为Y_bb,白颖的基因组成为yybb.F2中黄颖的概率是,非黑颖的概率为:
,因此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
;F2的性状分离比说明B(b)与Y(y)存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F2中白颖的基因型为bbyy;黄颖(Ybb)的基因型有两种:bbYy、bbYY.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后代均为单倍体,没有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不能得到纯合子,即纯合子的概率为0.
(4)黑颖(__B_)与黄颖(Ybb)杂交,若要使后代中的白颖(bbyy)比例最大,则两亲本杂交后代分别出现bb和yy的概率最大即可,故亲本的基因型应为yyBb和Yybb.
故答案为:
(1) 非同源
(2)bbyy 2 bbYy、bbYY
(3)0
(4)Bbyy bbYy
豌豆子叶的黄色(Y)与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性状.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型如图.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单独分析黄色和绿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中黄色:绿色=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单独分析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综合以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故选:D.
兔子的毛色是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A和Aa控制黑色素的合成且等效,B基因可以淡化黑色的深度,其中BB将黑色素全部淡化使其为白色,Bb只是部分淡化使其为黄褐色.现将纯种的黑色兔子和基因型为aaBB的兔子进行交配,F1全部为黄褐色,让F1随机交配得到F2.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纯种的黑色兔子和基因型为aaBB的兔子进行交配,F1全部为黄褐色,所以F1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A错误;
B、F2中白色个体有5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占,B错误;
C、F2中黑色个体有2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C正确;
D、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色(AAbb、Aabb):黄褐色(AABb、AaBb):白色(AABB、AaBB、aaBB、aaBb、aabb)=3:6:7,D正确.
故选:AB.
已知某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受S、s和T、t两对等位基因控制,S基因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型为SS和Ss的个体均开红花;T基因是一种修饰基因,能淡化红色素,当T基因纯合时,色素完全被淡化,植株开白花.回答以下问题.
(1)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均开粉红花,则两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为______(写出基因型和表现型).
(2)由于不清楚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某课题小组用基因型为SsTt的植株进行自交来探究.该小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所选植株的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如不符合时,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如______,则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在方框1内绘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用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下同)
②如子代中粉红色:白色=1:1,则不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方框2中所示.
③如______,则______,请在方框3内绘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______
(3)如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则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群体中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S_tt的个体开红花,基因型为S_Tt的个体开粉红花,基因型为S_TT、ssT_和sstt的个体均开白花.要求F1均开粉红花(S_Tt),并且亲本均为纯合子,因此两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可以为:SStt(红花)×ssTT(白花)、SSTT(白花)×sstt(白花)、SSTT(白花)×SStt(红花).
(2)①双杂合个体自交,如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S_T_(S_Tt+S_TT):S_tt:ssT_:sstt=9(6+3):3:3:1,故粉红色:红色:白色=S_Tt:S_tt:(S_TT+ssT_+sstt)=6:3:(3+3+1)=6:3:7.
②如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两种显性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STT:SsTt:sstt=1:2:1,即粉红色:白色=2:(1+1)=1:1.
③如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均为一显一隐,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Stt:SsTt:ssTT=1:2:1,即粉红色:红色:白色=2:1:1.
(3)四种纯合子自交不出现性状分离;除此之外,SsTT和ssTt自交也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故自交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群体中共有6种基因型.
故答案为:
(1)SStt(红花)×ssTT(白花)、SSTT(白花)×sstt(白花)、SSTT(白花)×SStt(红花)
(2)①子代中粉红色:红色:白色=6:3:7 如图1
③子代中粉红色:红色:白色=2:1:1
不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如图2
(3)6
苜蓿种子的子叶黄色(Y)对褐色(y)显性,圆粒(R)对肾粒(r)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若要使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则两亲本的组合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可知: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则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每对基因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都为1:1,即Yy×yy、Rr×rr,则符合题意的为D选项.
故选:D.
有两个纯种小麦品种,甲品种是高秆抗锈病(DDTT),乙品种是矮秆不抗锈病(ddtt).现将这两个品种进行下列3组实验,结果都能筛选出矮秆抗锈病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品种×乙品种→F1F2
性状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幼苗
若高植株
新品种
③甲品种种子多种变异植株
新品种
(1)第①组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
(2)第②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其优点是______.其中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所得幼苗中含矮秆抗病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
(3)第③组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一般来说,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______(高或低).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第①组亲本的基因型为DDTT和ddtt,则F1的基因型为DdTt,因此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ddTT)所占的比例为.
(2)第②组为单倍体育种,由于后代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F1代的基因型为DdTt,它的花粉有四种基因型:AB、Ab、aB、ab,各占,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含量加倍,第②组的若干植株中矮秆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
(3)第③组育种方法(太空诱变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一般来说,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低,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萌发的种子中细胞分裂旺盛,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
(2)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全能性
(3)基因突变 低 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